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软质量”:人口质量内涵及精神资本形成

2021-12-29 20:44:47

勾 晓 瑞

(洛阳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再思考

(一)人力资本理论回顾

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明赛尔、舒尔茨、贝克尔等。舒尔茨认为:“把各种后天获得的、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借适当的投资而增长的人口质量因素,视为人力资本……人口质量被等同于人类的才能。”[1]31这一观点表明,人力资本是关于人口质量方面的研究,人口质量是对人类能力的度量;人力资本是可以通过投资获得的。“对儿童的关怀照顾、在家务及职业工作方面的经验、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资,都可以提高人口质量”[1]14。而在各种投资方式中,教育和培训被认为是主要投资方式[2]12。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人类先天无差异。舒尔茨认为,“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所有国家的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才能均相类似,即不同国家的人口质量差异可以用后天获得的才能的差异来解释”[1]31。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分析假定,上学主要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来提高收入和生产力”[2]15。舒尔茨认为,人类后天获得的任何质量素质都要付出可计量的成本[1]31。基于该假设,学者主要通过量化指标进行人力资本度量,即采用定量的方法衡量国家人口质量。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人力资本理论假设人类先天无差异,主要研究人类后天获得的各种人口质量因素。其次,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口质量等同于人类的才能,人力资本是人口质量因素中有价值的部分,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增长的人口质量因素。最后,该理论对后天投资获得的才能以量化的方式计算并加以解释,主要通过收入计算人力资本产出。人力资本理论将经济发展的物质决定论发展到人力资本中心论,对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用量化指标衡量人口质量因素即人类的才能、用货币收入计算人力资本投入产出,这种衡量本身是基于便利的假设,并不是合理的假设。人力资本理论不能从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解释伴随经济发展引发的与人有关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诈骗、市值管理“变形记”、学术不端行为等。各种因经济发展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缺失了什么,使人们被“向钱看”思想裹挟着前行?人力资本是人口质量因素,人口质量是否还包括其他因素?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否意味着只是人力资本高质量?

(二)人力资本理论再思考

1.忽视人的先天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人力资本理论假设人先天无差异,认为人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获得的才能差异进行解释。西方心理学研究则肯定了人的先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和环境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生理的、社会的、认知的和行为的。”[3]85笔者认为,人先天是有差异的,人的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体力方面,更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格等方面,后者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能光谱,人们在语文、逻辑、空间、肢体、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观察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潜能[4]。

人先天无差异假设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为这种假设暗含着每个人在接受知识和提升技能方面的能力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语文或数学或艺术学习方面的差异。人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能力和认知、价值观念等,只有在教育方面充分重视人的先天差异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2.用货币衡量人力资本产出诱发更多趋利行为

人力资本是人口质量因素,是人的能力,但能力是通过做事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量化方法难以准确衡量人力资本产出。比如,公益组织中工作人员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等,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从货币角度衡量和从社会贡献角度衡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人力资本将教育投资收益同经济贡献关联起来①的同时,会诱发教育的趋利性。在计量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产出时,以收入为统计指标[5][6][7],会使教育评估仅关注学生毕业的薪酬、学生就读只选择赚钱的专业。这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人和物不同,物作为经济投入产出要素或作为艺术品甚至垃圾是完全可以分离开的角色,人不仅扮演经济人角色,同时也扮演社会角色,人在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还要实现社会功能,需要一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如何进行选择是一个人的精神产物。比如,彭士禄选择将自己毕生贡献给国家,而犯罪分子则选择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我们无法用人力资本理论对此进行解释。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并没有说,物质刺激要比文化和非物质刺激更重要”,“很明显,货币方面的量化要容易得多”[2]16。笔者认为,用货币衡量人力资本产出,很容易激发人们的短期趋利行为,比如选择高薪就业、选择“获取学历”而非学习本身等。

3.用人力资本投入量衡量人口质量会低估人的贡献

目前,对人口质量的衡量多是基于人力资本投资,如受教育年限、学历状况、各类证书获得情况、人均寿命、薪酬收入等,这就使得那些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人们的人口质量可能被低估,也会导致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工作者等公共事业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口质量被低估,即他们的社会贡献被严重低估。同时,也可能高估某些岗位人员的人口质量。

人力资本理论只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阐释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其在度量人力资本投资效果时,不能解释精神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人口质量内涵及精神资本

(一)人口质量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口质量因素视为人力资本,是人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的能力,即获取更高报酬或创造经济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

