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敏,杨林林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高职节水灌溉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课程思政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将水利新时代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及利用现状,了解节水的重大意义,了解国内外先进节水技术,了解我国在节水技术及应用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动力;重点掌握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基础知识,喷灌和微灌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了解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农艺节水技术、节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结合教产融合教学项目、社团活动和参与校企合作节水项目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完成水利学生到水利员工的角色转变。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水利施工与管理、节水灌溉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治水活动不仅包括筑堤建坝、修筑城池、疏浚河道等防御水患的实践,而且还包括凿井、挖池、修渠以利取水、蓄水、排灌等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1]。一定程度上,我国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从都江堰、黄河大堤、京杭大运河到洪泽湖,从李冰、王景、郭守敬到潘家驯,先人们所形成的水利思想、方法、理念等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中华民族在长期与水旱灾害抗衡和磨炼中,塑造了大一统和人水和谐的思想、疏堵结合的辩证思维、坚韧不拔和民族至上的精神,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治水精神融入水利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既是弘扬水利精神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从满足“兴水利、除水害”的基本生产生活要求,转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高层次民生需求,水利工作在新时代彰显了重要地位。新时代水利精神在做人、做事上倡导“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3]。水利类专业教师要不断从我们悠久的水利精神中汲取养分,在授课中逐步尝试和探索思政在节水灌溉课程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能力,强化育人实效。
根据对每年就业学生跟踪调查了解到,在从事灌溉设计及施工管理的工作岗位上,学生毕业后与老水利人相比,吃苦能力、团队协作和服务能力不强,毕业后至少要经过2~3年时间才能独立承担灌溉设计、负责施工、为农户培训管理应用技能等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建设时要与学生的成长、未来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紧跟社会行业发展,充分挖掘思想道德教育要素,通过与教学内容的恰当融入,实现立德树人,并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打造学生喜欢的,又符合行业需求的,有温度的课程,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根据这几年的思政教学体验,笔者认为,校内教师一是根据基本的知识点,以及节水技术的来源、应用与发展来链接思政素材;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做到随机应变、信手拈来,为学生提供思政素材融入教学;三是实施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利用课堂讨论或让学生演变为“小老师”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中融入思政内容,要求专业教师有一定的育人责任意识、“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技巧。
企业师傅的指导能将企业精神、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接受职业素质培育,为毕业融入企业、适应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我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校外师傅由北京水利科学院、北京湖人灌溉公司、北京美林灌溉公司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这些专家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历,通过专题讲座,或为课程建设提供实际案例,参与资源库建设,特别是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通过企业师傅的指导,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悟企业文化,加速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节水灌溉技术课程在水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授课为66学时,两周实训。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节水理念,夯实基本的节水技术,了解先进节水的推广及应用。根据学生主要来自北方地区的生源状况及学生认知规律,考虑北方地区目前主要使用喷灌、微灌技术的目标来制定学习内容。
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主要分四个项目:一是学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基本知识;二是喷灌技术在理论上与使用上比较成熟,把喷灌技术放在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第一个内容,教学内容详细,要求学生夯实基础;三是随着北京“两田一园”方案的实施,要达到灌溉粮田、露地菜田每亩每年200 m3,设施菜田每亩每年500 m3,鲜果果园每亩每年100 m3的目标[4],因此要大力发展微喷灌技术,学生要重点学习微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四是施工与管理技术。目前华北等干旱地区的大田作物的节水方式还大量使用管道技术和渠道防渗技术,所以这部分只要求学生注重管理和维护知识的掌握。由于课时的原因,雨水集蓄技术在讲解灌溉水源时作为补充内容;对于农艺节水技术、节水自动化技术利用,在两周实训的时间内,利用企业的水肥一体化的实际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
通过在引入新知识、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中适时导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网络媒体对节水灌溉技术课程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沁润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一是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企业微信等学习平台,给学生充裕的课下消化时间以及与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老师在群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学情不仅仅包括学习专业知识的部分,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成长,这样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感情。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课下选看《中国节水灌溉网》、《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网》和《水文化》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短小精悍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治水过程的精神和文化。通过线下丰富的水利资源,让学生多阅读、常思考,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灌溉遗产的典型工程都江堰、灵渠的水文化;学习水利名人,如北京京密引水渠的开创者郭守敬的自强不息的治水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如参与每年的世界水日或中国水周活动,参与教师科技服务活动,参与自己的村或镇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调研,体验老百姓对节水技术的需求,感受北京水资源的匮乏,感悟作为水利人的自豪与责任。
