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微
进行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撰写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课题研究方案能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深度,但方案撰写的优劣却受到教师的研究经验、公文写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研团队以区域内一次“中小学新锐体育教师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跟进性指导”培训(以下简称培训)为例,从科研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撰写课题方案时遇到的困难入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进式教师培训,以提升教科研水平。
课堂教学中,分析学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石,对教师进行培训也是如此。要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必须以了解受训群体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因此,在开展培训之前,要先考察这一群体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并分析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这里的“新锐”教师指的是35 周岁以下、有一定教学经验、曾在教学评比等活动中荣获过各类奖项的青年体育骨干教师。通过对区域内14名新锐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者发现其中有2位教师曾主持过2 项区级或1 项市级以上课题;6 位教师曾主持过1 项区级课题;还有6 位教师没有主持过区级及以上课题。科研能力不同的教师,面对“撰写课题方案”这一任务时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茫然无措型:6 位课题立项数为0 的教师大致都可归为此类。这几位教师不但没有自己主持过课题研究,而且也未参与过课题研究。他们面对“撰写课题方案”任务时,表现得比较茫然,甚至会表现出对科研的“惧怕”。在对他们进行访谈时,他们的回答均为“我不懂”“我不会”“我真的不行”。
一知半解型:6 位曾主持过1 项区级课题的教师大致可归为此类。这类教师有过课题研究的体验,对于课题研究有一些认知,接触过课题方案的撰写,大致了解课题方案撰写的框架。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他们的研究普遍缺少独创性、可操作性。
破茧蝶变型:2 位曾主持过2 项区级或者1 项市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可归为此类。从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理解,了解研究的大致流程,对课题成果也有前置性思考。他们的困惑主要在于“如何提高科研质量,避免教学研究在低水平徘徊”。
基于对培训对象的认真分析,教研团队确定了从通识到精准的课题方案撰写指导规划。“通识指导”重在通过讲座培训,帮助所有学员快速厘清课题方案的撰写要点。“精准指导”重在通过分层,帮助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突破在课题方案撰写时遇到的难点。
邀请专家进行主题讲座是一种较高效的通识培训方式。通过聆听有关如何撰写课题方案的主题讲座,参训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厘清课题方案撰写的要点。为提升培训有效性,教研人员需要在通识培训前多关注学员需要什么,培训中多了解学员是否能听明白,培训后留足交流互动的时间,及时帮助学员解决问题。
1.讲座前摸清“要什么”
在进行培训前,教研人员对受训教师进行专项调查:你最想在讲座中听到什么内容?你认为怎样的内容有助于解决你的困惑?调查显示,每一层次教师关注的培训内容都比较聚焦。茫然无措型教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课题方案到底怎么写,具体有哪些格式要求”等;一知半解型教师更关注“如何体现研究的创新性”;破茧蝶变型教师则更希望听到具体的“给研究增趣添魅”的方法。
2.讲座中关注“是否明白”
结合学员需求,培训中讲座的主题主要围绕课题方案的选点力、说服力、计划力、润色力四要素展开,并结合大量的体育学科课题方案范例进行阐述。培训中,教研人员邀请学员参与互动,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如在学员听了关于“课题研究如何选点”的讲座内容后,请学员判断分析“怎样的标题能吸引你,为什么”,再通过学员的回答与培训者的点评帮助学员内化所学内容。
3.讲座后交流“还有什么问题”
培训讲座后设置互动提问环节,主要梳理并回答学员接受通识培训后,依旧存在的疑虑和问题。学员呈现出的疑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对课题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如何对研究内容与操作部分进行阐述”两方面。教研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识性培训后让教师即刻投入到真正的撰写环节,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培训内容的消化理解,做到知行合一。每位教师的科研基础不同,研究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学员撰写课题方案后,教研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个别化交流,以真正推动不同层级教师对课题方案撰写的理解。
1.初改期定方向
初改期指课题方案撰写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研人员要根据每个学员的研究内容“量体裁衣”,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1~2次个性化指导,以帮助学员把准研究方向。
针对茫然无措型教师群体,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如何选题的指导,引导他们明了将熟悉的教学问题转化为课题的策略与方法,明确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的关系等。其次要帮助他们明晰方案撰写的规范,培训者需要为他们准备大量可借鉴的方案文本,并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位教师撰写的方案初稿,提供优秀的文案内容与其比较,让教师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薄弱部分,通过学习范文进行弥补。最后还要通过选题论证交流,保证每位教师课题选题的可行性、创新性。
针对一知半解型教师群体,指导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固本求新”。这一群体教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过于想创新,但对教育本质内涵的挖掘不够。如有位教师撰写了课题方案《初探领会教学法在初中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直接套用了培训者在讲座中介绍的“领会教学法”,但他并没有深入理解这一教学法的内涵本质,导致其撰写的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因此,指导者对这类教师提出先查询文献资料,写一篇文献综述后再开始撰写论文方案的要求。
大部分破茧蝶变型教师在课题方案的选题缘由、课题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步骤、成果形式、课题组成员分工等方面都能写得清晰规范。因此对这类教师可以提出“突破人云亦云”的要求,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引导其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经验式”研究,或融合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进行“思辨式”研究,让他们的选题和行文都能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2.再改期查难点
再改期指课题方案撰写后的修改阶段。这一阶段,指导教师主要围绕初期修改提出的建议是否落实,难点板块是否修改完善等问题对教师进行跟进指导,一般需要指导2次左右。
为加强交流,提升指导针对性,培训者采用两种标注方式跟进学员方案的撰写、修改情况。一类是红标标注,一类是蓝标标注。红标标注主要用于体现问题改进。指导者在初次为学员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议时,用红标标注的方式整体提出方案中的2~3 项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每轮修改后,指导者着重关注学员对“红标”指出的问题有无改进,并再次进行对标式反馈。蓝标标注主要用于细节处的生成性建议。在修改阶段,学员的问题有可能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被及时解决,也有可能历经多次修改依旧难以突破,还有可能在完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这时指导者采用蓝标标注的方式对方案细节进行点评并提出生成性建议,以帮助学员克服困难。
3.定稿期磨细节
定稿期指课题方案撰写在红、蓝标提出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可以定稿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指导1 次。定稿期指导的主要目的是让文本增趣添魅,适用于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师。在这一阶段,修改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细磨图表呈现方式、梳理确定小标题、检查审视排版布局等方面。如引导教师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内容之间用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方案。再如反复推敲,细磨小标题,做到标题文字朴实且富有表现力,并能清晰地表达逻辑关系,以及提醒学员排版布局力求精致,注意细节等。
实践表明,通过培训,每一个层次的教师撰写科研课题方案的水平都有明显提升。这种“从通识到精准,分层对不同起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跟进性指导”的培训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撰写课题方案的适切路径,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