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林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

2021-12-29 15:56张丽霞李运庆
科学咨询 2021年24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精神工匠

张丽霞 李运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职教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使得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大国工匠”的需求不断增加,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自此之后,使学术界、产业界及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很多学者也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建设路径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但从林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在研究数量还是研究质量等方面都相对较为滞后,这不仅影响了林业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不利于其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探索。近年来,各林业职业院校虽然也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来抓,但从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来看,尚需进一步加强“工匠精神”涵养,推进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以此促进教学及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基,融“工匠精神”于林业职业教育全过程

教学模式不仅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和标准,更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因素。而“工匠精神”则是弥漫于整个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和精神内核。

其一,进一步提升对“工匠精神”重要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有学者指出,“弘扬‘工匠精神’是培养质量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提升人才质量,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治标是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治本是培育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2]由此可见,无论对人才培养而言,还是对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工匠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核心和关键的地位和影响。从其时代内涵来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精益求精的品质、专心致志的品格、一丝不苟的品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敬业精神等五个方面[3]。因此,各林业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工匠精神”时代内涵的研究,深化对其本质、作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并将其作为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南和抓手。

其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从林业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能来看,不仅需要提供学生职业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得、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各林业职业院校应“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捕捉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4]此外,继续狠抓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以此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其三,改革教育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合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林业职业院校要根据林业产业发展及林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五化合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此处所说的“五化”即指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情境生产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法行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过程要融“五化”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项目与拓展项目相结合,将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结合,并将其与整个教学过程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不知到熟知,技能从生疏到熟练再到熟能生巧。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运用到林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中,做到课程与教学离不开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路径。

二、课程体系调整为本,融“工匠精神”于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课程作为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其对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最直接、最显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各林业职业院校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彻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起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融“工匠精神”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林业人才培养质量。

其一,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职业院校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各林业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林业企业的接触与合作,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因此,在此过程中,各林业职业院校应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课程目标,精准定位,以此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其二,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林业职业院校因其技术技能倾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模块化特征和整体性。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按照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加强课程论证。在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同时,保障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自洽性。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等。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岗位需求和技能大赛要求的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增加诸如“林业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林业法规”“林业遥感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核心专业课程,以此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其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林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该走在林业产业发展前面,乃至引领林业行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各林业职业院校应紧跟林业行业市场需求,关注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及发展趋势和形势,不断更新林业教育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在组织林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时,应当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知识体系和实施教学,引导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内容组织,促使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和岗位实际需要。

其四,推进“互联网+”课程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使得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有学者指出,如果说互联网思维表现为开放、创造、创新,“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精致、专注,那么,二者的融合所发生的就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物理效果,而会是一种化学反应。[5]从林业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互联网+”课程不仅能有效缓解林业职业教育资源匮乏、配置不均等问题,而且,能够降低教育成本、突破时空限制。因此,各林业职业院校在“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要将林业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融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互联网平台、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调动林业技能型人才的学习主动性为切入点,以提高林业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效果为落脚点,多措并举设置适应“互联网+”新业态的课程模式,以此,为林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

三、产教融合为翼,融“工匠精神”于教学实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既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导向的必然结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特别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重点提升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如今,随着林业产业结构及经营模式的调整,林业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林业技术人员短缺、技术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相继凸显。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和顺利实现,而且,影响了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一,充分认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现代林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职业院校因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林业技术技能训练的场所。因此,产教融合是培养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林业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相对薄弱,处于浅层合作与项目合作阶段,没有达到深度融合的全面合作阶段。而产教融合作为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企业行业有机结合,将林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融入到真实的林业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不仅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有效实现林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实践育人培养林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同时更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林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因此,各林业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其作用、地位的认识,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作为林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其二,引校入企,实行“双主体”育人形式。各林业职业院校可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小组或委员会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林业院校首先应开展以企业为平台、以生产项目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驱动的社会调研,邀请目标企业召开专业建设分析会,听取行业企业意见。然后双方共同推进“两地”“两师”的“双主体”育人形式,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把实践性较强的项目放到职业现场完成,改变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真实职业环境,结合生产和管理实际学习专业,从根本上摆脱工学脱节的弊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专业课教师要进行跟踪监督,企业技术人员要指导学生熟悉岗位技能操作,使学生参与企业经营和生产施工过程,促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并提前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团队。

其三,引企入校,共建育人基地。林业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基本办学制度,注重从高端企业、龙头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标准、项目、认证体系和人才标准,不断改进、提升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和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引企入校”形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方式,把企业搬进高校,使双方在资源使用上可以相互受益,实现双方效益最大化。以此,为学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自身成长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工匠精神”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校要积极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校实践、实训教学,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技能大赛等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