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育人”理念的马克思辩证法哲学意蕴

2021-12-29 14:00:21
科学咨询 2021年36期
关键词:育人理念绿色

严 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

在地球生态环境变异性影响力的波及面日益全球性、一体化的形势下,人们对各类自然灾害、突发状况事件发生的感受与思考日渐广泛与深刻起来。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这一话题,在网络化与智能化加剧、人类社会面貌变迁速度的势头下,占据了尤为重要的分量。这种分量的影响力则波及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绿色金融、绿色能源,小到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绿色”观念正深入人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理念是包括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在内的与绿色理念相关的生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现象总和。高等院校承载着培养高等人才的重大使命,而“绿色育人”理念正是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教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是高校自身在国家“绿色发展”建设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美丽的“绿色”人才。这是因为“绿色育人”理念下的人才培育,更为深远地强调出学生主体在求知以外的身心健康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终身教育,乃至于会关注到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并以 “学以致用”的精神发挥出现实的活泼影响力,实现教育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绿色育人理念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相关工作都早已有之。

从广度来看,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绿色育人主题直白地限定为外在的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或者是进一步地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上的塑造,导入环保道德操行涵养,以及更为内在的生态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生观教养。代表性的观点如孙晓文在《以“绿色校园”为抓手 发挥文化育人功效》一文中称,“学院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中,从而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另一类则试图解除从生态环境角度对“绿色育人”这一概念内涵所做的限定,立足于人本主义层面,从所育之人本身所应接受的自然主义生命教育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生命素质教育观念,甚至是一些初步带有生命哲学意蕴的教育学理念,从而开拓了“绿色育人”这一理念在教育学领域里的视野。具体而言,代表性的观点有2002年杨叔子院士率先提出的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绿色教育”,即育人体系应该自然和谐,遵从学生像树木一样自由成长规律,从而教育出富有“人性”与“灵性的”学生。然而对于科学与人文的内在关系,或者说“人性”与“灵性”在自由开放式教育当中究竟如何开发,教育者扮演什么样的功能性地位,并未见明确解说,这也多少导致了随后众多教育学论者及教育工作者在人本主义层面上对“绿色教育”体系以及“绿色课堂”模式的种种解说,陷入众说纷纭的研究境地。

但是,在这些“绿色”教育学研究成果当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与借鉴的观点和立场,如融合论。许涛在其《浅论“绿色素质教育”,发挥高校育人的合力作用》一文中称,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相融合即是杨树子院士所提的绿色教育,“推行‘绿色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浪潮,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但是文中并未就如何有机地整合“知情意”教育元素作出具体有效说明。再如整体育人论,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张文凤在《整体育人实现生命绿色成长》中提出:“教育是有关生命成长的学问,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而“绿色成长教育”,就是纵向的阶段性教育前后衔接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横向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点上实现整体性评价。纵向与横向同时着力,立体化育人,“让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续成长的教育”,以期达到原生态的、活泼的生命之美这一育人效果。这里对绿色教育所要塑造出来的绿色生态意义上的生命形态有一定的方法论上的明确解说,即回归学生的自然生命状态,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式的教育。

再比如,教育生态系统论,康永久在《绿色教育的意蕴与纲领》一文中则提出,“教育要想成为‘绿色的’,或者说,要想充满生机与活力,因而不但自己(包括学校)可持续发展,也可推进学生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必须将自身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善待环境中各种制度的、关系的、文化的、亚群体的和个人的资源,并致力于一个能平抑理性冲动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建设”,简言之,即是建构起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态型人际教育关系网络系统。另外还存在尊重论一说,叶向红在《绿色教育“三尊重”理论探析》一文里谈到,“绿色教育是旨在焕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其目标是让学生生命充满生机活力、自由生长、不断超越”,而绿色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尊重”,尊重意味着注意、遵从、积极评价、适宜的行为,尊重的对象则是学生主体的三个生命表征:独立自主的生命性,成长学习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性,个体生命的发展差异性。此外还存在着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整体化和谐发展的和谐论绿色教育,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人与人之间人性关系、人与自身生命关系的生命伦理说,以及注重自然天性的真性情本真式绿色教育说等等模态,不一而足[1,2]。

从深度上来看,现存的绿色教育概念解说主要围绕着三个要点进行各式各样的演绎和分析:即回归受教育主体的自然生命本位;注重开放而协调地融合生命成长的环境资源;尊重符合生命本性的差异化个体成长特质,并在整体上普遍地强调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诉求。而之所以出现对“绿色教育”一词多重解说的研究现象,关键原因在于对“绿色”概念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从未得到清晰的实质性说明,而是普遍地集中在对自然生命现象的外在观察与直接描述:“生命活力”“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多样的生命差异”“独立自主的生命”,甚至有的论者在主张学生解放天性与自由成长的论述当中,把教育变成了一项被动的市场化服务,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受动性与自然人性的缺陷。这种源自于粗浅生命现象描摹的研究缺陷,导致了大部分的绿色教育研究倾向于停留在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式要求和偏移教育活动实际状况的“教条”式绿色生命教育方法论。

