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在新时代也表现出诸多的时代特征。党中央、国务院鼓励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1]。各类高职院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勇于开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积极研究探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不负众望,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使之与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高度契合。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没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则教育只是流于形式,那么再多的教育也只是敷衍,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成才[2];反之,只有重视教育的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对实际生活的应用性,教育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硕果。产教融合正是基于实际应用、基于企业需要、基于社会需求而推出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模式会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获得更多深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工作经验,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对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有更多直观体验,便于将来就业选择所从事的行业。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检验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丰富知识,完善专业技能,以备毕业时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3]。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方式,为自身定性培养所需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将高职院校打造成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同时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让毕业生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企业、院校与学生的三方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很明确,重点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原则,不能充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不能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中存在敷衍了事、有名无实的情况,不能深入推广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不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储备,基本技能难以达到行业企业需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被动茫然,企业也相应地出现用工荒的现象。
任何行为的规范,除了思想上的自律之外,也需要制度法规加以约束。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对产教融合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客观公正、行之有效、切合院校发展目标的具体监控评价体系[4]。对产教融合体系的运行过程及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是保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质量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制度的有效运行与逐步完善[5]。此外,高职院校应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质量监督,其企业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将企业的满意度与评价标准纳入教师教学水平的绩效评比,以逐步夯实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监控评价体系。
在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了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要有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教师去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的[6]。鉴于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式正在逐步完善推广,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深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广大的教职工由于惯性思维大部分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不能立即转变教学方式[7]。因此,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要从思想观念上和实践技能上打造一支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智能化数字化成为就业领域新风尚。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何迅速融入新环境,及时满足社会新需求,是急需研究的新课题。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主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毕业生,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竞争优势,有效应对就业压力。在就业指导上,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质量上下功夫。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在教学中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实习等课程教学及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学业进程中,将理论知识逐步完善,实践能力逐步拓宽。通过校企合作等实践方式,提前介入社会,熟悉工作岗位需求,以增强竞争优势,有效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使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主动关注社会需求,了解企业发展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提供帮助。
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必然要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加以配套完善。高职院校要进行充分调研、深入探讨,积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8];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指引,加强与企业的实践合作,建立学校、政府、企业多元化的管理体制[9];在校园内部建设的企业实训基地要充分征求企业意见,寻求企业指导,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按照企业的工作模式构建校内微型企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政府、企业的相关政策、制度及行业标准,坚持多元化的管理体制。
通过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学生能够检验所学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丰富知识,完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时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10]。在这里,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要积极参与企业行业实践培训,通过实训过程,教师和学生深入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共同提升。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学生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弥补知识欠缺,掌握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方式,为自身定向培养所需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将高职院校打造成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同时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难题,让毕业生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首先,学校要做好教育教学及监督检查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训练,端正治学态度,潜心钻研,重视实践培训,积累专业技能,并聘请行业领域专家参与监督与教学质量评价。其次,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定向培训,制定人才定岗培训机制,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关联岗位,鼓励在校生提前考虑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充分调研、探讨的基础上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及岗位参与定岗培训,以便于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需求。再次,政府要做好宏观上的政策引导,大力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最后,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学生技能等多个方面三方共同建立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之关键,核心在于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一个自身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因此,产教融合体系构建的先决条件,是要尽快培养出一支不仅知识储备丰富、更具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积极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中深入学习,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考察学习、调查研究,同时鼓励企业的专业化技术性人才时常走进校园,为学生亲自授课,教授实际操作技能。要积极打造由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组成的双师型专业化师资队伍,共同研究编写符合企业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专业课书籍,设置契合度高的专业课程,共同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
1.根据社会需求,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要注重全局性的建设,在整体上做好设计,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有助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必然会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紧跟形势,把握当前趋势与需求,深入思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事一议,具体分析,建立健全明晰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并加强指导,统筹规划。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整体上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重点关注专业设置、生源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要规范实用,覆盖面广,涉及不同行业领域,满足各行各业需求。同时为不用层次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服务机制,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进而逐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取法乎上,得其中。在整个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我们要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与好做法,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组织管理层、教职工团队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邀请名师名家莅临指导。只有坚持经常走出去、请进来,才能促进思想的碰撞,提升自身的水平。在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中,逐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此外,最直接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方式就是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做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2.针对企业需求,增加就业实践指导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多元化。面对企业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当下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全体在校生制定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为高质量择业未雨绸缪。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企业实践活动中去,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管理流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本领,领悟知识,并主动探索、思考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及困境,深入思考并探讨解决对策。学生通过亲临现场、参与实践的方式,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个人规划、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标企业考核制度,优化就业指导评价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而有效的评价监督体系是高职院校高效率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具体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打破陈规,多学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促发展,多到先进地区、先进院校参加交流活动,参与各类座谈会,实地考察,在互通有无中完善考核办法,科学有序地开展就业指导评价工作。围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的择业兴趣,让企业与学生参与到评价机制中来,通过评分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使评价体系日臻完善,并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成效。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进行阶段考核,以此检验就业指导体系对学生就业技能的提升所起到的直接作用。
4.结合行业需求,选择优质对口指导教材
一套优质的就业指导教材,必然会契合时代需求。就业指导教材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指明人才的选择方向,为院校提供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实操性强的就业服务指导,最大效率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率,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及就业率,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教材在内容构建上,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岗位设置专业化的课程。课程内容通俗易懂,充分体现实操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结合岗位特点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彰显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特定岗位有所了解。无论是管理岗还是技术岗,其具体工作流程都能够在书本上有迹可循。教材的设置还要充分结合行业特点,采取深入企业调研的方式,采集工作流程现场图片,总结特定岗位工作经验,分类分步加以编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使就业指导能够紧跟形势,永立潮头,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广大就业者。
总之,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产教融合体系正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不断完善产教融合体系;建立多元化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管理体制,实施全过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监控与评价体系,打造优质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师型师资团队。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要高度配合,共同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体系的深入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共同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