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辰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随着国家的产业战略调整,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扩招政策引导下,更加凸显出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引进、培养、培训、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最终目的是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多次提出重要指示,并且主持了中央深改委会议,研究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路线方针和任务书,更加体现出了加快推进建设“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标志着“双师型”团队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指标。
关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在2019年第十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必要手段。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一流师资队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2]。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 (国教督办〔2016〕3 号) 对“双师型”的注释就是:“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和校内兼课教师。具体条件是:(1) 具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包含中级) 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具有专业技能考评员或者专业资格的人员,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同时于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 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2) 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 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 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部分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师对“双师型”的含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误区,片面地认为只要具备了资格证书就算“双师”,导致部分老师掀起了考证热,结果是教机械设计的教师考取了导游资格证,教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师考取了会计证。仅从资格证书的考取方面来说,它并不能体现“双师”素质的真正内涵。“双师”教师要能够熟悉本行业企业的技术、工艺、生产、管理、标准[3],要能够将企业生产实践和学术理论密切结合,最终要的是能够将知识以实操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校所学的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入职后的岗位需求。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仍然沿用的是旧时的传统模式。所谓传统模式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培养模式,就是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或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操作的“双师”培养模式;二是直接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模式,这种模式从形式上能够快速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但实际上却缺乏成效。这与当前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种鼓励“双师”培养政策宗旨不符,更是凸显出要建设一批优秀的、富有成效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紧迫性、必要性[4]。
全国各类高职院校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素质,以此来改变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通过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团队。但在实际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高职院校逐年扩招,尤其是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了,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扩招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教师不足,师生比勉强合格或者亮红灯,专业技术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已饱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双师型”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5]。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以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毕业后通过社会招聘或者通过高学历引进等方式,直接到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学位,但是缺乏在相关的专业技术性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解决实践问题、应用能力不足,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融合不足的短板。即使后期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也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难以跟上当今世界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的步伐。另外,专业教师的入职岗前培训和之后的培训不能有效衔接,培训体系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长期性[6]。
采取面向社会招聘的模式引进外部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尤其是北方高职类院校在薪酬方面与行业企业相比仍然较低,在薪酬方面不具备竞争力,很难依靠此种方式提升“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所占比例,该种模式具有局限性以及地域性。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自我主动提升的动力,尤其是部分老教师受教育水平限制,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率较低,对行业前沿技术缺少学习渠道。对建设“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较缺乏。培养一名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长期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和管理一线,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而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之对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导致教师除了关心与职称、薪资相关的指标,不愿意额外付出精力再去提升“双师型”素质,导致创新型团队建设受阻。
许多高职院校想要利用较短时间培养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以满足各类级别的考核指标,比如考取职业资格等。缺乏长效机制,会导致专业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当今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和先进工艺。而且缺乏资金支持,特别是用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经费不足,无法全面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个人的特点和需要。这恰好也是导致专业教师不愿意主动提升“双师”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阻碍了创新团队的建设[7]。
“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过程中,教师团队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重理论轻实践,缺少技术骨干和有过行业企业经验的人员,缺乏带头人。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外兼职教师绝大多数是来自行业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如高级工程师、大国工匠、技术能手,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在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付出的成本也较少,但是无法有效地对本校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和引导。加之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原因是这些受本职工作的时间和区域限制,特别是这些技术人才大部分在行业企业中处于管理层和重要岗位,本身工作任务就较为繁重,无法腾挪出更多精力投入到兼职的教育教学工作,导致传帮带机制发挥不理想。同时他们的理论知识欠缺,也无法将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打造一批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程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积极与优秀的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努力建立专业教师上企业、优秀工匠上学校、行业企业标准上课堂的“三上”策略,引导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组建一支优秀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操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创建校企合作论坛
