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漫茹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吕叔湘、王力等学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外乎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三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1],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明确,造成文言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例如教师由于应试或某些原因,只注重文言工具性的培养,却忽略了人文性的培养;文言课上成翻译课;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不放手让学生自行锻炼阅读文言的能力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明确文言文教学目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结合2011版语文课标以及文言文教学现状探讨文言文的教学目的。
1.了解、区分古今常用字词异同,丰富语言积累
文言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书面语言,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作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进行仿古作品中的语言[2]。由于语言发展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因此文言文使用的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例如《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是配偶妻子以及孩子的合称,而与现代汉语中单指男性配偶妻子一人的含义不同。再如《塞翁失马》中“居数月”的“居”表示停留之意,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多是以“居住”解释。所以,了解古今常用字词的异同,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完成语文课程目标,还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的能力,增加语言的积累。学习积累优美典雅的词汇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方便学生日后正确的化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语文学习的目的。
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学习文言要树立历史观点,认识到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在教授或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区分一些常用字词的古今异义,但是没必要去强记生僻字词的含义。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是那些常见的字词最具迷惑性。因为学生见到这类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词汇,会不自觉地以现代使用的含义理解,这恰恰就不能正确理解文段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以及《诗经》“涕零如雨”中的“涕”表示为眼泪,与我们使用的鼻涕含义相差甚远,如果理解成为鼻涕,岂不是闹了笑话。因此,这些古今异义的常用字词是文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文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常用词汇的学习和积累,明晰文言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文言来学习古人的思想智慧进而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切忌不可颠倒主次,发生偏颇。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四学段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能够诵读古代诗词,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选文的基本内容[3]。因为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语言变化,所以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存在明显的文言分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阅读文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前预习模块还是课后练习模块都围绕着这一目标,主要表现为明确要求了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把握文章大意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这类学习模块任务。例如七上的《世说新语》二则、七下的《孙权劝学》、九上的《岳阳楼记》等,均在课前预习指导中明确提出预习任务为“借助课文注释,把握文章大意”。经过查阅初中语文教科书发现,大多数文言选文的课前预习都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倘若课前预习没有提出,课后的思考探究模块也会设置相应的题目来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例如九下的《出师表》在课前预习模块中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诸葛亮以及简要介绍“表”这种文体,提出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没有提示学生借用课后注释把握文章大意。但是在课后的“思考探究”模块第二、三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大意及重要事件的把握,也就从侧面提出了学生想要完成学习任务就要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可以按照课前预习或者课后练习的提示开展教学,锻炼学生使用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文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完成文言学习的任务。
语言的学习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由于文言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书面语,因此它的语音现今已经无法学习,学习文言主要是从词汇和语法入手。学习文言文要认识古今词汇的差异,并且识记常用的文言词汇,这样也方便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要任务是识记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例如“或”“安”“备”等实词以及常见的虚词“而”“之”“于”“以”等。实词的意义较为固定,学生只需识记其含义,方便翻译,把握文章大意即可。但是虚词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翻译是最令学生头疼的,因为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一个虚词可能会有几种甚至几十种解释。以“而”为例,在《论语》中就有多种用法,用作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在文言翻译中选择不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又”;“而”字又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在“学而时习之”中翻译成“并且”“而且”;也可以在“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而”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在荀子的《劝学》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翻译成“但是”“却 ”;又可以在孟子《鱼我所欲也》的“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中表示修饰关系。另外,还可用作代词,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解释为“你的”;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还有复音虚词“而已”,在句子末尾,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如《口技》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里的“而已”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罢了”。虽然虚词难以掌握,但是初中的虚词用法较少,只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及时积累便可。词汇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时翻译文言选文的字词,从而顺利把握文章大意。至于语法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不做主要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语法修辞,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主语”等。学习语法和虚词的目的都是方便翻译调整语序,因此不对学生做要求。
