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剑”效应: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1-12-29 14:00
科学咨询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双刃剑政治思想

高 盼

(苏州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104)

互联网因其门槛低、便捷性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网友,自诞生之日便广受欢迎。网络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它既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助推器”,亦可能遮蔽人文精神,瓦解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网络时代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伟”时代,还是“危”时代?本文将从“双刃剑”维度展开探讨。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把“双刃剑”

“双刃剑”最初由科技哲学家维纳提出,他认为“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地发展到这个地步。”[1]“科技是把双刃剑”体现了科技是一个利弊共存的矛盾体,具有普罗米修斯和弗兰肯斯坦的双重属性,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点亮人类文明火种的主导力量,又是将人类推到技术困境,演化为与人类相对立、异己的力量的动因。这里的科技概念较为笼统,实质上主要指技术,而非科学和技术的叠加。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认为,科学求真,技术求利,“科学不是双刃剑”,“技术才是双刃剑”。他进一步指出,技术应用负效应主要源于利益驱使,其责任是人,而非技术本身。[2]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巨大的需求推动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以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的Web1.0时代,到以博客、论坛等互动性软件蓬勃兴起的Web2.0时代,再到以微信、微博、微视、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Web3.0时代的变革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创新,同时体现在对社会传播方式的重塑,其“双刃剑”效应亦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愈加明显。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把“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利益,又在应用中呈现出诸多弊端。就前者而言,一是拓宽了认知的视野。移动互联网技术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一方面为及时高效地共享信息,了解世界各地时政信息和热点新闻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为获取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自身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创造性得到激发。人们在网络参与中收获知识、拓宽视野。二是增强了主体意识。虚拟世界具有平等性,个体之间没有身份、地位、职业等差别,跨越了现实社会的约束,在平等的网络空间中各抒己见。互联网增强了个体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人们的网络空间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在关注、评论、转发和发布信息中彰显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了主体意识。三是延伸了交往边界。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打破了传统“面对面”交流的瓶颈,转变为跨越时空界限的“键对键”“屏对屏”,主体不再具象化,交流的空间更为开阔,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和立体,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就后者而言,一是加剧了手机依赖。智能平板、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阅读和浏览信息的习惯。机不离手、手不离机,无论在地铁、公交站,还是商场,“低头一族”比比皆是。一些缺乏自我约束的个体与现实社会脱离。在网络中侃侃而谈,现实中却沉默寡言,社交恐惧、焦虑、空虚、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凸显,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二是造成了“认知茧房”。互联网具有分、细、众的特点,尤其随着精准推送技术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习惯,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个体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表面化的特征。然而,碎片化阅读干扰了主体的辨识能力,使主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陷入“认知茧房”的困境,三是威胁了网络安全。互联网犹如“大染缸”,具有非常强大的“同化”和“异化”功能。伴随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等现象屡见不鲜,保护网民合法权益和维护网络安全面临巨大压力。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发展契机。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来源于报纸、图书、期刊、电视广播等,这些资源获取难度大、更新周期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移动互联网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它突破了传统限制,实现了“网络有多通畅,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宽广”的目标。互联网跨越了时空界限,不同高校的师生、科研管理人员共享、共建、共用优质网络资源,促进教育资源流通,优化了资源配置,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利用较低、分配不公的难题。对教育者而言,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研究新情况,学习新情况,积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选取学生喜爱、关注的素材,将最新鲜的知识成果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丰满、有趣。就受教育者而言,海量资源为大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拓宽视野奠定了基础,满足了大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大学生及时搜索了解相关知识,学习、分享看法和心得,评论热点事件,让思想和观点在头脑风暴中碰撞,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传统思政课以单向灌输为主,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近年来,高校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传播手段更加立体化、多元化。“智慧课堂”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堂的具体范式相结合,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既简化了教学程序,提升了教学效率,又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求和信息欲求。慕课一度风靡全球,其掀起的教学变革引起了国内很多高校的关注。2014年国内高校着手思政课慕课建设,复旦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上线最早,清华大学四门思政课慕课最全。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的形式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创新。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借助最先进的5G技术,打破时空制约,通过与延安红色课堂现场连接,向扶贫支教第一线远程输送教学资源,与榜样面对面等举措,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实现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统一。[5]北京理工大学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重走长征路,体验爬雪山、过草地。清华大学开发了一款“嫁接”到微信的“雨课堂”程序,成为全国很多高校的课堂首选。目前“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与移动客户端)几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利用思政类QQ说说、抖音、博客、微信公众号等与学生互动交流,搜集反馈信息,形成混合教学模式。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大数据”的独特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智能化与公益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广泛服务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6]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传统教育手段较为单一、信息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网络的二重性、即时性,使信息传播立体、多元、丰富,主体间沟通更加平等、通畅。虚实二重性增强了师生沟通的效率。网络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属性。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中虚拟的角色源于现实中的人,而在两个世界中表现不一,甚至判若两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中敬畏老师,羞于与老师沟通,而通过网络却可以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手段,以好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获取学生信任,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发展趋势,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即时性提高了学习效率。网络推翻了传统学习的“围墙”,即学生不再受制于教室、图书馆等特定场所,而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学习软件等载体了解时事新闻,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分享交流心得,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达到整合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多重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树状”传播为主,表现为以教育主体为中心,自上而下开展教育。而互联网则以“网状”传播为表征,呈现出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多种传播模式,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一)削弱教育主体的权威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网络弱化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话语垄断,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大学生独立自主性增强,追求自由、平等,渴望与教师平等、民主、主动地沟通交流与互动,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而非在有等级层次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因此,教师固守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将遭遇学生的抵牾,不利于权威的树立。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缘结构复杂,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每个教师对自己主修的专业研究很深,但对其他专业则了解不多,比如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对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而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对多个专业都有所涉猎。只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匹配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最后,教师综合素质受到挑战。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土著”,无论信息意识,还是互联网技术运用能力普遍比教师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教学意识薄弱等综合素质偏低,容易引起“本领恐慌”,不能使学生从内心认可、接受并真正信服。

