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内容与模式:数字时代的场景化教育探析

2021-12-29 14:34胡卫星黄政文
关键词:学习者教育教学

胡卫星, 黄政文

(渤海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在产品销售时,传统上人们都会极力强调该产品的具体用途和功效。但在数字时代,如果能利用具体场景将产品直接与使用者相连,那么该产品的价格、销售渠道和效果评价等则会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产品的优劣将会突破品牌的制约,而由产品使用者所直接决定,使用者会更加关注产品在不同使用场景中的“故事”。如果一种产品脱离了“场景故事”,没有了人文情怀和失去了社交温度,那么它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因此,数字时代的产品销售领域正在经历着“场景革命”,即产品好坏主要是由使用者个人社交体验与产品使用体验所决定,使用者的情感体验时时刻刻影响着其对产品的评价。社会文化传播和产品销售领域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有四大基本特征: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和流行即流量[1]。受场景革命的影响,教育领域中场景化教育思想也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教育环境的新变化,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移动化,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何方式看到自己喜欢的任何教学内容;二是碎片化,学习者的学习地点碎片化、学习时间碎片化和学习需求碎片化等;三是场景化,教育要触动学习者,就一定要有匹配的场景,将知识与场景结合成为信息表征和内容组织的主要方式。第二,学习者的新变化,也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个性化,通过精细分析海量学习资源和动态跟踪学习者需求变化,学习者可获得更精准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二是社交化,倡导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鼓励分享、协助、反馈和研讨等活动形式;三是娱乐化,学习者学习途径与学习过程更加重视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2]。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对学生各种生活、学习或娱乐等场景的重新构建,给予学习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场景氛围、社交和技术支持等要素的作用,使学习者产生深度有效的学习。场景化教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信息化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更是当前智慧教育提升发展的根本要求[3]。

场景化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离不开现代智慧教学理念的指导,尤其是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强力支持:一是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虚拟现实头盔等)的普及,它们能够实现人机之间的智能对话,使人机交流变得更加轻松自然[4];二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预测出个体需求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5];三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产生海量数据,而这些数据既是学生个性化教学资源的源泉,同时也是同学间建立长期持续联系的黏着剂[6];四是传感器(各种能够感受和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化为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的普及,能够使个体数据被实时捕捉、传递、存储和处理;五是定位服务技术的成熟应用,能够根据个体用户的精准位置,提供可将实际情景与在线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场景。总之,通过各种智慧教学技术,现代教育已经能够做到精准关注不同场景下的教师讲授活动和学生学习行为,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7]。

一、场景化教育是什么?

(一)场景化教育的定义

“场景”原是戏剧和电影艺术领域的一个专业名词,常用来指在一定的时空内所发生的某特定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而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人物心情怎样,接下来他想要做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通过场景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动”,看到“鲜活”画面,并能够用生动的“故事”来叙述。后来,场景被应用到商业营销领域,出现了“场景营销”这个名词,它是指将客户活动按照各类场景进行梳理和划分,并根据不同场景下客户的使用习惯和感知关注点,推送不同的业务或产品,进行差异化营销,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提升业务或产品使用的有效性。场景营销将传统面向消费者的说服变成对消费者的引导,从而能够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进而建立起消费者在特定社群里相互帮助的信任感和满足感[8]。同理,在教育领域中,场景化教育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学习者需要经历的活动或内容情景进行梳理,并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与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方案,在特定的场景中伴随着具体的探究或实践活动加以实施,从而实现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的有趣化、有效化和高效化[9]。

(二)场景化教育的特征

与信息化教育不同,场景化教育有八个鲜明特征:一是情景感知性,即场景化教育能够即时感知师生双边教与学活动信息、活动场所环境信息、学习者认知结构信息、学习过程状态信息和学习者学习情感信息等;二是异构通讯性,场景里不同的媒介、信息和技术平台或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连接的,数据和资源系统高度集成并融合到具体环境里,不同设备间可以实现无缝通讯;三是无限移动性,场景内可做到线上线下结合与虚实结合,实现多终端设备访问的畅通切换,通讯不再被技术束缚在某一个固定地方和时间点;四是自然交互性,即人机间交流不再只是通过键盘鼠标进行,还可通过语音、手势、眼神和动作等自然方式顺利进行;五是任务驱动性,在场景里人们只需要关注与内容相关的各具体实践任务,不需要再关注各种底层技术和设备,智慧环境能够理解学习者的行为和意图,并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使技术适应人的行为,而不是人去适应技术规则;六是数据可视化,即各种教育数据或信息将以图表或多媒体等形式可视化呈现,各种数据加工处理的操作过程也可以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七是智能管控性,场景中可洞察各教学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轨迹,并能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可实现信息的智能控制、诊断、分析、调节和调度等;八是自动适应性,即能够按照学习者的爱好和学习偏好,个性化推送相应的内容和资源,甚至是有显著针对性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10]。

二、场景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具体学科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场景化教育有其自身运行的基本要素和规律,更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实施流程和活动措施。

