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行致知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以文化顶层设计驱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启示

2021-12-29 16:17:49王运河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模思政课育人

王运河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1161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出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为什么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呢?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先生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中,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自强不息、实事求是、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都能找到最适合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依据,都有最适合世情、国情、民情的道路和保障人民各种基本权利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4]”所以,确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担负的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引导青年一代自觉涵养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5]。以文化自信为锚,文化育人则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举措[6]。针对如何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突显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的新课题,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加强“以文化人”顶层设计,突出“三文化”育人主线,坚持“三结合”教学模式,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一、突出“三文化”育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连同近现代历史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力量。因此,思政课要突出“三文化”育人主线,即思政课教学要以文化人,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红色地域文化,传承劳模文化、工匠精神,用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自觉。

(一)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办好思政课具有同向促进的正相关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的价值源泉,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改革创新的深厚力量,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思政课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7]。

1.让国学经典进思政课堂

国学立品,经典养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问题作出过若干重要论述。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六大主题,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我院(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学根据这六方面主题,组织专题教学,以“国学经典进课堂”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创新。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编写了两本校本教材——《诵读国学 学会做事》和《国学通识教程》,在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教学环节,倡导学生诵读《大学》《论语》,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领悟、传承传统文化基因,承接中华传统美德。

2.引导学生课下研究和传播国学经典

课上诵读经典,分享学习心得,课下手抄原本,背诵原文,已经在我校蔚然成风,成为思政课教学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2020年,我院思政课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国学经典进课堂”的“升级版”——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习近平用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悔,用“平语近人”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成材报国之理。

3.生活中推动学生践行国学经典价值指引

通过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面典型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将国学道德价值指引由内化于心提升到外化于形,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成长成材,通过全面考察学生的读、讲、写、背、行、德等方面的素养,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革命基因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和形成的,在当下可资利用、具有当代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载体的总和[8]。我院把大连地方历史文化教育引入思政课,有效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涵和外延,适应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院思政课把地方文化遗址,变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大连,是一块在近代以来曾经历过苦难与抗争的土地,曾是近代以来洋务运动兴起地之一,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发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关向应同志的故乡和青年时期工作过的地方,留下了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保存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了充分发挥大连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思政部和关向应纪念馆、金州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以及万忠墓等签署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通过现场教学、基地和学校互派学生志愿者和兼职讲解员、线上参观等形式,把大连地方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人气,对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起到了深入浅出的积极效果,为党史教育、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个自信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三)思政课融入劳模文化,培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准确界定:“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9]职业院校思政课做好文化育人,要注重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

1.树立劳模文化育人理念

在大连社科联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指导下,学院设立了“大连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研究基地”,深入推动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研究。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入劳模人物、工匠事迹、劳动案例作为授课内容,将劳模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把劳动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劳动价值观做细、拉近、落实。

2.探索劳模文化育人模式

思政课在教材、课程、师资方面三管齐下,探索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努力在教学中将劳模文化融入理论第一课堂,组织劳模进班级,举办“匠心讲坛”,学生和劳模面对面交流;融入实践第二课堂,学生和劳模结对子、手拉手,开展“学劳模,做巧匠”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近劳模、了解劳模、感悟劳模;融入网络第三课堂,实现理论教学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网络育人第三课堂良性互动:最终形成“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实践走向劳模”的育人模式。

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方历史文化、劳模文化,三种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思政课的活力,初步构建了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文化育人内容体系。

二、坚持“三结合”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8日举行的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一定要遵循“八个相统一”:一是政治性和学理性要统一;二是价值性和知识性要统一;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要统一;四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要统一;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要统一;六是主导性和主体性要统一;七是灌输性和启发性要统一;八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要统一[1]。

结合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思政课教学实际,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注重夯实教风,务实学风,理论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身边人和眼前事的鲜活实例给学生以生动的心灵感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政课通过免考和助教制度鼓励学生求实求进,以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的一票否决制度督促学生道德践履、知行合一。

(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为了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补足线上教学的短板,我院思政部建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线上教学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主,以人民数字马院平台、腾讯课堂、微信教学群为辅的网络教学系统。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班学生上课签到率普遍在98%以上,教学任务点、作业完成率也在90%以上。尤其是教师开展的网上讨论,学生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同时拓展了教学高度和深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在强化课堂理论教学实效的同时,用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品格养成,在实践中教育学生人必有品,行必有德。“寻找最美辽轻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感动校园的好人好事;“自新一叶”让学生在树叶上写下自己要改正的缺点,贴在教室墙上,同学间互相督促,砥砺共进;《给父母的一封信》,学生亲手书写的一封家书传递儿女的感恩之心,让家长们体会“孩子终于长大了”的惊喜;《厉害了,我的家乡》,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用数据图片展示家乡巨变,在交流分享中潜移默化厚植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社会公益实践”让学生在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志愿活动中强化公民责任意识,提高公共道德修养。环保、扶贫、助学、敬老等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踊跃参与,仅在2021年上半年参加义务献血的学生就有九百多人,位列大连地区高校之首,受到大连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表彰。

以文化人,以行致知。从文化自信高度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传承地方红色革命文化的特质,激扬工匠精神、劳模文化的禀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劳模文化、劳动精神与思政课的真正融合,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吸引力,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围绕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凸显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探索实践的思政课“三文化”育人主线和“三结合”教学模式,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10]。

猜你喜欢
劳模思政课育人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2-11 11:49:36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58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