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祯,贾昊昱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801)
大学生学业发展状况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2]。以某高校某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年级变化作为自变量,以学生学业状况变化作为因变量,通过座谈调研、数据比对、成绩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学业状况随年级增长变化的态势,进而找出年级增长对大学生学业变化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对有效指导不同阶段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学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好成长成才。
本文高校为地方某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院校。文中的学业变化态势均由此校某级学生入校三学年以来的原始成绩数据分析得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四年级时培养目标主要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调研撰写等为主,需通过考试考察学习状况的课程较少,因此,对大四学年成绩不做分析),为直观体现学生学业变化状况,本文选取学生不及格率,即学生挂科率(学生单门课程分数低于60分,未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即为挂科)作为衡量学生学业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
经过成绩分析与数据比对,某校某级学生入校三学年的学业状况基本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特别是某校自2018年以来,每学期持续开展学生学业调研分析,学院就调研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诸多有效措施,使得学生学业状况有明显好转。
通过归类与分析,某校某级各学院学生入校三学年学业变化情况基本呈现三种态势(受学生转换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人数变化影响,相邻学年不及格率增降幅度在5%以内,默认忽略),具体情况如下:
经过数据对比和成绩分析发现,3/5以上的学生三学年的挂科率均呈现平稳下降趋势,其中1/3的学生大二学年挂科率比大一学年挂科率降幅达到20%以上,3/5的学生大三学年挂科率比大二学年挂科率降幅超过10%。其中农学、理学、工学的学生三学年不及格率偏高,降幅较大;偏文、法、经、管学科的学生三学年不及格率相对较低,学业成绩变化幅度较小;管理类学生三学年挂科率全校最低。
占比近三成的学生入校三学年的挂科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大二学年挂科率比大一学年挂科率升幅近20%,1/5的学生大三学年挂科率比大二学年挂科率降幅在15%以上。经座谈了解,学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难度与课程数量对学生学业状况影响显著。由于学院对相邻学年的课程安排变化相对较大,第二学年专业课程量显著增加,有些专业一学期课程数量达到30门,且数理化类难度较大的课程数量偏多,学生复习精力不足或安排不得当,导致不及格率偏高。大三年级课程数量和难度又有较大程度减少和降低。
不足一成的学生三学年的挂科率变化呈现持续上升但增幅不断减小的态势。经了解,某工科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完成的课程为英语听说、英语读写和理论力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工与电子技术、普通物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英语及数理类课程。以上课程集中开设,课程密度大,课程难度增加,专业内容连接性强,学生受高中基础不扎实、大学学习精力分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挂科率较高。但是,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化、自主学习性的不断增强等,学生总体学习状况还是呈现不断向好的趋势。
通过数据对比和成绩分析发现,某级3/5以上的学生三个学年的挂科率变动均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九成以上的学生第三学年的挂科率均低于前两学年的平均挂科率,第三学年总体挂科率比第一学年低10个百分点。可见某级学生的学业成绩自入校以来总体持续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通过进一步的调研与分析发现,影响某级学生入校三学年以来成绩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学业成绩明显好转,不及格率显著下降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环境适应力进一步增强,学习方法更为得当,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自主性显著提升四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教管联动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班容量缩小,考风、学风、班风、舍风明显改善,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数量减少且频率降低四个方面。
1. 环境适应能力增强
对新环境的良好适应是学生正常开展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前提。许多大一学生入校后对崭新的大学生活和校园环境有诸多不适应,经过一到两个学年的缓冲,高年级时已逐步适应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及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生理、心理、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适应,如,南方学生对北方的气候、饮食、洗浴等方面的不适感逐渐缓解;曾经在父母呵护下未有过独立生活经历的学生渐渐习惯寄宿制的集体生活,逐步适应宿舍的人际关系,在各项学生组织和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离家思乡之情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以更加愉悦和接受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这是保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 学习方法更得当
方法决定效果。调研了解,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特别是大一学年普遍对所学课程缺乏深刻认知,存在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教育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不记笔记或只记笔记不听讲、考试科目集中无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考前复习找不到重点等问题。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多,高年级学生对大学学习和备考掌握了更多有效的经验,学习方法更加得当,学习习惯良好,复习安排合理,应对考试更加得心应手。
3. 学习兴趣更浓厚
