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贵高
关于礼,《诗经》里有句话:“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人要是没有礼,做事不符合礼仪规范,还活着做什么,为什么不快点死?这话说得太狠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按照春秋时期道家开创者老子的观点,做人最高的境界,是合于道德,事事处处都应该在道德之中。
显然,这个要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太高了,一般人达不到,于是就慢慢降低了标准。《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做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就退而求其次,做一个仁人。
孔子在《论语》中推崇仁,以做仁人为最高追求目标。后来人们发现,仁人也做不到,就再退一步,事事处处讲究义。
孟子就是这样,努力追求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结果怎么样呢?人们还是做不到,那就讲究礼吧。礼是人类文明的底线,做不好的话就退无可退了,再退一步,就跟动物之间没什么界限了。《礼记》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意思是:鹦鹉和猩猩都会说话,但是它们不知礼,不还是禽兽吗?人如果不知礼,就算会说话,不还是长着一颗禽兽一般的心吗?
所以,《诗经》里才有这样一首痛斥无礼、言辞激烈、不那么“温柔敦厚”的诗。
现在,很多人打着“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幌子,已经不讲礼了。他们追求的是放纵自我,为所欲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吃没吃相,说话也不讲方式、不注意场合,穿的衣服也是古怪离奇,美其名曰张扬个性;对待父母不讲孝道,没有尊敬,反而是呼来喝去;家里来了客人不知问好,只顾低头玩手机;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走在路上不知礼让行人。种种现象,令人痛惜。
其实,中国古代的礼仪是很完备的。日常生活中讲究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说话要从容不迫;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早晚问安,出必告、返必面;同辈之中,对待年龄小的要关怀,对待年龄大的要尊敬。走路遇到长者,要退避一旁。《礼记》中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意思是大的礼仪、纲领性的礼仪三百条,小的礼节、生活中的礼节三千条,可见中国礼仪之多。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礼仪必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青少年儿童如果不学习礼仪,怎样立身成人呢?
当然,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时时处处恪守古礼没有必要,完全抛弃也绝不是应有的选项,有选择的继承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