“绿色育人”一词较之“绿色教育”更切中人本主义宗旨,更加鲜明突出地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从而集中于人身上而展开新的教育学理念,或说是以新的教育学理念革新性地去塑造人才,凸显教育的树人本质,进而使得实施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甚至也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受教育活动的受教育者,都能够直入人心地感受到教育能够孕育新生、塑造新生命。形象而包含独特生命绿意——“绿色育人”正就是教育的本质,以整个生命世界里绿意盎然的有机环境立人性之和谐美德,以生命个体自然迸发的鲜活有力的生命形象,树人生之生命活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透过“绿色育人”这一理念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符合教育本质的方式,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确立的“立德树人”之高校教学使命,从而更加正当地展现教育学领域改革所应具有的育人新气息,使教育改革不走脱离现实的空中之路,不走令人迷失的错综弯路,踏踏实实地推动高等院校培育人才之路实现自我革新,以深挖现实、激活固有使命的理念,凸显出中国高校教育本有的发展之道,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之路。

此外,“绿色育人”这一理念并不局限于育人者或者受育者。在高校环境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成人关系,具有独立自主表达意愿的诉求和法律权利。绿色培育所要营造出来的是不存在以非生命的方式教育出有生命活力的受教人才,因此之故,教师个体、师资团队、组织管理人员、各项辅导及后勤,全部的工作梯队都应该被纳入绿色育人之中,在生态化的绿色育人机制中,所有活动主体都应得到教育学意义上的重视,都要以教育活动全员的方式纳入生态型绿色生命社群之中,即“绿色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应当自发地将自身营造为一种生态型教育社区。在这样一种生态型育人社区中,生命主体不限于教育教学活动所指向的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所接触的所有校园配置人员,可能的话甚至包括流动人员,都应被“绿化”为长养生命之情意的一种生命活动主体。所以,“绿色育人”理念之下,高校整个环境里原则上都要被视为平等的生命力元素,尽管学生这一身份,意味着所有生命长养资源都应相对集中地、有针对性地被引导灌注其中——无论是课堂专业教育亦或其他种种生活中待人接物之德性陶冶,但“绿色长养资源”所育之人,也包括了所有学生之外的生命活动体,因为无论他们是被动地被学生受教育需求所激发出来的知识和品性上的自我提升式长养,还是他们为这样一种绿色生态型教育社区所感染而主动地追求终身学习。

最终,可以说,“绿色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作为一种生态型教育社区,所育之人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理论上将更有助于受教育主体潜移默化地领会人本主义教育精神的熏陶力量,有助于陶铸学生的普遍性人本主义关怀理念,从而真正成长为生态型绿色人才:心系有生命力的全体人民甚至是自然界人类整体,这将是一种具有全球性人文关怀精神的高格局人才。

就构成“绿色育人”基础内容的两个基本面而言,一是从个体层面出发:以生命个体自然迸发的人生之生命活力,也即“立德树人”使命之“树人”根基,如上所述,可指向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象,也可指向学生所接触的所有校园人员;从自然人性心理学角度,去研究个体发展诉求、自我更新与完善的诉求、独立自主的诉求,尤其是与求知欲相关的好奇心诉求等等自然勃发的生命成长力量,是接受各方面教育及专业知识教学而让自身可以且能够去发展的先天性生命成长能力基础。一是从生命共同体层面出发:以整个生命世界里绿意盎然的有机环境立人性之和谐美德,也即“立德树人”使命之“立德”肌理,而之所以称之为肌理,在于“德”实质上是生命自然所应遵循的言行举止,“德”为如“人道”之德、合“天道”之德,这符合中国传统的自然生命哲学思想对人性品德根据的解说,“绿色育人”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专注研究人与人、人与动植物生命、人与环境在自然的生命绵延意义上的关系中,所蕴含的如“道”的道德涵养,在这个意义上的“绿色育人”理念对“立德”的界定,便是一种生命活动自然必须遵循的生命肌理,是内扣于该理念的道德滋养教育。这样一来,“绿色育人”基础内容的两个基本面,便是一种互为一体的自然生命教育整体,或说大写的“自然”,而这也符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所谈到的人文与自然之间解脱异化而成就真实自然生命的自然辩证法观念。

猜你喜欢
育人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