调研发现,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大多是入校起就存在不热爱学习或对不及格课程缺乏兴趣等情况,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如,不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玩手机,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等。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学校和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过度重视,给予学生压力过高,导致学生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缺乏自觉性。另外,由于志愿调配、专业调剂等原因,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认可、不喜欢,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随着年级增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所学专业课程数量的增加,使得学生的专业眼光变得长远,专业认知加深,专业认同感增强,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4. 学习自主性增强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发生。学业指导重点就是能让更多的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高认同,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3]。初入大学时,因没有了升学压力,导致部分学生思想懈怠,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变差;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特别是关于一年级所学的基础课对所学专业、自身成长、未来职业需求的意义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思想观念不成熟,受周围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及格就好、不挂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等错误观念在部分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应付考试现象普遍。进入高年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与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对专业认知更加深刻,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力加强,学习自主性也逐渐增强。
1. 教管联动逐步增强
调研发现,学业情况明显好转的学院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联动与配合方面均有所作为,主要体现为教管各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院层面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统一部署;院党政领导亲自督导学生学业;分管副院长全面负责各项工作;系主任积极开展专业引导,强化专业认知教育,增强学生专业认同;各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班主任认真负责,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解答专业疑难问题、讲解就业前景等;辅导员加强与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近况并及时给予必要帮助,同时加强对学风、班风、舍风的建设与营造,以及对学生学业生涯的引导与监督。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联动配合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作用显著,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外因之一。
2. 课堂教学容量缩小
调研显示,大学一年级教学培养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安排较多,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公共课程实行大班授课,教室大、人数多,坐在后排的学生课堂接受度较低;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难度较大,对学生在中学相关科目的学习基础有一定要求,且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系统学习才可以较好掌握,因此,学生挂科率较高。同时,班容量大也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问答覆盖率低等问题。另外,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普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讨论式教学模式较难开展。升入高年级后,公共课程数量减少,专业课程开设增多,以专业或班级的小班授课模式越来越多,教师授课更具针对性,且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生受关注度提高,课程参与度和课堂接受度显著提升,学生不及格率显著下降。
3. 学习风气明显改善
学生挂科多呈现集中分布,可见大学生群体行为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成熟期,思想、行为容易受周围同学、环境影响,周围的学习氛围对其影响明显。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不同宿舍的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调研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男生不及格率超过女生,男生宿舍不及格率普遍高于女生宿舍。男生的学习自觉性、自律性相对较弱,并影响宿舍风气和学业成绩。由此可见,考风、学风、班风、舍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而良好风气的培养和不良风气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建设与引导。经过一到两个学年的考风、学风塑造和班风、舍风建设,加上学生个人思想的成熟与进步,进入高年级后整体学习氛围会有明显改善,能很好地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4. 学生活动数量减少
为帮助新生尽快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大部分高校会在入校第一学年为新生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由于大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未能在众多活动和组织中理性选择,且缺乏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大一年级,特别是入学第一学期在学生活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升入高年级后,随着思想的日趋成熟,对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增强,能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并且能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参加校内活动,参与活动的数量相对减少,留出更多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学业成绩有明显提升。
本文通过数据比对、成绩分析对某高校某级学生入校三学年来的学业情况进行动态比较、细致分析,并结合座谈调研等方式探究年级增长对大学生学业变化影响的内外部因素。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为有效指导不同阶段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学业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事关高校发展的大局[4]。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要按照国家要求,缩减课程数量、减少部分理论课的课时量。各专业要凝练数量合适的核心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避免因人设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专业需求,合理规划各学年的课程;引入慕课机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基础差、语言能力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进行考核。
