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021-12-29 07:50王荣山刘爱月李文文
南方农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德州市高素质现代农业

王荣山,刘爱月,李文文,何 柳

(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山东德州 253000)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作为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稳步推进起到保障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培训高素质农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针对高素质农民发展制约因素分类施策,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探索高素质农民发展新途径。应加大资金、技术、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创造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1 德州市农业基本状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耕地面积64.33 万公顷,目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262.02 万人,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20 年,德州市粮食播种面积107.31 万公顷,粮食总产758.77 万吨,占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的13.9%,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2%,平均每667 m2产粮474.83 kg,居山东省首位。2020 年,德州市棉花产量2.79 万吨,油料产量1.39 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647.21 万吨,畜禽肉类总产量61.40 万吨,禽蛋产量46.12万吨,奶类产量29.28万吨,水产品产量5.88万吨。截至2020 年底,培育农民合作社1.28 万家、家庭农场5 414 家、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2 425 家,土地流转面积26.05 万公顷,占承包地总面积的47.9%[1]。

2 高素质农民的内涵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农村发展靠的不是新型职业农民,而是“身份农民”,即在户籍制度体系下,由于无法取得城镇户籍身份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不是人们心甘情愿选择的结果。正因为如此,许多农民虽然身在农村、从事着农业,梦寐以求的却是“跳出农门”,使他们安心从事农业尚且很难,使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一种农业体制虽然能够利用农村人口的人数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产出的总量,但劳动生产率太低,从长远来讲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再依靠“身份农民”发展农村显然是难以为继,这就催生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意义更是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

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出现在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上,2013—2019 年连续7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部署,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整合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3]。

高素质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3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并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如此庞大的群体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70 后不愿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 后不谈种地,00 后不想种地”已经成为极其现实的问题。但在中央反复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背景下,庄稼终究还是要有人来种,而且要种得好、种得精,这就需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农民。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

4 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初步成效

4.1 高素质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德州市2019 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达到3.50 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 万元)的80%,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 万元)的2.18 倍。27.76%的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大于等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 具有德州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基本确立

适应高素质农民培育要求,经过创新探索和试点示范,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良好态势,为规范化、系统化培育高素质农民奠定了基础。

4.3 “一主多元”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初步形成

德州市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及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跟踪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4]。

5 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紧迫性

5.1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解决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我们成功解决了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仍然面临很大压力,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我国可更多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国际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依靠进口调剂余缺的空间有限。今后我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14 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依靠高素质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5.2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小农户向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的适度规模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20 年德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5%,标志着德州市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渠道,农业生产方式由几千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呈现另一番天地。

5.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德州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目前许多县市区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60%,占农民工总量65%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村将是传统小农户、兼业农户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并存的局面,但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是新型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高素质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合作组织的骨干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只有把高素质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吸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5]。

6 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

6.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意见》第四条指出,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高素质农民在线教育培训[6]。

6.2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60 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6.3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迫切需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逐步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吸引一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及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向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6.4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培育高素质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7 结语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体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央有要求,发展有需要,农民有愿望。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开创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德州市高素质现代农业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现代农业
少年闰土 教学设计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