杨 丽
(阜阳市太和县北城中学 安徽阜阳 236600)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潜在动力,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事实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中学阶段正值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又爱动脑动手。生物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我相信在教师的趣味教学下,定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1]。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新课的成功导入至关重要,直接关乎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师需要在导入部分多花时间,多下功夫,采取学比较生感兴趣的导入方式。
许多学生都是在听故事中长大的,所以故事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例如,讲解“环节动物”时,引入关于蚯蚓的小故事:“话说蚯蚓一家闲来无事,都想各自找个伙伴一起玩,小蚯蚓想了想,于是把自己切成两段,捉迷藏去了。蚯蚓妈妈很受启发,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将去了。随后,就见蚯蚓爸爸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妈妈伤心地说:“你怎么那么傻呢,切那么碎还能活吗?”蚯蚓爸爸微弱地说:“突然想去踢足球”。听到这个笑话之后,同学们一阵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蚯蚓可以再生吗?本节课就从这样欢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学生对生活中的谜语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加入这些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节肢动物”时,可借助谜语“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导入;讲解“种子的结构”时,借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引入,说明种子的特点;又如讲解“变态发育”时,采用谜语“姑娘真勤快,专门吃青菜,成天吐银丝,供人做穿戴”描述蚕的习性和价值。采用猜谜语导入,既围绕书本知识要点展开教学,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趣味性[2]。
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生命。如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向学生抛出问题:“很多同学都见过同一棵果树上结出两种不同的果实,这是为什么呢?”“若要一株花卉开出多种颜色的花朵,有什么办法可行呢?”讲解“植物的运输作用”时,可以设计悬念,“为什么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为什么“环割”能让果实长的更大更甜?悬念式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对新知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一探究竟。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其中不乏描写生物的诗句。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植物的“向光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温度对植物影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植物的无性生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青蛙的繁殖行为。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有针对性地巧借善用,不仅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增加语文和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生物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妙趣横生,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适当引用谚语、俗语,也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两句俗语描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导出食物链,再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听起来既生动有趣,又简明易懂。在讲解“遗传和变异”时,借用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通过这种方式引用既能让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形成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教材中有些知识往往是深奥和抽象的,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学生容易疲劳厌倦,甚至昏昏欲睡。要打破这一局面,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化解能力,能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处理,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和幽默感,化抽象为通俗,化枯燥为有趣,化平凡为神奇,将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3]。
1.采用比喻
在“生物体的组成”中,讲到水占人体的60%-70%,借用“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对“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使用反语
讲解“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时,针对少数同学怀着好奇心偷偷学抽烟这一事实,可采用寓教于谐的方式进行教育。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烟草燃烧后生成的烟雾中含有几百种成分,其中明显有害的有一氧化碳、烟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让自己成为医学专家。抽烟能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肺癌交朋友,约有80%的肺癌病人是因长期吸烟引起的!”这样,通过反其道而行之,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达到教书育人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贴近于人们的生活,与人类关系十分紧密。例如,我在讲到“预防传染病”时,联系了眼前正肆虐全球,并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新型冠状肺炎展开教学,根据情形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传染病的两大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在介绍传染病的三个环节部分,请学生说出什么是“传染源”时,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出了“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为传染源(包括零号病人)”。在介绍“传播途径”时,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给出了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传播途径。在讲到“易感人群”时,学生说出“老弱病残”的答案,总结得十分到位。在讲解“控制传染病采取的措施”时,学生分析说“通过核酸检测被确诊的病人送去隔离治疗”,这叫“控制传染源”;“佩戴口罩上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少去人口密集的商场等公共场合”,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可以说这节课上得非常完美,就是因为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当前时事要事,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学生们自己就把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比老师单纯的讲授效果好出许多倍。所以善于结合身边鲜活的事例进行教学,是个绝妙的办法,既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身边,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可谓是一举两得。
4.利用多种媒体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合理使用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多媒体教学能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能摆脱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便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延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比如,讲“血液循环系统”时,应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将人体的心脏、血管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血液循环途径时,通过播放优酷视频,动态展示“血液循环过程”,精彩生动的动态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态的展示再配以细致的讲解,能让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到血液循环的过程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如果没有多媒体的直观教学,面对如此深奥复杂的知识,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使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4]。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不开观察、调查、实验和探究。生物教师应结合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喜玩好动初中学生来讲,极具诱惑力,他们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又能放松舒缓心情,所以课外实践活动课深受广大学生和老师的喜爱。农村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动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写观察日记。还可以开展“生物知识讲座”“生物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涉及以下内容,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军事与仿生学”“生物与日常生活”以及前沿生物科学技术。开展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生物这门科学,同时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饱满学习的热情,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喜欢动手实验才喜欢生物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这一优势,开展好实验课。如七年级上册讲解“细胞”时,利用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好奇心大的心理,介绍学习显微镜的构造,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将学生从宏观世界带到微观世界,感知到显微镜的功能强大,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显微镜和使用显微镜。在掌握了显微镜使用基础上,下节课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结构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处处有惊喜和发现,满怀激情地探索新知。有的同学自制了血液装片,观察血细胞形态;还有的同学拔下自己的头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说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学习兴趣大增[5]。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地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把趣味教学纳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多方位、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习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