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志
(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01)
百年前的贵阳方言俗语,见录于鸦片战争后定居贵阳的法国传教士童保禄(Paul P.Hubert)所著文献。童保禄编写的汉语学习系列文献,详尽记录了当时的贵阳方言[1]。其中,《中国俗语》一书收入贵阳方言俗语400 多条,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西南官话俗语的文献。这些俗语多数重现于他的另一本词典性质的著作《西语译汉入门》。童保禄还编有介绍汉语语法的著作《西汉同文法》,也收录了部分方言俗语。本文根据这些珍贵文献的记录,对百年前贵阳方言俗语及其地方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为了行文方便,后文将童保禄的上述汉语著作简称为“童著”。
俗语作为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已存在。“俗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2]明清时期,俗语被广泛使用,白话小说里还出现了更口语化的“俗话”“常言”“自古道”等说法。现代对俗语还有一个说法,叫“老话”。关于俗语的定义,各家说法多有不同。《辞源》将“俗语”定义为“约定俗成、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3]120。《中国语言学大辞典》释“俗语”:“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一说主要在人民口语中使用的、浅显易懂、形象精炼的语句。”[4]281《辞源》的解释与《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的第一种解释差不多,都认为俗语泛指流行于口头的平易通俗的固定语句,是为广义俗语。这种意义上的俗语继承了历代传统的说法,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所以至今仍被学术界所认同[5]413。《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的第二种解释指向狭义俗语。温端政认为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6]3-5;孙治平、王仿认为俗语包括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常用语、惯用语以及方言土语等[7]前言;吕叔湘认为俗语包括谚语和歇后语,至于格言和成语,跟俗语相似而又不尽相同,分得开而又不完全分得清[6]序。童著记录的方言俗语大多数是劳动群众口头创造并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因此口语色彩鲜明,极具方言和地域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俗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狭义俗语五类。
俗成语是历代民众集体口头创造的,是群众智慧的结晶[8]前言。有一些成语虽然出自古书典籍,但是在群众使用过程中已经通俗化,或者说这些成语很可能原本就是民间俗成语,被作家、文人采用到作品中[9]。俗成语和雅成语一样,一般也是四字格形式。童著中的俗成语有200 多条,主要存在于《西语译汉入门》中。例如:
“以烂为烂”[10]187: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任由不好的事情发展下去。
“跌脚拌掌”[10]216:跌跌撞撞、忙乱行走的样子。
“长篇古文”[10]264:篇幅很长的古文,比喻说话或做事枯燥乏味又没完没了。
“缘木求鱼”[10]285:爬上树去寻找鱼,比喻方法或方向有问题,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一俗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惯用语以世俗文化为基础,以口头形式流传存在,风格通俗平易,以三字格和动宾结构为基本形式,其意义是比喻或引申的。惯用语是具有定型性和习用现成性的修辞性词组[11]132。童著中的惯用语只见10 余条。例如:
“卖空仓”[10]324:粮食还未成熟收获就在卖,比喻空头许诺。
“敲钉锤”[12]212:利用别人的短处或不利地位谋取不当利益。
“打把式”[12]212:装模作样、花言巧语骗人。
“吃棉花头”[12]212:比喻凭借便利条件谋取不正当利益。
谚语是“多年流传,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斗争经验、生产斗争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13]202。谚语在群众口语中经常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体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例如:
“偷得利而后有害”[14]34:偷别人的钱物,虽然得到一定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害的。
“酒发心腹之言”[14]73:喝酒后容易向人吐露心扉,说出实话。