(一)场景化教育的静态要素

1.个性化体验。体验是场景化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要素,无论教学模式有多新颖多样,教学质量有多超群卓越,都不能忽视体验参与的重要性。因为,体验自始至终都是师生们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注与重视的,尤其是线上教学过程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教学往往因需要照顾和满足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普遍受到抑制,知识传输时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也较小,因而极易导致其学习兴趣的丧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性化学习服务定制成为可能,教学开始由以知识接受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体验为中心,鼓励教师与学生或学生彼此间的即时互动[11]。此时,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更多的是由特定教育场景中学习体验的丰富程度所决定的。

2.跨界融合。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学习者每天都会变得愈发充实,中学生除了在校学习之外,课余时间还会接触到咖啡厅、电影院、健身房、超市和公园等多种生活场景[12]。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学生普遍会感到无所适从。场景化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并使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与具体的应用场景产生高度的相关性[13]。例如,企业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系统了解,进而引发消费者的某种消费欲望。教学也是一样,需要时刻贴近学习者。知识源于书本,更源于生活。好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将知识融入学习者的具体生活场景,利用场景化思维使教学走出以往固定的线上线下模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使各种生活场景与学习者相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最优化的学习过程和相对较好的学习效果[14]。

3.社群。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与教学思维来建立社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之间的互助性,建立彼此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亲密交流关系,进而提升教学场景的应用效能[15]。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思维特征,常见的教育社群可对应划分为频繁/间歇和密集/广域两组场景,不同的场景方式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当下这个信息传播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新生代的学习者和上几代人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个性更加突出;面对繁多的教学选择,他们更倾向于个性的培养与体验。所以,教学不能如以往一样只关注教育本身,忽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情智交流。冷冰冰的教育手段只会让教育停滞不前。新生代需要的是情感交流与共鸣,教育应该是有温度和滚烫的。只有建立起师生或生生间的强烈情感纽带,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参与感和成就感,才能使学习体验成为一种被群体认可的学习方式,才能达成并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16]。

4.从场景记忆到场景识别。淘宝、美团、微信等软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们大多都与使用者的生活场景密切相连,通过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使他们形成对产品的“依赖性”[17]。但类似美团、微信这种常用的软件毕竟只占很小的部分,每年仍有很多App面临着下架的命运,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如果只是培养单一的场景记忆,建立生硬的场景关系,强制将使用者与产品绑定起来,那么情况只会越来越糟。与之相比,场景识别就显得更加高效。场景识别可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全面精准地识别出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有效地针对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一个个记忆点和故事线串联介入到教育场景中,就会引起场景的爆发,学习的思维、方式与手段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场景革命从人的社群体验出发,通过各种“故事”将使用者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中,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有温度和有感触[18]。

(二)场景化教育的动态过程

1.建立连接,识别并获取特定学习者。即利用场景这一核心要素,通过场景的识别、模拟、创新或融合,选择合适的设备与网络连接方式,以此来吸引相应的学习者,让学习者走进预设的场景当中,从而建立起特定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连接。场景化教育需要综合考虑教学活动应用的最大可能性,要包含内容、社交、游戏、分享、反馈等诸要素,让学习者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让师生都能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意去思考、去发现。

2.深化连接,建立学习者的新认知。认知从体验中获得,学习者在场景中获得的认知体验丰富程度往往决定着场景化教育的成败。在打造并维持良好场景体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更新理念,将服务放到首位,要增强服务上的人性化,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非人性化设计与应用;第二,要改进信息检索方式,重点突出好友评价、周围人选择和用户推荐等新方式排列信息,同时也要侧重于学习者个性化信息的积累;第三,要传递完美画面,在情感共鸣的形成过程中把握住学习者的价值敏感点,从而使其与场景连接更加深化[19]。

3.巩固连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让连接得以巩固,让学习者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要保障学习者核心学习力的形成。为此,在场景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场景要不断拓展、更新和丰富内涵;第二,场景应用要更加细致化和轻量化;第三,场景需要社交的强力支持。学习习惯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且一旦养成就会自动地持续下来,从而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改善。因此,场景化教育非常重视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形成与维持。

4.保持互动,维系学习者的忠诚度。在连接中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鼓励学生向教师表达诉求,只有当学生向教师表达的越来越多,教师才能越来越了解学生并能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环境资源。教育场景不只与空间有关,还包括各种社交氛围。保持互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场景中嵌入社交功能,鼓励学习者在场景中社交,从而维系学习者的学习忠诚度。此外,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共同学习经验的交流能够使他们彼此之间形成更大的问题解决力和学习源动力[20]。

三、场景化教育的基本应用模式

根据场景构建技术与教学活动应用情境的不同,可将场景化教育的应用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场景体验主导模式

场景体验主导模式是一种重点突出线下场景体验的场景化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学习活动刺激源泉主要来自线下场景,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的关系连接较弱[21]。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地理位置限制,只有当学习者走入现实场景中才能被刺激需求。因此,打造的场景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更应注重与学习者日常生活场景相融合,让学习者自然地进入到场景当中;二是多感官体验,线上场景体验来源于多感官的共同感受,更来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感体验,而这往往需要网络世界借助多媒体功能的支持加以提供;三是各式智能设备的辅助,要善于应用各种智能设备(如移动设备)来作为数据获取的入口,通过分析累积性的学习过程数据,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地提升学习者的体验效果[22]。

