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2021-12-29 20:44:47

乔 国 锋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探寻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应用价值是当前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独特的审美视角与表现技巧拓宽了高校美术创作的题材与思路,是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高校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硬件、软件设施齐全,是推广和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学术团体。因此,如何结合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优势,发挥地方高校文化传承作用,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成为当下高校美术类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民间美术资源概述

民间美术是由不同地域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域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例如,皖北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主要有剪纸、泥塑、面塑、凤画、画像石(砖)等。淮北地区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民间剪纸兼具南北方剪纸的特征。造型上,融南方剪纸的柔美秀丽与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现手法上,采用刀刻和剪刀相结合的手法;设色上,有单色剪纸和染色剪纸;题材上,有皖北民俗风情、自然风光、花鸟虫鱼,还有先进事迹、科技振兴、抗疫宣传等诸多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凤画是安徽凤阳县一带以表现凤凰为主题、翎毛花卉为辅的民间绘画,属于“重彩工笔画”, 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色彩上分为全彩凤画、素彩凤画、全水墨凤画三种,取材多以凤凰为主题,象征吉祥、幸福。凤画大多绘制成中堂画的形式于春节时张挂。凤画造型独特、色调艳丽明快、手法细腻严谨,颇受当地群众喜爱。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亡灵的丧葬艺术,以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淮北泥塑是一种用当地泥土捏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以当地民俗风情、日常劳作、历史故事等为表现题材,造型夸张、姿态憨厚、色彩多样。这些不同形态的民间美术资源,体现出先民们“将原始的‘观物取象’朝着精深微妙发展,形成一种特有的‘直观抽象’,即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方式。在表象思维的基础上,运用‘直观抽象’顿悟因果关系,成为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法则”[1]8。

二、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传承与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是知识传授的重要平台。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开设与民间美术相关的课程,是对国家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高校除教书育人还肩负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高校优越的基础设施与软件配备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汇集了多学科的人才和文化精英,作为教学与科研的主体,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师资力量,为民间美术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对于其他社会团体,高校在开展民间美术教学、艺术创新与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资源与优势。

其次,民间美术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出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观念的转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与美好的生活愿望。同时,民间美术资源又蕴含着独特的思想观念、工艺流程、风俗人情、社会伦理与审美情趣等。此外,民间美术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与审美能力,“固学习艺术科必先涵养其感觉,使之能明敏而摄受艺术”[2]112。因此,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程,不仅传承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文化品位、审美素养以及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正式通过并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 指出“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提供文化遗产信息,尤其是作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信息。积极协助、支持国家及政府制定适合国情和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和操作模式,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模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应当积极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宣传,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3]。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在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课程中的传承与应用,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传承与应用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民间美术理论及实践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除需要掌握系统的民间美术理论外,还需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技能,这是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课程中得以融合、运用的前提。教师应以理论为先导,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发展轨迹,了解民间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掌握相关理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培养方案、教材、教学大纲等做指导。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任何的文化资源都不是现成的课程,要想把文化资源变成课程,还需要教师运用课程的理论,把资源编制成课程,也就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而且要经过认真备课。切不可把资源当成很随意的教学内容,不加分析和编制就去上课,那样不会有好的效果”[4]149。其次,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民间美术相关理论研究或教材编写,以促进科研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性是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传承与应用的当务之急,师资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好坏。而当前多数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并非民间美术专业出身,对于民间美术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专业院校深造,提高其民间美术素养,使之能更好地把握当前民间美术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文件中,对于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安徽省文化名家”工程和“青年文化英才”,以及民间文化人才职称评审给与大力支持。同时,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支持文化企业、园区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政策。认真落实人才培训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领军人才到安徽省内外著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顶尖艺术院等研究深造,支持和组织拔尖人才到海内外考察、进修。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提升教师民间美术相关知识与技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还应根据不同地域民间美术的特点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民间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加强高校与民俗学专家、学者间的研讨、交流与合作;积极申报民间美术相关项目,有效促进教师民间美术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的提升。

高校教师还应向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学习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工艺技能,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使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在工具材料与技法语言上相互融合,拓宽民间美术的表现范畴,使之更具当代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开设地方特色民间美术课

师范类院校与综合类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其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的内容设置与学时分配也有所区别。如师范类院校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应用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中小学美术课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民间美术相关的理论与技法课程。同时,为了更加系统、完善地开展教学工作,更好地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类相关课中,应结合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情况编写相应的教材,认真组织教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等。这是实现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传承与应用的重要步骤。在此基础上,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的不同,设置适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侧重开设民间美术鉴赏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地民间美术产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流程、造型特点与设色原理等,进而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都从事与美术及美术教育相关工作。因此,美术专业除要开设民间美术鉴赏课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践课,使学生掌握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表现技巧以及创作理念等,并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把民间美术中的元素融入绘画、艺术设计或雕塑等艺术创作中。例如,通过剪纸欣赏和实践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民间剪纸的类型、工艺特点与文化内涵,掌握民间剪纸的表现技巧以及平面构图的相关原理与造型理念等,以此拓展学生绘画、设计表达的思路与方法;而画像石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线条语言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又能对版画、中国画等绘画创作产生影响;掌握泥塑的制作方法则能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造型中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以及处理人物表情、结构、体积关系等的造型理念。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定期组织学生到民俗艺术机构或个人工作室观摩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材料性能等。学校还可以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使学生能够与民间艺人一起进行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更加深刻地理解、领悟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总之,通过鉴赏课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造型语言以及吉祥寓意等,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而实践课,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