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一日养成的,需要师生不断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同时掌握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以及常见的文言语法,才有可能在阅读文言选段时正确把握文章大意。除了以上要求,要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需要大量地阅读练习,多阅读文言文,在练习中积累识记文言词汇,同时提高自身的文言阅读能力。
3.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避免文白夹杂
语文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而文言经过历史的筛淘积淀,保存到现代的文选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有些人抱着守旧封闭主义的思想,认为文言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应该继承发展,应当将文言继续“发扬光大”,不顾历史前进的潮流,不使用现代汉语反而用“文言”进行文化创作,彰显自身文化素养并且以此为荣。采访语文教师发现一种怪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反而越来越不能明晰地表达思想内容。过多的辞藻堆砌使用反而模糊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掉书袋”表达“半文不白”的问题在高年级师生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在高考满分作文或高校校庆公告中。这种“半文不白”的方式确实可以展现作者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却和语文现代化方向背道而驰。文言或者古白话都不应带入高考作文中。2011年某省一位考生用古白话写的作文成为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而引起了社会争议。这篇作文赢得判卷教师们的青睐,获得满分,可以说是对语文学习的误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作文表达中明确要求学生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即使是口语表达也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没有任何一条要求学生使用文言进行创作或者表达。教师们给予该作文满分也说明当时判卷教师对文言学习目的实际并不明确,未认识到学习文言并不是为了使用文言,更不是通过使用文言创作来彰显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学生的说话“掉书袋”、文白夹杂不能被认为是学生文言功底深厚。相反,我们要制止学生这种不合语文现代化发展的行径,应树立正确的文言观念:学习文言不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使用文言而是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文化,阅读古代文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在阅读中增强自身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鼓励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文从字顺地表达,通过学习文言积累文言常用字词,丰富自己的语料库,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避免在语言表达中出现文白夹杂的问题。
文字是人们语言中的声音符号并通过文字这种视觉符号固定下来,让远方的人、后代的人可以看到,重现当初的语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实现与古人跨时代的交流。语言中读取语言所记载的内容,也就是信息和情感,再以美好的文学作品形式被继承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深厚。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代新青年作为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的主力军,更要加强文化的熏陶。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学习文言不仅能够接受中国文学遗产,更能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取其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包含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精神,文言文是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文言体裁有寓言、传、记、序、说、书、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例如“书”在古代主要是指书信,学生在学习《诫子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时,从文言标题就可以即刻知道这是一篇书信体裁,利于学生把握文体及文章内容,同时能够在阅读中与现代书信作对比,看古今书信差异,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动力。不仅如此,教科书还通过文言内容向师生传递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阅读《论语》了解古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从而以史为鉴,改进自身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诸葛亮的《诫子书》,则是通过家书教诲我们做人要珍惜时间、勤俭节约、勤学励志;而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卖油翁》则劝诫做人不可小看他人,在苦练本领的同时虚心做人。利用文言选文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的炎黄子孙,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文学作品,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经典选文,将一些优秀短篇输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并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要求学生学习或者背诵文言文,目的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其中的精神品格或者写作手法等,最终达到接受中华优秀的文学遗产、增强文化认同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漫漫长河中的瑰丽文化珍宝,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在语文学习当中,教科书中的文言选文通过作品展现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真挚博爱之情,上阵杀敌为国献身的壮烈之情;《木兰诗》中木兰在国家危难、家庭困窘的危机时刻巾帼不让须眉,替父从军,不怕艰苦奔赴战场英勇杀敌的家国之情。又如: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三峡》,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三峡的美丽画卷——夏日湍急的水流、春冬清荣峻茂的美景以及秋的萧瑟之美,在向读者展示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保护祖国美丽河山的愿望;有些文言选文通过对理想之境的向往和憧憬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热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礼记》中《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会正是如今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图景。再如:当学生背诵《〈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时,定会在心中升起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这样的学习体验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帮助其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并区分古今常用的词汇,通过练习获得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教师需要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常用文言词汇的积累,并且根据教科书的文言选段推荐课外的文言选文,利用课内积累的文言词汇,练习阅读课外文言选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此外,阅读文言选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也是为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利用文言文教学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任务,从而培养新时代的爱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