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29 05:53朱艳红张秀红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践性技能专业

朱艳红,张秀红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一、师范专业认证背景

2017 年10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确定了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1],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规范和标准,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

辽宁省教育厅于2018 年制定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认证实施方案(试行)》 (以下简称为《认证标准》),作为全省师范专业建设的标准。《认证标准》主要依据国家、省教育法规和中小学教育专业标准制定,因此对专业认证标准加以解读并思考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小学教师的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师范类专科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精神,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小学教学和相关培训机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来推动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正面临以下挑战。

(一)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专科师范类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为职责,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因此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考虑地方小学教育现状和实际需求,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2],注重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自我,教育自我,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认证标准》要求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要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基础性和实践性,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即口语技能、书写技能、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只能通过充分的实践训练获得。

但囿于传统的“学术观”对科研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范专业偏重学术性而忽略了实践性,在课程安排上过于侧重学习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学生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综合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翻译等课程[3],而与英语教育专业密切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则明显不足,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吻合度不高。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不够深刻,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相关教学理论薄弱。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为了适应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对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等提出明确的要求[4]。然而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和研究水平不高等方面。

英语教育专业需要小规模班型来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实现对所有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语音、口语等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指导纠正,一对一的指导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方式。但受师资总量不足的影响,只能采取大班型授课,导致每个学生在课堂的基本功训练不足,无法受到个别性的指导与纠正等。

教师结构不合理则体现为现有教师中多为英语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教师,虽然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对小学英语学情的分析能力、对实践教学目标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经验有待丰富。

(三)课程教学实践性不强

师资力量不足所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采用传统的应试型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要实现从学习英语到讲解英语这样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的过程。但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对于知识的内化输出则缺少指导。学生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教学技巧、班级管理以及职业素质等的理解还需深入。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不足而难以满足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

(四)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专科类师范高校应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行为有明确的要求,保障教学质量,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但目前高校的形成性教学评估机制有待继续深入落实,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标准不够细化等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准确度要求有待提高,课堂知识讲授信息量不足,更要在深度反思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五)学生实践反思意识薄弱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教学实践主体,要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在小学教育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质疑思考。凯米斯等人归纳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种教育反思形式。在课堂教学以及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教师应以反思性的实践为核心理念指导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修正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

技术性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利用教材中学习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如何让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预定教学目标等[5]。实践性反思所关注的是学习对象以及学校、班级等环境对于实践的意义,是对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校和班级环境的反思。在实践性反思中,实践者要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怎样让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性反思,实践者即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深度诊断。但目前许多英语专业学生主动思考意识不强,主体意识不明确,在参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时,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布置的任务而完成实践报告,不会主动对自己在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现象进行反思,导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一)细化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授课时间合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深度融合。要增设教育类专业课程,如教育哲学、教师技能综合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通过构建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切实满足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

(二)利用第一第二课堂,提高教学实践性

英语教育专业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英语,学会如何教英语。学生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课前的教案编写、板书设计,课上的教学活动导入、教学内容的讲授、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提问学生结束教学技能,以及语言测试技能、课后辅导及作业批改技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技能和课堂管理等技能。

以上这些英语教学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完成。在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第一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又要对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首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充分体现岗位能力的核心特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设思考性任务;其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要以小班形式开展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操练实践的机会与时间。

在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课外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院校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以下活动。第一,定期组织举办与教师基本技能相关的比赛活动,如三笔字书写、教案设计、英语演讲以及说课等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推动学生苦练基本功。第二,注重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使其认识到师范生培养对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成为高校与地方小学合作的良好媒介,同时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地方教育和小学提供优质服务。高等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要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6],共同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学生教育实践需求[7],保证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的时间与效果。在教育实训基地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去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班级管理经验,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这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非常有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导师制度

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以及有一定比例的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教师能够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8]。对英语教育专业而言,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有效的保障。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可以探索高校和小学的教科研合作,聘请基础教育一线英语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与高校专业教师一同开展师生交流论坛,担任校内的各类英语教学技能比赛评委,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学生在校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主要依赖高校教师完成,在地方小学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则主要依赖小学的导师给予指导。通过教科研项目合作,地方小学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历转化为高校教师开展理论研究的生动案例,让理论研究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地方小学教师则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发展水平。

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由双导师共同指导完成,这样做所具有的优势是地方小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可以从其自身视角出发发现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而这正是高校教师所欠缺的地方。双导师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四)完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形成性评价

高校应实施内部监控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实现持续改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应重视课堂教学在课程实施中的基础作用,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采取形成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9],持续跟进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状况。Osmundson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交互过程,它涉及以下三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分享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连续监控学习如何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和同伴评价而发展;反馈及后续调整教和学,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中可以采取教师的课堂提问、同伴评价以及建立过程性档案袋的形式。

1.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是一种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连续使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的评价手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层次设计形成性问题,既有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性问题,也有评价性的、探索性的和综合性的认知问题,教师要分析开发自己的课堂提问,最终取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效果。

2.同类评价

Roberts 认为同伴评价是让同伴批判性地反思同伴的学习,并为同伴的学习评分的过程。同伴评价创造了互动的机会,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在实施同伴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知晓有关同伴表现的质量和水平的信息,加深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对自己的要求。

3.建立学生的过程性档案袋

过程性档案袋包括作品从萌芽到最终定型的过程。例如,学生的教案设计就包括从单词讲解,语法讲解到一个学习单元内容的讲解,教师和同学们的反馈意见等。过程性档案袋必须包括学生对自己每次教学实践以及教案设计的反思过程,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成长进步。过程性档案袋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线索。

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制定实习手册,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实习内容及其要求,了解实习安排与进度,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建立实习过程评价考核制度,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监管;细化实习效果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等进行考核,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

(五)强化学生实践反思能力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学校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目前学生对教育的反思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性反思层面,要提升到实践性反思还需进行要求强化。

首先,应全面认识充分理解教育实践的目标,无论是教师技能训练课程还是教育见习实习,都不仅仅是对动作技能的训练,而应以培养实践智慧、发展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和反思型的教育研究者[10]。

其次,应明确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多层次反思。教师为学生提供反思框架与建议,指导学生对教育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能力进行反思,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教学展示、实习学校以及实习学校的小学生等完成相关的专业反思记录,开展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反思[11]、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学生审视自己教学行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才会逐渐养成。

再次,专业技能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为学生进行反思做出示范。教师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撰写实习指导日志等,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应明确认证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培养方面开展研究实践,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实践性技能专业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劳动技能up up!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