学校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要强化教管联动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第一,学院要加强学业教育和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负责人,要通过专业导学、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实习等形式,教育学生认清专业,了解专业应用前景,增加专业吸引力和认可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将学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严格实施新进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要求班主任及早介入学生学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适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习生活,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帮助学生厘清各学年课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领域,增强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行班主任年度汇报制度,督促班主任认真开展工作,关注学生学业。第三,加强对教师的授课质量监督,实行常态化考核机制,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结果与评先选优、职务晋升相关联,督促教师不断提升授课质量与水平;要求教师增强教学创新意识,定期修改教案、课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明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加强与学生互动,提升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价值方向方面的引导教育内容,增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使优良学风的形成。第四,辅导员发挥学业引导作用,定期召开班会进行反思和讨论学业情况,引导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及时掌握学生学业动态,对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不及格课程多、学分绩点低的学生定期跟踪访谈,对性格内向、心理孤僻、学不会又不敢问的学生要及时了解并予以教育引导,对请假较多的学生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第五,学业预警每学期一次,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对学业状况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按照规定予以留级或劝退。第六,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应经常进入学生课堂听课,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开展针对性教育。第七,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对学业预警学生和经常旷课、沉溺网络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对其进行教育。第八,教师要担负起课堂管理者的责任,着力维护课堂纪律,对学生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严格制止;加强过程管理,不能以考勤代替提问与期中测验给出平时成绩,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监督和平时考核。
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定期召开学业动员会、学业主题班会,强化思想引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挂科现象,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趋向,督促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时间管理,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要求班干部在班会、班级活动中强调学业的重要性,充分营造浓郁的学风。发挥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将宿舍风气与综合测评相关联,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并对学习风气不良的宿舍进行跟踪约谈。在学生群体的管理上,如,排球队、足球队、篮球队、艺术团等团体的管理要加强学业方面的监督,避免不良学风的传递和大面积成绩不及格的现象。
通过校友导航、人文素质讲堂等载体,树立优秀人物典型,由校友和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师生或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号召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发挥朋辈行为带动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微信公众号、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低年级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在主要班干部的选拔和调整上设置学业门槛,既避免工作加重学困生负担,也引导学生干部发挥学业上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为新生选带班时,坚持品学兼优的标准,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和干部作为新生入校的首批引领者。
加大对校内学生活动的审批力度,对形式主义、内容空洞、教育意义不强的活动坚决控制,使学生活动与学生学科属性、专业类别以及培养目标相适应。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加大对优质活动的指导,各类社团指导教师应经常参加所指导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规划活动内容、控制活动时间、提升活动质量。加强对学生参与校内学生活动的引导,增强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能更加理性地规划参与各类学生活动。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学业预警学生、经常旷课的学生,在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辅导员、班主任通过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精准识别学生学业不良的根源,使学生认识到学业预警的后果,帮助其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再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级,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第一,开展班级内部或宿舍内部结对帮扶活动,成立帮扶小组,进而完善帮扶激励机制,针对帮扶人员进行德育成绩加分,鼓励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学习困难的同学。第二,加强对艺术类专业的管理,强化艺术类学生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三,实行班委会网格化管理,班委分工在学业上帮扶或专门督促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召开班委会议了解学生学业情况,确保做到全覆盖。第四,开展党员与新生班级结对帮扶,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党员,对来自西部边远地区学习基础差的一年级学生,进行学业帮扶或生涯规划。第五,实施课程资料网络共享,引导学生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弥补教学中出现的单一性等问题[5]。网络课程资源同步推送,引导学生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复习,解决班容量大、听不清、看不清等问题。第六,防止学业困难的学生结对帮扶自我懈怠,可形成固定早晚自习制度,解决学习无约束的问题。
学习仍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做好学生学业工作应当是高校一项源头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有效降低学生不及格率,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学生毕业率、升学率和就业率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自我负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自身发展能力[6]。同时,大学生学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联动。高校应坚持把指导学生学业发展与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结合起来,统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学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2],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