(二)冲击教育客体的思维和“三观”

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深受网络的影响。互联网确实为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海量信息也造成了“信息过载”。尤其在以简短化、扁平化、瞬时化为表征的“微时代”,碎片化信息制约了理性思维的形成,使得直观形象、简单明快、幽默诙谐的话语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比如“我太难了”“吃瓜群众”等。[7]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内容肤浅化,导致大学生缺乏深度思考,批判力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很容易受蒙蔽,迷失方向。马克思曾预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8]诚然,西方通过慕课、微课输入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渗透其中,企图侵蚀和毒害大学生,瓦解其理想信念。

(三)威胁网络安全

互联网犹如“大染缸”,具有非常强大的“异化”作用。伴随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遭受威胁的现象不断频发。一是网络诈骗。大学生喜欢网购,有的学生甚至透支未来几个月的生活费,盲目消费、盲目购物无疑为互联网诈骗提供了“温床”。某些网贷平台安插校园代理,发展下线,致使校园贷遍地开花。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偿还高额利息,拆东墙补西墙。有的学生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侵犯知识产权。一些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剽窃、抄袭他人文章著作,倒卖他人技术专利,破译收费软件为其所用,严重侵害了著作所有者、技术发明者以及信息服务提供商等主体的利益。三是侵犯他人隐私。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网络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其中一些高智商的不法分子或黑客,肆意侵入邮箱、窃取QQ、微信、微博账号,盗取、贩卖个人信息,甚至形成一条买卖的产业链。

四、结束语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8]网络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9]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刃剑”效应的研究,就是要防范移动互联网技术风险,抢抓自媒体带来的机遇,让互联网这个“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

猜你喜欢
双刃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直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