(三)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民间美术深入生活、喜闻乐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是高校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高校学术与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各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参与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发掘、收集民间美术资源与作品,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打造民间美术展示与传播的平台。这有利于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播与整合,使教师与民间艺人或民间美术机构建立较好的互动关系,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交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样,民间美术资源借助高校高层次、专业化的学术平台,能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可聘请民间美术领域相关专家来高校授课、讲学,或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增强教师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可以把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研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校学术研究的内容与范畴。

在安徽省政策支持和地方高校的大力配合下,皖北地区一些高校和民间美术机构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与阜阳师范学院合作,把民间剪纸传承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成立了“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剪纸教研基地”,签订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淮河文化传承创新合作联盟”等合作项目;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签订了“国家级非遗阜阳剪纸艺术传承研究”合作项目等,建立民间美术资源与高校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二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在高校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讨与展览等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创作水平。

四、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类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传承文化推动民间美术发展

长期以来,民间美术基本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传承与发展的,单一的家族传承模式使其缺乏横向交流或交流不够。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民间美术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人情味和民间所赋予的文化寓意及民俗活力。“属于过去那个特定时代的标志性民间工艺美术品一去不复返了,即使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进行抢救性保护和苦苦挽留,所能留存下来的东西恐怕也只是商业味十足的仿古文化标本,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民艺品原本所具有的人情味,和民间所赋予它的文化意念”[5]114。而有一些民间美术技艺,因后继无人而逐渐消失。

作为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民间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付出行动。民间美术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又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是对传统文化学习、传承的有效途径。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类教学是当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开设与民间美术相关课,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专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间美术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美术所反映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寓意。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造型理念与表现语言的学习运用,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在绘画、设计、雕塑等方面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在艺术设计类课中融入剪纸、皮影等地方民间美术元素,在绘画艺术中融入淮北泥塑的造型理念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绘画的思路与艺术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民间美术也可借鉴平面设计艺术、绘画艺术的材料媒介与表现技巧等,推动民间美术进一步发展。

(二)丰富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地方民俗文化的标志之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高校美术类课程中开设一定比例的民间美术课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与美术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也与一些美术或学前教育美术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如美术学(师范)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标,需要相对系统地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其教学内容也相对宽泛,开设民间美术的课时比例也更多一些。而设计类、绘画类专业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目标,更倾向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民间美术相关课相对少一些。民间美术作为高校美术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美术类教学的内容,是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有益补充。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传承政策的号召下,更多的民间美术资源为高校科研与教学所重视,民间美术元素以各种姿态融入艺术创作活动中。这种影响又通过美术专业所开设的民间美术课而逐步推广,成为美术专业的必修课和非美术专业的选修课。民间美术资源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丰富了高校美术类教学内容,而且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美术类教学中得以发扬和传承。

(三)拓宽学生艺术表达视野

民间美术不同于学院美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民间性、地域性、趣味性及质朴性。它没有太多程式化的套路,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是民间艺人对日常生活与生产劳作中所见所闻的直观反映。民间美术创作思路与动机不同于学院美术,而这也正是学院美术教学所缺少的。学院美术教学具有模式化、系统化的倾向,艺术表达视野与民间美术不尽相同,学习民间美术可以拓宽学生审美视角,打开创作思路。在当代绘画创作中,为了彰显地域或民族特色,艺术家往往会在作品中融入民间美术相关元素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绘画表达的平面性、色彩对比的直观性、单纯性等,都可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找到痕迹。“这种纯民间的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色彩点染的随意性,它绝不是‘师法自然’的客观现实主义的创作,而是出自主观意念的表达”[5]128。民间美术所传达的这种“主观意念”正是高校美术教学中所欠缺的,也是不少当代艺术家在审美上所追求的。因此,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研究美术创作的多元表达方式是当前高校美术类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开展民间美术相关课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有效拓展学生艺术表达的视野。

(四)推动艺术形式创新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其艺术图式、思维方式、造型语言以及平面化的表现手法都与当代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或与一些艺术家的审美取向相吻合。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开设民间美术课,能够拓宽学生绘画创作与艺术设计的思路。对科班出身的学生来说,民间美术元素的融入使其学会了从“非专业”的视角审视艺术形式与所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民间美术的对称式构图、平面化造型、单纯化的色彩搭配等都会对绘画、设计等艺术形式的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正如特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在《新造型艺术原则》中说:“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事物中隐藏着的和谐与普遍的均衡,并为其赋形,去展示它对自身法则的遵从。”[6]115民间美术中的造型语言、设色原理、吉祥寓意等元素,是民间艺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发现隐藏在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的和谐与普遍的均衡,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目前,民间美术资源越来越受到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艺术创作中进行了较好的融合与运用。民间美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类教学是对民族艺术的肯定,其独特的视觉符号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绘画、设计、雕塑等艺术表达形式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五、结 语

在当前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资源正在逐渐消退,“已经出现种种技术化、模式化的艺术表现,其效果如同某种职业化的笑容,老练的表情中反而缺少感人的魅力”[7]170。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已是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类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是保护、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丰富高校美术类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对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理解以及在教学与创作上的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本民族或本地区相关民间美术资源进行联系和比较,能更加全面地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与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高校美术教学以教学为依托,摒弃艺术形式的束缚,使民间艺术与学院教学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这个时代的“民间美术作品”,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普及。因此,民间美术资源在融入高校美术类教学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要大胆创新,保持地域特色。通过探索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发挥高校在传承地方文化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拓宽高校美术类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提高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审美素养,进一步推动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