我国有学者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6][7]。学者从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3个维度考察了9个指标,其中,道德素质的2个考察指标是每万人逮捕数和每万人起诉数[6]。笔者认为,通过每万人逮捕数和每万人起诉数来衡量道德素质尚不尽完善,不犯罪不一定就具有人才的道德素质。比如,“勾心斗角”损失效率的行为,是个人素质和格局导致的结果,但并不构成犯罪,既不会被捕也不会被起诉,但会影响组织发展,形成不好的组织文化,不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

作为资本,人力资本也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是什么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或效益?“资本要成为资本或者说资本要是资本,一定离不开人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道德的作用”[7]。舒尔茨在提到科研的扭曲时,也曾用苏联和美国农业学家的产出情况作对比,“苏联的高级农业学家数量至少要比美国多70%”[2]128;高级别论文发表量,苏联是1 690种,而美国达到4 700种[2]129。舒尔茨认为,“苏联所奉行的教条主义和中央集权体制……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农业科学研究事业”[2]129。德鲁克认为,“效率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不是做对事情的能力”[8]2。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的是效率,效率是针对体力劳动者而言;德鲁克强调的是有效性问题,是针对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而言,认为一个人的有效性,与知识、想象力和智力等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有效的管理有关。随着现代组织社会中知识工作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其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我管理的有效性是由什么决定的?笔者认为是精神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口质量中“硬”的一面,精神资本是人口质量中“软”的一面。人力资本体现经济价值贡献,精神资本是决定经济价值贡献的内在动机因素。精神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人口质量因素,精神资本是人口质量的核心。

(二)精神资本是人口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人力资本不是人口质量因素的全部内容,人口质量还包括道德品质等精神资本因素。精神资本是人口质量中更为重要的方面,它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内在动力因素。据报道,2020年,我国冬小麦亩产已经达855.2千克[9],比2005年统计的500千克左右增加了350千克[10]。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农业从业人员生产技能的提升,更是科研的结果,也是管理的贡献。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是否具有远见、奉献精神和诚实正直的品格,决定了组织的管理水平”[11]5。

从数量上,我们很难去进行人的价值衡量。人的价值是通过其社会贡献衡量的,人的贡献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同样,我们也不能确定教育等投资是否一定不会发生搭乘“时间价值”[2]95快车而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教育只是投资,从投资到资本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激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那些冲在抗疫前列的“90后”们,是受了某种“激励”而奔赴“战场”的。这个“激励”不是物质,是“精神”,形成的资本不是人力资本(经济视角的资本)而是精神资本。精神资本作为人才“软质量”,涵盖了志向、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状态等。

三、人才“软质量”价值体现

(一)中国的德才观与人才“软质量”

“人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新人口论从一开始就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12]的。我国人才学对人才的研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毕业生如果只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足以作出贡献或发明的,他还必须立志……有远见卓识……善于试探方案”,人才应有“德、识、才、学诸多品质”[13]。人力资源同物质资源一样可以划分为若干种,高层次的那部分就是人才资源[14]。

中国的德才观,是关于人口质量的哲学观,认为人才包括德和才两个方面。司马光曾提出“贤就是德,才就是能”[15]的德才观念。“人才是指那些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效果,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对人类进步作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13]。这里的“才”和西方的人力资本一样,主要是做事的能力。而被人力资本理论忽视的“德”,笔者视其为人才的“软质量”。

一个人之所以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有效的工作,内在基础是个人对事务的认识和态度,即道德观念。我们只要回顾下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革命历程,就可得到印证:他们的人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都走向胜利和成功。从我国现阶段的大国工匠身上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些凡是把工作看作是国家使命、人生使命的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具有工匠精神。

高尚的道德品质、志向追求、公平正义、富有责任感等内在精神品质都是人才“软质量”因素,是含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精神资本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精神资本促使人才不断奋进,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二)人才“软质量”的价值体现

1.人口“软质量”决定了人口“硬质量”的发展水平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的不同在于,它在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转移,而交换的数量随时发生变化。契约决定的不是人力资本的提供量,而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意愿。这里的意愿包含多个方面:贡献的意愿、去留的意愿、忠诚的意愿等。交易双方的供货协议或技术服务合同,均是针对物质数量或服务效果,是指向物质的。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约定的实质是贡献的意愿,是工作者愿意支付多少劳动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讲,贡献意愿的基础就是人的品质,是能否兑现契约的承诺。

无论何种组织,在劳动契约的实现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契约方对承诺的兑现程度。所以,对人力资本的管理需要客观和主观两个前提,一是人对自身的认识,二是人兑现承诺程度的能力。对自己认知不足,是无法进行承诺的,即使付出承诺,也未必能够兑现,这个是客观的。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轻易承诺,但是会尽一切努力实现超过承诺的结果。科研领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没法估算预期,精神是唯一的保证。这是另一种自我认知,是自信及不断克服困难的挑战精神。

