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

2021-12-29 13:30马时强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马时强,邓 林

(1.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399;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国际上,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普遍规律。在我国,文献[1]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出发,从不同层面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进行了理论探索。文献[2]对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文献[3]以案例论证了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存在的三个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献[4]基于产教融合,给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各省政府也相继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2020年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开展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的遴选建设工作。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其实现路径仍存在诸如企业缺乏动力等核心问题,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仍需探索。

一、产教融合核心问题分析

就业的保障、激励、融入和协调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失业人员、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权益缺失又将影响社会稳定[5]。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其出现频次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之首。报告同时提到:以工代训,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 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问题就在于长什么技能、如何长技能才好就业。企业作为产业的基本单元通过向政府纳税,政府投资举办职业院校,职业院校通过人才培养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人力资源。正因为学校不是企业直接举办,作为“产品”的人力资源不是企业所专有,这就天然地存在人力资源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可能。尤其是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时代这种矛盾尤为突出。显而易见,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的人力资源供给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改革的主体是政府和学校,但成功的改革必须有企业的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已毋庸置疑。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企业的发展是以盈利为前提,盈利是企业与高职院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价格不变,则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而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一般包括资本、方法、技术、质量、员工工作绩效、企业文化等。因此,政府、学校就应通过产教融合项目使企业在以上方面获得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轨道交通产教融合新模式

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即使是狭义的产业(即工业部门)相较于高职教育的专业来说也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以轨道交通业为例,其一般可分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和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链条式的关联关系呈现。每一个产业部门就是一个行业。例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又分为设计与规划行业、工程施工行业、设备装调行业、运营与管理行业。分析了产业链构成后,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决定对接服务的行业。例如处于产业链高端的设计与规划行业目前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本科院校对接服务的行业,而高职院校主要对接工程施工等其他行业。在行业层面,学校应利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平台着力引领行业发展,抢占产教融合的主动权。例如,通过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标准引领行业发展;通过探索开发行业普遍认可的1+X证书制度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由若干同类企业构成。产教融合项目的落地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对接。根据前面分析,学校与企业对接时,务必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入手,来激发企业与院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在土建施工领域的优势,精准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产业中的工程施工行业,通过打造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生产性实训基地,吸引优质企业与学院联合申报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企业利用具有“校中厂”性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活动,可降低土地、人力资源等成本。校企双方依托具有“厂中校”性质的现代学徒制实现订制培养人才。学校的优质师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提升了施工产品质量,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有助于毕业生增强对行业企业认同感,提升忠诚度。这些举措均围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持续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而展开。实践证明,以上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有助于提升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并最终回答了“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的命题。

三、产教融合下的“三教”改革

(一)基于校企合作建立结构化师资团队

结构化这个术语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赋予其不同的含义。《辞海》将结构化的对象规定为知识,是指对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结合其他领域对结构化的阐释,可以得到结构化的特征,主要包括模块化、组合化、系统化、层次化、非孤立、非零散等,因此,结构化师资团队依然具备以上主要特征。这里的模块化是指课程需要模块化。模块化的课程教学需要结构化教学团队来实施。组合化这里包括团队整体的组合与教师个人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又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讲,团队整体的组合包括教师来源的组合(可以来源于不同高校、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企业)、年龄的组合、专长的组合、任务分工的组合等。教师个人的组合这里强调教师具有双职称、双素质(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等。显而易见,基于产教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是构建以上结构化的师资团队的最佳途径。构建模块化(项目、任务)课程是发挥结构化教学团队优势的关键。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生产性实训基地,瞄准轨道交通施工行业对高端作业工长的新需求,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构建结构化师资团队,开展“卓越工长”班订制培养人才试点项目。教学团队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构成,其中校内教师由教学型、研究型和管理型三种类型教师组成,企业教师由研究型和高技能型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教学团队以校企两地的教师工作站形式运行。学校的教师工作站设立在教研室,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学校教师人员固定,企业教师动态流动。企业的教师工作站设立在企业培训中心,以企业教师为主,学校教师为辅,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均动态流动。其中企业教师在公司与施工项目间流动,学校教师在学校与公司之间流动。深度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校企之间人与人的深度合作。结构化的校企合作教师团队依托“卓越工长”班试点项目在教学改革中培育教学成果,在技术服务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实践证明,当教师团队在依托具体项目的合作中不断成长时,校企之间便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二)以赛促改

