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磊
(哈尔滨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载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正确的认识生命价值、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阶段。然而,近些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杀人、自杀事件频发,这不仅充分暴露大学生对生命责任感认识的欠缺和对生命价值感的迷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大学敬畏生命意识缺失的严重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因此,强化和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敬畏生命,既表达对生命的一种崇敬态度,又体现对生命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惧怕,敬畏生命意识就是把敬重生命、关爱生命作为人与社会关系中存在价值评判原则,作为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敬畏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生命本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应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当今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严重影响大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知。故生命教育应以敬畏生命为引导,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其次,生命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生命,以及各种形式存在的生命。生命教育以敬畏生命为指导,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生命的过程,又可促进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最后,生命是一个轮回,有生就有死,正确认识死亡才会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以敬畏生命为指导,可以扭转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错误的态度,使其积极面对人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古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对身体的保护不仅是出于孝道的传统美德,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肯定自身生命现象,尊重生命,然而对生命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仍然欠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思想单纯、逻辑简单,缺乏社会经验,不容易识别一些骗局或谎言。其次,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沟通交流欠缺,喜欢特立独行,一旦遇到挫折或困境,就会消极对待,要么做出极端的行为伤人伤己,要么沉溺于网络中寻求心理寄托。最后,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学生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生命保护意识,如何积极应对生命险情。
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生命,价值是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所以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但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大学生深受多元化文化和虚拟网络的影响,将物质财富作为了人生追求目标,忽视了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当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无法实现其追求目标时,大学生就会迷失方向,消极看待个人价值[1]。2002年2月底,清华大学学生伤熊案震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引起生命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大学生对生命的抗挫折能力有所欠缺,这些挫折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2001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坠楼;2018年6月,河北保定一大学生因经济不堪重负自杀等等[2],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对生命价值认识的缺失,挫折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存在且无法避免的。只有面对的挫折与坎坷越多,适应逆境能力就越强,人生的发展才会越来越高。由于大学生命教育缺乏,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无法选择有效的处理方式,既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又无法自我消化,当负面情绪达到极限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然而,事物均具有两面性,部分大学生既没有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也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美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然而,在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很容易被物质方面所腐朽,泯灭了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将金钱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一旦在急功近利的利益中无法自拔时,大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丧失了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价值。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大学生也容易受到多元化文化思想和虚拟化网络的冲击,如影视、自媒体中对生命冷漠的情绪大肆渲染,都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加之4G网络的全覆盖,大学时能随心所欲地畅游虚拟网络,但对于网络中的精华和糟粕不懂得分辨,易在网络中寻找鼓励与安慰,与消极的思想产生共鸣,逐渐形成扭曲的生命观念。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言传身教,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生活态度以及生命观念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多误区,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导致大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发生偏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家庭教育观念不当,在竞争日益激励与残酷的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花重金为孩子的教育投资,只为他们在未来获得一份高收入、体面的工作,或者拥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精神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失衡必然导致大学生未来生活、工作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对生命的本质缺少足够的认识和敬畏。其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当今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缺乏尊老爱幼的美德,缺少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人冷漠,处事极端,一旦突发情况,容易做出可怕的行为。如2010年的药家鑫案,敬畏生命意识的缺失是他们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家庭教育方式敲响了警钟。其三,家庭环境氛围不好,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敬畏生命意识缺失的学生多来自于离异、留守、单亲、再组建家庭,复杂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感受不到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就缺乏,生活的幸福和乐趣就体会不到,对生活缺乏热情就是对生命的冷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已经被纳入教育长期发展的规划纲要中,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推广度还不够,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生命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学,往往被一笔带过,鲜少有大学院校会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也间接导致生命意识的培养极其缺乏。其二,受部分教育工作者认识的狭隘性影响,生命教育往往被认为属于生物医学、伦理学等学科内容,选择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脱节。其三,在大学几乎没有正式建立生命教育专门的讲座或课程,没有专一的教材,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质。因没有教育体系的支撑,易使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存在观念上的误区。综上所述,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主要原因之一。
敬畏生命观的本质就是敬重生命存在的意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马克思曾说过,全部人类的历史都是以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为前提,没有生命,就没有社会,更何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生命对于每个个体仅有一次,所以要珍惜生命,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逐步培养珍惜生命意识,遇到挫折、失败时,不能随便践踏生命。面对困境,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机会享受困境后的阳光,同时,珍惜自身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生命,珍惜一切以生命形式存在的个体,只有具备珍惜生命的意识,才不会对自己、他人的生命产生冷酷的态度。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感受生活苦难,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组织大学生到劳教所、戒毒所、监狱等犯罪关押场所,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维护生命尊严。
生命存在于社会之中,生命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学生生命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离不开大学生生存成长的社会环境,因此,优化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在充满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中点燃青春的火炬、放飞人生的梦想、绽放绚丽多彩的人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转型期,既要保证社会竞争机制的公平公正,充分尊重与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的平等权利,防止大学生走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人生误区,又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积极倡导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防止大学生的文化发展低俗化、极端化。此外,要积极优化网络环境,在各种文化形态、思想观念聚焦的虚拟网络中,充分挖掘网络生命教育的潜能,构建互联网舆情预警机制,防止网络负面文化的思想侵蚀。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系统,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是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敬畏生命意识缺失最重要的方法。由于生命学科是一个复杂的逻辑体系,故生命教育课程应确保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者能够从课程中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在其基础上创造生命的价值、拓展生命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多在思想道德课程中体现,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教育需求与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首先,应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大学教育之中,形成专有的课程体系,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价值的意义。其次,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呼唤生命教育开始,探索神奇的生命科学、感知生命之初的美好,保持对生命最后的尊重,理解生命的意义,形成生命教育课程基础体系。最后,在展现生命主题系统的基础课程上,兼顾生命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并在实践课程维护生命教育课程内外的动态平衡,最终形成多样性的课程体系[3]。
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以敬畏生命意识培养为核心,引导大学生珍惜、热爱生命的同时,激发生命潜能,进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