2.人才“软质量”影响社会发展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世人赞誉,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总是毫无私心地顶礼膜拜财富和地位……对于中下层民众来说,追求美德和追求财富的途径在多数情况下几乎是一致的……可是上流社会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德才兼备之士还不如溜须拍马、坑蒙拐骗更吃香……正因为我们喜欢跟在有权有钱的人物后面亦步亦趋,他们的日常习惯得以成为时尚”[16]48-49。当今社会,人才俨然成为国家、地区的核心优势资源,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学习榜样,人才的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也将引领社会风气的走向。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各种“人才辈出”乱象,混淆了世人的耳目,迷惑了人们的神经,影响了人们对是非的判断。人才“软质量”是人口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向好发展和有效发挥才干的指引。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报名人数持续增加,以1 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为代表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集体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崇尚先进的氛围。

四、人才“软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深化“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关于知识的传承和对人的教育早在人类结绳记事、发明文字和印刷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一些古籍、古迹上,我们可以看到先人留下的农耕记忆,目的就是让子孙能够将这些经验作为知识传承,秉持为人之道,以福泽千秋万代。如,孔子以六艺为教、《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教育不但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更是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让人们客观地认识教育的功能——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培养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人们在精神上获得给养,让灵魂发展引领物质发展,使人不致成为物质丰厚而精神匮乏者。

(二)加强教育内容的改革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在数字化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发达,但人们处理复杂信息、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网络大咖”等热点现象,也可能影响在校学子。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进行传统知识的讲授,更应创新教育内容,解决由谁创造、如何传授、如何提高受教育群体的认知能力等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投资和工资分配的方式,研究如何核算各种投资的贡献。但是,谁来负责教育投资内容的建设,即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由谁创造生产、应该创造哪些内容等,更应引起教育投资者的重视。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

人才“软质量”丰富了教育投资的内容,也是人才自我管理的思想指引。人才只有关注自我管理、自我价值观建设,才能形成未来更有效的人力资本。

(三)巩固思政教育成果

舒尔茨认为,人口质量决定人类未来,通过投资可以提高人口质量。忽视了投资只是外部行为,而意愿的产生才是决定因素。任何一种投资都是基于人们提高质量的意愿。获取知识和形成现实能力的基础是认知能力。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对问题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自我加工的过程,是由其思想决定的,精神资本决定意愿和行为。

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社会各类组织和各种传播媒体的思政教育是延续课堂思政教育的保障。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有许多利益冲突点,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主战场。有人为了牟取财富铤而走险,有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而不计名利。如何让整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向高质量发展,各类组织营造的人才发展环境尤为重要,人才的精神资本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构建人口质量动态评价体系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人口质量的评价过于侧重经济指标而忽视价值指标、侧重结果指标而忽视过程指标、侧重静态指标而忽视动态指标。人口质量是一个变化的量,人的发展受到来自自身和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及志向追求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如,一名曾经优秀的企业家可能会沦为阶下囚,也可能从“中国烟草大王”变身为“橙王”。

评价指标体系须根据不同评价目的和原则,从评价主体、评价周期、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论证。构建动态的人口质量评价体系,加入更多的贡献指标和相对指标,让评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以某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教学质量评价为例,学生评教、教师发起的随堂评教、通过向毕业生发放问卷,来实现对学生培养质量等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级具有阶段性和不同层面,因而由不同评价主体反映的问题也不同。教学评价中可以加入学生入学相关指标和毕业相关指标之间的比较,从而评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情况;还可加入学生毕业后不同年度的发展和对社会贡献情况指标,评估教育对学生的长期影响等。对人口质量的评价同样需要动态化,根据不同人才的形成特点进行多阶段评价,更多关注成长指标。

五、结 语

人力资本理论将后天获得的、有价值的,并且可以通过投资而增长的人口质量因素视为人力资本,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人口质量因素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还包括精神资本。精神资本决定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笔者基于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粗浅地表达了提高人口质量的个人观点,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导。关于精神资本的内涵及外延,笔者尚未进行深入讨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更为广泛的研究。

注 释:

① 在201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本》(原书第3版)前言部分,贝克尔说,“我研究人力资本的最初目的是想把国家人口普查报告中关于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的收入的相关资料与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教育成本的资料汇总起来,以便对这些问题作一个综合考察.我认为,如果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那么,教育的货币收益率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