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认知发展特点 培养学生科学习惯

2021-12-29 09:49赵雅珉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教科乒乓球习惯

□赵雅珉

小学低年级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模仿,可塑性强,但其心理脆弱,缺乏主见。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教育家兰本达指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建立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教育家刘默耕又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扩充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学生的性格、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综观当前的教育现状,教师和家长往往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加力不从心。就科学学科而言,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不但能对中高年级的科学学习产生重要意义,还能为学生终身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情境,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顺应身心特点

(一)顺水行舟,培养观察习惯

“在看一件东西时,认知是不会产生的,而对两样东西进行对比观察的时候,认知就会产生,而且在认知产生的时候,学生会去比较,会选取相关的信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形成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可以用词语来进行概括,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概念。”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情境,让他们在观察比较中习得概念。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观察与比较》一课时,学生看到恐龙模型时会迫不及待地想拿到手里来观察。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先让学生一人拿一个不同的恐龙模型进行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十分希望能将自己的恐龙模型和同桌的进行比较,看看二者有什么不同。教师顺应这种心理,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不同恐龙的异同点。他们甚至还会动用其他感官进行比较,比如软硬程度、光滑程度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专注,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巧设情境,培养合作习惯

小学科学课强调小组合作,旨在通过合作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但由于低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所以要提高合作效率,必须采用一些课堂技巧。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课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很多学生不愿意交换材料。于是教师假装向学生求助:“老师带来的材料有限,不够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每个人都能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学生一致同意自己测完之后互相交换材料。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想出的办法,操作过程就十分顺畅。课堂上,教师表扬了所有学生,并鼓励他们积极合作,乐于分享。这对于学生合作习惯的养成能起到一定作用。

(三)删繁就简,培养记录习惯

科学记录是学生对所感知的科学学习过程的记录,能促使他们进一步观察思考,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构建科学知识、科学经验与科学能力,帮助他们把零散点状的知识经验条理化、清晰化。在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时,要避免盲目和偏离。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书上用的植物是绿萝,许多教师都会选择教室里的绿萝让学生进行观察。但这些绿萝种在花盆里,学生在观察时,其注意力常常被花盆吸引,记录时也常常把重点放在花盆上,反而忽视了对根部的观察和记录,活动的重心发生了偏离。事实上,教师可以就近取材,如花坛中的狗尾巴草、菜市场里的芹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用这些植物作为观察对象,学生会更清楚观察的重心和方向。

二、学习习惯的维持需要教师耐心指导

(一)由看到思,在观察中思考

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会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低段学生的思维过程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事实,有效的观察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可以参考的有形载体。

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中的《竹蜻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竹蜻蜓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提问。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会注意到竹蜻蜓上面的箭头,但他们不会思考箭头的作用;只有极个别学生会问箭头代表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对此,教师及时指导,带领学生观察竹蜻蜓的结构以及竹蜻蜓飞起来后各部分零件的状态。经过这样的操作,学生知道了箭头代表着竹蜻蜓旋转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真正的思考需要学生主动进行,因此,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和维持学生的思考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边观察、边思考。

(二)由扶到放,在表达中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流畅、清晰的交流表达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训练,规范其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

汇报交流是一种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汇报往往是零碎、片面的。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一课,本课的观察对象是乒乓球,学生在汇报时只会提到一种特征,如“乒乓球是圆的”“乒乓球是橙色的”等。多个学生通过多次回答才能说全一种物品的全部特征。这样的汇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割裂学生的观察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必须采用“我用看的方法,看到乒乓球的颜色是……形状是……”“我用闻的方法,闻到乒乓球是……”“我用摸的方法,摸到乒乓球是……”的格式。由此不但能培养学生对零碎信息的整理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每节课的汇报中,教师都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板进行,以保持良好的汇报习惯。

(三)由静到动,在质疑中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使学生一生受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敢于怀疑,才会敢于创新。

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教师要保护这种创造力,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指南针》一课时,教师提到指南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所以取名叫指南针。有学生很快提出异议:“那为什么不叫指北针呢?”乍一听,学生好像是故意抬杠,但这恰恰体现了学生勇于质疑和刨根究底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并没有否定他,而是表扬他爱思考,有着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习惯的落实需要进行有效评价

(一)定时提醒,实时反馈

科学课上的很多观察任务都需要学生持之以恒才能完成,例如写观察日记。对于这一类需要长期进行的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生定期提交观察日记后,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奖励,如贴五角星。这样,即使其他同学开始没能按时完成观察日记,之后也会受到鼓舞。最后学生的作业提交率能达到95%~100%,且很多同学的作业质量都很高。

(二)随时熏陶,潜移默化

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随时随地进行熏陶。当出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观察与比较》时,学生每人分到一个恐龙模型,在观察完自己的模型后与同桌进行交换。对于《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两节课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交换合作不但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材料,还能让小组实验完成得更好更快。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赏罚分明,有力监督

每节课教师都会给表现好的学生印印章,在学期末对学生发放一定的奖励。奖品可以是学生最爱的实验材料,也可以是带学生做实验,还可以是其他与课程相关的礼物。例如奖励一些种子、蚕卵、浮沉子等实验配件。这既是对课堂内容的一种延伸,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玩玩具的同时也能学习知识,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对于获得印章较少的学生,可以提出一定的批评,并鼓励他们向其他同学学习,争取在来年获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低段是学生学习习惯、价值观、道德认知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顺应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有趣的课堂环节,在课堂中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科乒乓球习惯
乒乓球悬浮术
追风的乒乓球
盯紧“教育四乱”专题警示约谈
上课好习惯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