(二)虚拟场景主导模式

虚拟场景主导模式是重点突出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连接与互动来带动线上体验的教育模式。其中,学习活动刺激源主要来自线上虚拟场景,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的关系连接程度为中等。该模式的实施需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保障:一是多平台的覆盖,即各种教学平台的覆盖要进行跨学科综合性调整,主要是要完成各种线上虚拟应用与教学内容场景的有机融合[23];二是数据的关联,保证数据作为学习者不同体验间的连接载体在各端口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关联传输;三是资源的共享,需要跨学科、跨学习共同体和跨校的合作,实现各方面优质资源共享,促成共赢协同发展的局面;四是特色虚拟场景打造,无地理范围限制的富媒体式动态交互是时下线上虚拟场景的主要特点,如何提升学习者线上虚拟场景的体验性是应用的关键所在[24]。

(三)连接与互动主导模式

连接与互动主导模式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紧密连接与互动,结合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各种场景进行教学信息推送,从而将学习与学习者的生活高度融合,目的是在场景的利用或制造下实时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者的体验。为此,一是要做到场景的量化识别,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场景教学实现基础是大数据的加工处理,数据内容是对场景诸多要素量化的结果;二是要得到更高要求的技术支持,实现更好的场景识别需要进一步成熟的传感、定位、识别等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持续开发与不断升级;三是时空的延伸,需要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诸多教育场景之间的关联性,站在时间纵向发展的角度,探究教育场景与教学内容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分析理解学习者当下行为的目的与可能特点[25]。

四、场景化教育模式应用的关键点

场景化教育理念正快速地改变着现有学校教育系统中诸要素的角色和作用,并且也正在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或教学活动流程,充分体现了人类知识生产模式的第三次变革(知识的协同创新集群生产)特征,即在知识分享创新的环境中,由多层次、多形态和多节点的知识生产群形成知识生产、知识扩散和知识使用的复合系统。

(一)场景体验主导模式的应用

场景化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学习者的“痛点”(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原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或不满,这种不满最终会让学习者感受到“痛”或“难过”),这些“痛点”往往就是学习者高效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需要在场景体验主导模式中利用各种“痛点”来激发学习者的深度有效学习[26]。常见的学习“痛点”主要有三类:一是人们普遍有所体会的某种心理上的难受,或者某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难受;二是体验过后如果不深入下去就会很难受,会有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感;三是体验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使得学习者最终获得时具有强烈的成功愉悦感对比。此外,该模式还非常注重利用各种智能设备来丰富场景体验,并提升体验效果:一方面可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教学情境体验;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获取各种数据反馈来优化场景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能够为智慧化教学场景的搭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能够为知识生产情境性的增强提供深度的支持[27]。

(二)虚拟场景主导模式的应用

与场景应用模式下增强现实知识情境效果不同,虚拟场景模式更加注重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模拟,用多元化要素来重现知识形成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该模式应用的关键点有二:一是根据教学情境中学习者的不同操作来划分具体的场景,即借助于定位和识别技术来丰富学习者的线下学习体验。时下,学习者的设备操作形式主要有输入法输入、搜索引擎搜索和浏览器浏览等,这些操作形式主要是让学习者能够在不同场景中体验到信息检索的便捷和需求满足的愉悦;二是建立虚拟场景与线下真实场景之间的联系。通过虚拟且“高于”现实场景的构建,甚至是通过一定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再加上社交平台上的分享体验,学习者很容易形成学习体验的爆发点[28]。让学习者在各种类型的教育场景中形成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是该模式应用的基本目的。

(三)连接与互动主导模式的应用

在这种类型的教育场景中,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会发生诸多革新性变化:一是时间利用维度上的变化,学习时长短小化、时间宽度分散化(要随时随地学习)和时间高度厚重化(同一时段内需完成多重学习任务);二是空间利用维度上的变化,学习空间由大变小、由点变线(学习信息由静态点变为动态线,不仅仅是某个位置点的信息,还有丰富的移动变化信息);三是关系应用维度上的变化,让社交来推动场景,让场景来凝聚社群,打造相应的亚文化标签,社交分享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作用也越来越大。集群化、协同化和创新性将是本模式下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宗旨。该模式下学习者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教学的循规蹈矩和死记硬背,而是更多的个性化指导与支持,学习者将成为积极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掌握课业内容,具备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29]。

总之,场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系列情景化产物,场景内容与场景关系会随着人物、情节、故事等的调整而变化,拓展到教育领域就会形成各种类型的教育场景。场景化教育需要广大师生能够用各种生活故事来叙述知识,重构和实施新的教学活动流程。随着智能教学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现有学校教育既有广阔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无论如何,只有不断创新突破、跨界融合和创造新的教育价值与需求,才能真正落实场景化教育,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实现教学技术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深度融合[30]。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