积极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企业资源共享;搭建教职工和企业员工信息化系统共享平台,弥补学校短板,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共赢。
2.打造职业共同体
成立地区性的产教融合集团,推动学校与企业融合、教育和产业对接、教师与发展匹配,实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跨校共享,管理机制、行业企业资源、产业研发等集团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打造集团内部学校、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3.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如高级工程师、大国工匠等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相关制度。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共同探讨、制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新内容,汲取行业先进技术和理念。
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设计、制造与研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团队孵化基地,制订人才选拔、奖励等管理机制,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聘请优秀技术专家、大国工匠做导师,让专业教师在不出校、不出市的条件下,就能够提升“双师”素质,同时也能够降低教师的时间成本和学校的资金成本。
建立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进修培训制度。所谓名师工程就是在现有专业教师的基础上,通过自培,打造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教学团队,引领本专业技术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总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升级工程就是要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学历学位和自身技能水平,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走进企业,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另外,制定轮训制度,制定实践的时间周期和相关的实践内容。专业教师定期进企业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锻炼实践,激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设计和产品研发的工作中。
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不是简单地通过当地的人社局进行社会招聘考试,比如进行行政能力测试考试,而是要从体制上得到用人自主权,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师准入标准。要将“应用实践技能”的考核融入到整个考试中,通过直接考核、公开招聘,精准地补充专业技术人才,补齐学校用人短板。在学历的基础上,更要把好应聘人员的“能力”关。普通的招考大体上就首先是学历关,同等条件下有企业经验的优先。但实际上通过社会统一笔试招考而录取的人员中进入面试并且被录用的仍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引进就是避免“笔试论”,要从关键的行业企业引进技术骨干,具有多年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这样入校后通过岗前培训等系统培训,不仅能够让其教授生产实践的实训课程,还能够结合实践,传授理论知识。
建立“师带徒”制度,通过“结对子”,为新入职教职工和青年教师配备行业企业一流的工匠作为导师,签订“师带徒协议”。通过教学能力初级测试、期中考评、教学能力期末考核,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通过考核,即首先教师进行自评、二级学院考核、学院组织多级专家考核的模式,确保制度落地,达到“双师”培养提升的目的。
利用企业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比如1+X 专业教师培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也能够得到企业的岗位资格认证,更能够提高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有效提升“双师”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例,使得“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水平更高、更贴近社会服务。
选拔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到国家高职高专等实训基地和国内外先进的同类院校进行进修和培训,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
当前对“双师”的标准认定难以进行量化,尤其是在对具有企业工作经验、企业创效以及相应的成果无法进行量化和评估。高职院校可以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同分专业、分层次制定不同类专业教师的“双师型”认定标准,出台关于针对认定的条件、对象等内容,规范评定标准。同时在认定中列出关键考核指标,比如应用技术能力、应用型科研和成果建设能力、课程建设能力等,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客观进行评测[8]。
高职院校要树立“双师型”人才培养理念,思想上要重视“双师”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建立“一把手”工程,将建立“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设为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其目的就是把“双师型”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上来,切实夯实以“双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全力把“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成果转变为推动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采取策略的基础上,还应着重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我们一定要上下努力共同办好职业教育。要明确“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更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了学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类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创新改革,积极汲取先进经验,切实打造一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创新团队[9]。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要强化教师聘期考核和职称评审、聘任过程中的监管。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以鼓励“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工作为宗旨,以“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为重点,强化团队的创新能力建设。以提升学校整体水平,提升个人素质为目标,打造一批既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
机制是保障,但是不能够按部就班,要适应学校的长期发展,适时地调整计划策略,全面激发“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学校和教师两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树立优秀的创新型团队,树立先锋模范,发挥指引作用。多树立身边的榜样,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专业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热情。要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思维,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做好“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宣传工作机制。着重宣传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行业实践能力、有创造性的成果的团队,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争做“双师”,争创“双师型”团队,让“双师型”成为专业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营造“双师型”校园风采,让专业教师体会到学校的人文情怀,主动自发地进行创新团队建设,而绝不是下达指标,固化机制,机械式地进行管理[10]。
总之,在给专业教师提供各类外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发挥自身内在动力,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取得相匹配的建设成果。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甚至会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有所差别,因此不能固定使用一个单一策略,要适时地结合当地政策和先进的前沿技术工艺,从本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