按项目教学法逐步融入与节水有关的思政课程。基础知识项目注重融入水资源的利用、节水理念的培育和行业规范等育人资源;规划设计项目和施工技术项目均注重融入职业素质育人资源。以下是水利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将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案例。
在第一次课: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水资源利用历程与现状,了解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介绍我国入选的灌溉工程典范都江堰工程及现代水利工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利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基础支撑;让学生了解我国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从上个世纪1974年开始的,为学生展示周恩来总理接受墨西哥总理赠送的滴灌设备及安装在山西省大寨的示范照片,说明当时节约水资源已提升到国家的战略任务;介绍国外先进节水技术,让学生知晓我国节水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如以色列对所有农田都实施了喷灌和滴灌技术,使得其平均WUE(水分利用效率)超过90%,并实现对农场灌溉过程的信息化控制[5]。通过在授课中凝练和融入我国历史中的代表性水利工程和治水名人,其所承载的治水哲学已成为中华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传统哲学观的象征[6]。如都江堰、灵渠、芍陂等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治水名人李冰、潘家驯、林则徐等水利名人的“疏堵结合”“人水和谐”“民为邦本”的治水理念,用这些工程和治水理念,让学生明白,在新时代治水要有科学的态度,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
基础知识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及行业规范。这些知识点是规划设计的基础。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在知识点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个参数的选择对规划设计的实际影响。如让学生加深理解灌溉制度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在古代就有先进的管理制度,都江堰从三国时期就开始设立专管机构,同时形成了政府分级管理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管理体制[7]。如与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制定的《水令》;唐代产生的第一部系统的水利法典《水部式》,其有关灌溉用水制度的规定是十分细致具体的,如合理安排轮灌先后顺序的表述“溉田远始,先稻后田”“凡用水,自下始”,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水部式》中把灌区管理的实绩作为官吏考评的标准,凡用水得当,使当地农业增产者嘉奖升迁,反之浪费水量和配水不均者记过。
规划设计项目包括规划原则、收集资料、水量平衡、总体布置、喷灌和微灌的技术参数选择、灌溉制度和工作制度确定、水力计算和动力选型、造价分析和绘制图纸等内容。在规划设计中,规范多、公式多、符号多,要求学生能用综合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为增加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工科理论知识的严谨性,我们引入了灌溉技术发明及应用等教学资源。尤其说明,滴灌的发明者是以色列的一位普通农艺师,源于对灌溉作物的细心观察,从而引发了世界节水革命。通过对滴灌发明的介绍,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资料收集是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内容讲授时,列举常年在偏僻的水文站工作的人员风雨无阻,坚守每一日的观测,就是为当地水资源利用规划积累第一手资料的实例。在总体布置中,在水量平衡等内容讲解中要融入灌区与渠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灌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渠首的保护,应将灌区与渠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8]。对于技术参数选择、水力计算、动力及选择等内容的讲解,要遵循投资和年费最小的经济意识,既要考虑节水,也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小组同学一起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9]。引入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教师,在操作中按照实际工程操作流程,学生按组团结合作。施工安装与管理应用项目,实操性强,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施工放线能力、设备安装及调试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根据刚毕业的学生工作情况,把灌溉系统工程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实施的小项目,通过分组安装、检测,直到系统正常通水达到合格要求。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灌溉系统在实际工程安装和管理应用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这些知识很好地弥补了教材的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各种过滤器的冲洗、管路附件的连接、附属设备的安装和试运行时的注意事项等,讲解这些内容企业师傅比教师更有优势,学生听得饶有兴趣。另外,通过实训,将工作任务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和岗位标准对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在设计中技术参数选择的重要性,理解了在设计中的参数如果选择不当,在实际应用中则会出现灌水均匀度不高、管路堵塞、爆管等现象。这也是影响灌溉系统使用年限,管理维修费用高的原因。通过师傅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实操,学生对在工作中有何用、在哪用、如何用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师傅将多年的工作感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融入实训环节,学生的“德育”显化于每一项实践活动中,并对其所学技能和核心价值观进行实践验证[10]。
我院教师团队近几年立足于水利专业教产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现代节水灌溉技术课程建设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强化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之间要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水利精神不懈努力,进一步挖掘和凝练专业课程的德育因素,发扬和传承治水精神,实现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