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法主动改革。教法改革聚焦解决“怎么教”的问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有关职业教育教法改革的研究明显增多。华中师范大学肖龙[5]提出的由“宏系统”、“中系统”和“微系统”三重系统组成的职业教育教法改革系统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设施和师生交互关系层面建立了职业教育教法改革的分析框架。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郭凤泉[6]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教法改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徐宏伟[7]指出,职业教育教法改革应重视激励性教学方法的价值,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把企业教学的方法融入到学校教学。职业教育教法改革的理论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改革落地生根尚缺乏经验可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教法改革的内生动力。当下走在高职改革最前沿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正以标志性成果为导向扎实推进跨越式发展。56所“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公示的“双高计划”申报材料中,有27所学校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为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该项大赛在引领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得到积极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得以推行,实践技能的示范和传授能力明显增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得到有机融合,教学效能得以提高[8-9]。大赛的获奖也是教法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自2019年起大赛鼓励校企合作组建教学团队参赛,从比赛获奖结果看,校企合作联合参赛团队获奖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团队[10]。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必然带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建设等其他双高建设标志性成果的建设。以该项大赛为抓手,将为教法改革落地提供内生动力。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组队参赛,显著提升了获奖水平,促进了“双高计划”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参赛获奖不是目的,以此为抓手探索教法改革经验,并将改革的经验切实推广应用于实际教学,培育并取得教学成果才是最终目的。

(三)工作手册式教材改革探索

科学知识用于解释世界,只有当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并被学习者所掌握才能形成技能,技能应用于生产才能创造价值。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相较于科学知识,更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工程技术的具体体现就是工艺(操作)流程、规范标准等,针对具体的岗位或任务,这些技术就体现为工作手册。技能的形成首要的不是弄清为什么,而是按照工作手册规范操作,在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能力。因此,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这种以“做中学”为特征的教学用书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显然,最先进的技术(包括设备、工艺等)不在学校而在企业,所以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学合一,因此,以认知系统化为编排特点且缺乏企业参与的传统普通教材是无法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而应当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其教材也应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手册式编排结构。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基本流程是:将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育化改造形成可实施的教学模块材料。模块化的教学材料按照教学一般规律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求课堂教学及时反映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就必然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发挥各自在教育和专业领域的前沿优势对教材内容做动态调整,这也是活页式教材的要求。为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教材开发必须紧扣企业实际需要,教材编制修订过程中要与企业沟通,并将技术成果及时更新到教材中。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的盾构实训中心与企业联合探索开发了《盾构构造与操作维护》工作手册式教材。企业提供盾构司机、盾构机械维修、盾构管片拼装等典型岗位的操作与维护规程,盾构实训中心教师将这些规程经过教育化改造形成初步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框架。教师在盾构实训中心真实盾构机上录制盾构机的构造讲解及各工作任务的实操微视频,将微视频上传网络平台,并以二维码形式嵌入教材相应环节,学生扫描观看实操视频。企业开发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把盾构施工数据在线监测、数据采集、过程监控、风险评估、数据处理、报表生成、施工掘进效果分析统计等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智能监控,并将该智能监控平台(盾构云)与学校共享。学生通过教材扫码可以进入监控平台获得企业盾构施工的实时场景,教师可利用该平台将实时的企业生产画面引入课堂,并通过该平台的专家诊断与支援系统为企业提供实时的技术服务。此举将教材完全与企业生产同步。

综上得出以下结论: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是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以校企两地教师工作站的形式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是培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途径。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抓手,通过校企联合组队参赛是促进教法改革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工作手册式教材改革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