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究

2021-12-29 16:17:49宁莹莹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高职

宁莹莹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116035)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农村经济、社会、教育、生态等多方面的振兴。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院校应主动提升服务“三农”能力[1],这既是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高职院校的需求

2017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全方位服务“三农”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需要高职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服务于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更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与职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本区域乡村产业链精准对接,要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内部与产业链相关专业尤其是紧缺专业。在政府主导下,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乡村支柱产业链的完美对接与紧密融合,必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高职教育[2]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与乡村联系紧密,生源来自于乡村的占比大。依据于《2019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每年约有三分之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县镇等基层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工作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高职院校更具有先天的优势。

(三)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高职教育[4]

高职院校始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育链条中,其中不乏融合了本地乡村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乡风文化。大量有追求、有担当、有情怀、有作为的高职毕业生返乡服务于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与乡村文化振兴高度契合的行业,成为乡村精神文明与文化内涵提升的骨干力量。

(四)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高职教育[5]

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效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而这些都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途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文化生态水平。

(五)乡村组织振兴离不开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不仅肩负着育人功能,同时兼具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而这些正是服务乡村组织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师资、课程、技术、资金等通过帮扶、合作、共建等方式流向乡村,将有效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提升,而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也会反促高职院校各要素的创新与发展[6]。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以来,广大高职院校拉开了服务农村的研究与实践,但理论研究居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不断涌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要求,以涉农高职院校为主体,结合区域农业特色,针对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骨干人员等开发适合不同对象的培训课程体,以提升相应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经营管理与营销能力、专业服务水平等。

(二)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育

以涉农高职院校为引领,以品牌专业为核心,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通过构建“现代学徒制”“工学研用融合”“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的要求,顺应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培育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农村工作队伍培育

以涉农高职院校为核心,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本区域乡村,指导农业生产,进田间地头送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远程科技服务,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乡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挂职进行农业相关技术服务并协助发展农村经济,培育科技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农村工作队伍。

三、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仅仅是乡村经济振兴,还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社会等全面振兴。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缺乏对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的精准把握,在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直接实践,以现有的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形式生搬硬套到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中来,没能很好地形成在政策指引下和理论指导下服务乡村振兴的全面规划,没能很好地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为引领构筑师生发展平台。

(二)为乡村振兴提供的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政府导向不足,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不符合需求。高职院校主要开设面向本地区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专业,而涉农专业相对偏少,毕业生供给不足。高职院校强调就业率的导向,学生家长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因此城市尤其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开阔的视野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尤其是优秀毕业生更倾向于城市就业,返乡毕业生即使是涉农类的也是返乡动力不足,而主观上有意愿投入乡村建设的非农类专业毕业生更是缺少。

(三)缺乏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目前主要停留在依托现有专业和师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注重涉农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建立院校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对口乡村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但还不能进行自上而下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改革,没能完全将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没能从高职院校的供给侧结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改革来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开展高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

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技术与服务。要研究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内涵、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意义、实施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深入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制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指明方向。

(二)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7]。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与地方政策支持下,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规划,从招生就业、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建立指定院校,形成改革试验先导校,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进而推广到区域内各高职院校,形成区域院校联动服务的良好效果。

五、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一)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成立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8],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吸纳政府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准确把握农村政策体系、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制度、体系、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基层治理能力等;研究中心与政府、地方普通高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乡镇企业等建立联系,既能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方向上的指导,也为高职师生直接服务乡村振兴搭建平台。

(二)进行招生就业改革

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在理论研究指导下,建立乡村振兴招生就业机制,合理扩大涉农专业招生数量,以保证涉农专业人才供给充足;适度扩大农村生源数量,以有利于培育有乡村生活经历、了解农村、有乡土情结的人才;制定定向培养计划,给予入学和在校学习期间的优惠政策,以便为乡村提供紧缺的毕业生;对于毕业后主动到本区域乡村就业或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

(三)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

在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扶持下,加大力度建设区域紧缺的涉农专业,完善农业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区域乡村产业链构建各类专业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乡村振兴战略理念的导入教育,使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侧重于有效服务乡村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来强调主线,在公共基础课中融入关于乡村素材培育乡土情怀。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围绕并服务这个主线开发课程案例,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9],增加乡村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对乡村生活产生兴趣、对乡村的绿水青山产生向往,从思想情感上有意愿扎根乡村,从专业能力上有利于服务乡村。

在传统的课程讲授教学加独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乡村实践环节并作为必修课程给定学分。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将乡村实践过程与成果纳入考核。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搭建的平台,高职学生直接进乡村。涉农专业学生可直接深入田间地头将专业所学和实验室所得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非涉农专业学生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电商、乡村信息化建设、乡村绿色旅游、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乡土文明建设等相关工作中。在乡村实践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也增加了乡村社会实践的经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乡村、融入乡村,以致于最后爱上乡村,必然会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乡村就业率,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力。

参考传统职业技能大赛,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举行专业素质大赛,直接带领学生在乡村实地进行比赛。比赛题目可以是乡村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各专业参赛学生可在乡村各显神通,并且通过大赛将实践环节学习所得通过竞争与相互学习,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评委可由专业教师、乡村技能大师、乡村实际工作领域专家构成。比赛将学生实践能力上的强项与弱项均清晰显现,专业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点掌握的漏洞,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强化训练,同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乡村技能大师和专家能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在实地给予最近距离最接地气的实践指导,使学生得到经验传承,既树立了实际工作的自信,又为今后扎根乡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培养和选拔优秀乡村振兴人才提供了参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职业培训,除了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外,要建设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培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设计、课件、视频、微课、教案、习题、案例、重点难点辅导、参考资料等,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缓解面授学习时间难保证的问题。系统可以建立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语音留言、语音通话、文字留言等多种方式与教师沟通;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上学习轨迹与成绩统计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及时辅导,形成良性的学习互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为乡村培育高质量的本土人才。

(四)建设乡村振兴师资队伍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能教学、会实践、懂技术、善创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师资队伍[10]。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证;提升资队伍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首先要通过理论学习与思想引导,强化师资队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找位置做工作,带动每一位老师都能认清自己的使命与职责,从内心中真正建立起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通过定期乡村实践与轮训,聘请乡村行业专家或技能大师作为导师,提升乡村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建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前沿技术培训,搭建与乡村企业合作平台,为教师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器。建立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将教师的乡村教学活动设计、乡村实地教学工作量、乡村挂职锻炼、乡村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等作为评优进职的打分点,形成良性竞争并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高职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战略
战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