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 陈秋霞
泥——身边随处可得的资源,取材简便、玩法多变。在生活化课程实施过程中,认清“泥”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结合陶行知先生“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的理念,让玩泥活动“活”起来,为幼儿的教育活动服务,成为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有机的、生动的学习体系。本文就以大班玩泥主题“农家小院”为例,谈谈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理念引领下玩泥活动。
生活化课程以生活为导向,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还原于生活本色。在玩泥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发掘与优化身边的资源,打通生活与教育的联系,使活动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农家小院”这个玩泥主题就是在幼儿不经意间的交谈中生成的——周末乐乐一家去农家乐玩,第二天,他逢人就说:“我去农家乐玩了,那边有一个大大的池塘,院子里还养了好多鸡鸭,可好玩了!”见此情景,我就在“游戏分享”时间让乐乐详细向大家介绍了他去农家乐的所见所闻,顺着他的话题,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在幼儿童真的话语中,他们想象农家小院:环境优美,有池塘、柳树、篱笆、房屋、远山,农家小院中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和可口的蔬果等——这样的设想完全能够在玩泥活动中得以体现。通过思维的碰撞及延展,我们获得了主题来源的灵感,“农家小院”的玩泥主题在幼儿的讨论中应运而生。这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主题,为幼儿的玩泥活动提供了直观、感性的经验,使幼儿在游戏中更为积极、投入,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创造的“可能性”。
确定玩泥主题后,制订适宜的计划很必要,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合理地进行活动规划,如场地的布局、活动内容的确定、工具的选择、人员的分工等等。首先,幼儿分组设计,用手中的画笔勾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农家小院。完成设计图纸后,各组分享交流,并提炼设计精华,综合了各组设想后,“农家小院”的设计渐趋完美:一幢幢古朴的房子,特别有农家的特色;垂柳依依的大池塘,显现出农家的生态美;嵌有漂亮图案的小路,别有一份风味;长满小花的篱笆,充满了野趣……接下来,幼儿根据设计的内容选择适用的工具,挖池塘需要铁锹、砌房子需要泥刀、插篱笆需要橡皮锤等,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后,幼儿协调分工,依据计划逐步实施。随着活动向纵深发展,他们调整完善计划,逐步产生了立体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认识,能更积极、主动地对照计划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挖掘材料的价值,发挥材料的效用,对于支持幼儿自由、自主地玩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围绕玩泥活动的内容、特色、需要,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能力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游戏空间,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如:为了让幼儿便捷地取水,在玩泥池边建造压水井;为了让幼儿尽兴地玩泥,提供防水连体裤;为了让幼儿轻松地取放材料,提供活动式材料柜……铁锹、泥刀、筛网、竹匾,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和玩泥相关的工具。
为了让“农家小院”的活动更为丰富,教师鼓励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收集,如有的幼儿到湖边游玩,收集了鹅卵石、贝壳、芦苇;有的幼儿回农村老家,收集了稻草、种子、砖块、瓦片;有的幼儿到山林间去探秘,收集了松果、树枝、树叶、竹竿……这些生态的、朴素的生活化材料简便、实用,具有灵活性,适宜于改造或替代,幼儿可以毫无负担地使用,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在生活化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这一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生活化材料的利用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如芦苇,在“农家小院”活动中,孩子们用大量芦苇打造了一片神秘的“芦苇荡”;将芦苇变身为“柳树”,在池塘边垂下曼妙的身姿;将芦苇变成“屋顶”,于是一座座朴实的茅草屋呈现在大家眼前……幼儿在玩泥活动中多角度、多方位对材料的特性进行分析并进行重组整合,大胆创新,自由发挥想象力,拓展思路,使创作的内容既新颖又丰富多彩。这样的体验必定会在幼儿的心间烙上深刻的印记。
我们要鼓励幼儿解放双眼,充分观察泥的特性;解放头脑,尽情畅想玩泥的金点子;解放嘴巴,尽情交流玩泥经验;解放双手,大胆玩泥,还要给予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更有玩泥的勇气、热情和动力。
生活化课程源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再与周边环境互动时获取新经验,最终转化成幼儿的发展。在“农家小院”这个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调动已有经验,而且灵活地运用经验,他们用铁锹挖池塘:使用铁锹,锻炼大肌肉力量及全身动作的协调平衡;用竹竿围篱笆:使用橡皮锤,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及同伴间的协作;用砖块砌灶台:使用泥刀,锻炼垒高、围合的能力;用瓦片、鹅卵石铺小路:练习镶嵌,锻炼排列、组合的能力;用泥做碗碟、搓面条、做饺子、做鱼虾蔬菜:练习和泥、塑形,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如捏、团、压、搓等细致配合……他们还加入了“娃娃家”的游戏要素,玩得不亦乐乎。将经验还原到玩泥的真实场景中,幼儿边玩边丰富场景,边玩边巩固、构建新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他们自发自愿的,他们积极投入,在操作、想象、创造中得到满足、享受和快乐。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研究、探索、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幼儿靠近的过程,在玩泥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幼儿与蕴含教育的环境、材料互动,悦纳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他们的积极能量,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并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使经验成为他们成长的力量源泉。在“农家小院”玩泥活动中,淼淼和磊磊想堆一座假山放在池塘边作装饰,他们将和好的泥往上堆砌,用手捏捏拍拍,还用泥刀挖挖抠抠,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只用泥塑形做出来的假山比较矮小,造型比较呆板,不能将假山“瘦、漏、透、皱”的特点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假山,他们并不满意。于是,他们到资源区找来了粗PVC管、塑料水管、纸筒等材料,用这些筒状的材料做假山洞——这些材料的加入,使泥有了附着支撑,假山不仅堆得高了,也能“凹”出不同的造型了。磊磊还将塑料水管捏变形,让假山洞的形状变得不规则,使假山更加生动形象。在这一个过程中,幼儿迁移了堆砌、垒高的经验,还有效利用了不同材料的特性,他们用材料表征自己的想法,赋予材料新的意义。经验的支撑不但唤醒了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而且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为幼儿创意玩泥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游戏行家,我们要鼓励和肯定幼儿在玩泥活动中的创意表现,及时分享经验,无论是对于幼儿动作技能的提升、创造力的激发还是审美情趣的提高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幼儿随手能拿到的地方提供纸笔,当幼儿在玩泥活动过程中闪现出新的想法时,能及时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也用照片、录像、文字说明等方法加以补充及辅助说明,将幼儿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灵活地在活动中或活动后组织幼儿互动交流、互相启发,引发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在良性互动中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增进自信。
一个阶段后,我们通过分享交流会、专题展板等形式,将经验进行梳理、归纳,不仅记录了幼儿在玩泥活动中的发展轨迹,也为资源更新、主题更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下的玩泥活动,是从幼儿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满足幼儿不同的活动需求,充分认识幼儿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敏锐地发现并回应他们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鼓励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