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洋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123000)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风俗与文明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史上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总体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传承华夏民族精神的载体。高职语文教学是渗透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契机。基于此,在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塑造学生“中华魂”为己任,积极延展教学思路,探求更多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从而涵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发挥民族精神教育对国民文化建设的夯实效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目标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且必要,其中最为突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语文教学质量。文化传承与理解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培育的重点。但是从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质的养成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不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大幅度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无法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也造成了语文教学体系的重大缺陷。在这种条件下,语文教学质量自然是难以得到保障的[1],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改善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将语文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弥补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从中吸纳充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而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深化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记忆和理解,这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完善来说都大有裨益,相应的语文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把握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核心,使高职语文教学体系的文化传承功能、优势得到充分的彰显,从而助推课程重难点的突破、增强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交融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虽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客观看待这种文化交融现象,但是多元文化的涌入会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造成巨大的冲击,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的兴起,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有些过度追捧快餐文化,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碎片文化、短视频阅读的存在价值,但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快餐文化的人文底蕴是相对浅薄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效用也微乎其微,这些情况不但会阻碍学生积累更多优质的人文知识,也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妥善解决上述难题。首先,高职语文课程是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也能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从而提升学生理解外来文化内涵的能力,真正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促进民族精神传承[2]。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对待古典文化与新兴文化,使学生对快餐文化浅尝辄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学习中,从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助力民族精神代代传承。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一项关键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但就高职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都非常薄弱。追根溯源,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合理选择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可以体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也是一种绝佳的美学教育资源[3]。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领学生多维度地感知美,比如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格调美和意蕴美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美学元素的渗透,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心灵、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体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素质,这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的体现。
落实德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是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为深远的人文内涵,其中的德育元素更是拓展学生精神视域、完善学生品德情操的最佳素材。除此之外,高职学生受成长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道德修养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加强德育是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改革任务。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将语文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侧重地接受传统文化和优质道德思想的熏陶,培育学生爱国、气节、仁爱、谦逊、自强、进取等品质情操,发展学生的内在涵养和健全人格,从而使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紧扣立德树人教育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厚德强能的教学理想,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终身品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纵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现状,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以及应用的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进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在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用的都是单一的口头讲解方式,不但会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沉闷,也无法唤醒学生自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机。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第一要素,也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渗透效果的助燃剂。
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一方面也能给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因子,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初步渗透[5]。比如,在教材里的《胡同文化》一课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关于老北京胡同的图片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语文阅读情境,也能降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难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在接下来的深度阅读环节,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对民族风土人情的了解,唤醒学生对北京胡同浓郁文化气息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目的。
在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课程的占比很大,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来说,是一项非常有利的条件。古典诗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文体,也容纳着极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古典诗文中那凝练隽永的文辞语言、那雅致脱俗的艺术格调、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那深邃富瞻的思想精神等等,无一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和写照。基于此,在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重点,立足于古典诗文课程,将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渗入场景。加强对古典诗词中传统文化元素的钻探,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完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智慧心灵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从而助推学生的思想精神迈入更高的境界[6]。
比如,在教材里的《前赤壁赋》一课中,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对其作者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帮助学生学习苏轼在人生失意时豁达的心胸,不但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古典诗词课程中的合理融入,也能培养学生在困苦时依旧坦然、释然、豁达乐观的积极情态,从而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东坡先生既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又善于自我调节的超脱精神与伟大人格,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涵育效用。
语文教材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在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可以用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教学资源以外,还潜藏着许多隐性教学资源,教师只要科学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就能更加充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但是就高职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而言,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并不到位,不但严重缩减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也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必须秉承开拓创新的教育精神,深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资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展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空间,带给学生更加新颖的语文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语文教材使用效力的最大化,从而真正对接高职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长效渗透[7]。比如,在教材里的《师说》一课中,除了文章本身之外,教学中还潜藏着很多隐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点。如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韩愈的个人经历和成就以及古文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但可以为深度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也能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充沛的人文知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文章品读,引导学生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文本的思想意义,促使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从而自觉养成尊师重教和谦逊好学的优良品德。
高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认知、理解能力,但是受到信息时代多元文化涌入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缺乏亲近感,他们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过去的事物,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热衷于追捧快餐文化和新兴事物。虽然学生乐于接触和探索新事物这一点值得鼓励,但是如果因此熄灭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热情,势必给我国民族文化建设事业带来巨大损失[8]。基于此,在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主要阻碍,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将语文课程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带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均衡配置自身对于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也能引领传统文化的渗透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从而促使学生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地探索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目标,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为关键的是要真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技能,身体力行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想要达成这一目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9]。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形式,改善单一化和形式主义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高职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灿如星河,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想要实现最理想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仅依靠教材课程内容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适度开辟一些具有拓展性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以大幅度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储备,进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效果。国学经典是一种拓展性语文阅读素材,同时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非常适合作为缔结语文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基于此,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延展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一方面可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国学经典作品中吸纳更多写作技巧和人文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使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10]。
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时,可以将《论语》《孟子》《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文学典籍作为诵读范本,这些文学典籍不仅语言精练隽永、富有古风古韵之美,而且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之大成,其中的伦理思想和人生哲理对学生成长、 做人做事可以产生诸多裨益,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佳读物。除此之外,在结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应用活动,使学生能够将传统典籍中的优质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理解传统文化,能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也是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必然的改革趋势。基于此,教师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和开拓创新的教学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高职语文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更多渗透路径,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多维度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方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收获丰硕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