“分家三年成邻舍”[14]76:分家后不再从属于同一个家庭,几年后关系渐渐淡了,如普通邻居一般。
“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14]106:钱财对人至关重要,男人有钱才有男子汉的气概,倘若无钱则难以做人。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譬喻语”,这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一种类似谜底、谜面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是比喻隐语,后一部分是对隐语意义的解释[15]143。童著仅著录了10 条歇后语。有的只出现前一部分,有的中间有语音停顿,有的以紧缩复句的形式出现。例如:
“黄鼠狼想吃天鹅肉”[10]55:比喻无自知之明但有非分之想。
“快刀打豆腐,两面都光生”[10]77:用锋利的刀将一块豆腐切开,两个切面都光滑平整。比喻两面讨好、左右逢源。
“火烧眉毛只顾眼前”[10]266:比喻急事先办或目光短浅。
“下错一步满盘输”[14]65:下棋时一步走错,整盘棋都可能输掉。比喻关键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可能导致全局失败。
狭义俗语指形象、生动、活泼,具有口语风格的定型语句[16]。狭义俗语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宗旨,常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某种现象。童保禄《中国俗语》一书所收的“俗语”,基本属于狭义俗语。例如:
“眼大肚皮小”[14]58:觉得自己能吃很多东西,肚子能装下的却很少。比喻好高骛远,不会量力而行。
“象牙不出鼠口”[14]60:象牙不会长在老鼠嘴里。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或比喻水平低的人说不出水平高的话。
“搬石头打脚背”[14]63:本来想搬石头砸别人,哪知道却砸了自己的脚背。比喻原本想伤害别人反而伤害了自己。
“大虫不吃伏肉”[14]102:老虎不吃被自己慑服的动物的肉。比喻强者不应该欺负已经服输的弱者。
可见,狭义俗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字面上直接体现的,而是比喻义或引申义,需要人们联系有关事物才能理解。
方言俗语重在意思的表达,结构相对灵活自由,同一意思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
“星宿隔地远”[10]122/“星隔地远”[10]27:就像星星与地面的距离那么遥远。比喻差别极大。
“用别人的大方用自己的手紧”[10]262/“用别的大方用自己的心痛”[10]279:描绘吝啬性格的人。
“猫翻甑子狗来吃”[10]324/“猫翻甑子替狗干得”[14]62:猫弄翻装饭的甑子,狗很方便就吃到饭。比喻自己付出努力便宜了别人或成果被他人攫取。
两种说法中的一种可能是受共同语影响而产生的“变体”。上面所举例子中,每组中的前一种说法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后一种说法受共同语的影响较为明显。
各地人民群众创造了大量的俗语,这些俗语体现了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以及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童著中那些方言特点鲜明的俗语,或者与当地独特的事物有关,或者表现人们对事物的独特看法等。例如:
“风大随风,雨大随雨”[10]55:指为人没有主见,不讲原则,哪边得势就倒向哪边。
“耗子才知耗子路”[10]204:比喻不同的人自有其做事方式或谋生手段。
“不得鱼也要得虾”[10]204:比喻付出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心想口推”[10]285:心里同意或想要,嘴上却假意拒绝或推辞。
“家家门口通北京”[14]57:从每家门口出发,都可以到达北京城。指做成一件事、达到一个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或方法。
“丰熟年年有,灾殃各地方”[14]89:年年都有丰收的地方,也有遭受灾荒的地方。
“十两不治衣,百两不求妻”[14]107:有十两银子不忙着置办新衣,有百两银子不忙着娶媳妇。这句话旨在告诫人们要持续努力、勤俭节约,不能略有所成就贪图享受。
这些俗语可能存在于西南官话区其他方言点,尤其是川黔方言片的某些方言点。
一些出自古代史书典籍的俗语表述形象、含义深刻,起初可能只在文人学士之间流传,后来使用范围扩大到普通群众而变“俗”。人们使用这些俗语来劝喻别人或者警醒自己。例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14]39: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磨练不会变得优秀。语出《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知道”在《三字经》中改为“知义”,在贵阳方言里改为“成道”,意义与“成器”差不多。“学”改为“磨”,与“琢”意义相对。
“剪草除根,萌芽不发”[14]64:比喻除恶务尽,免遭后患。语出《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明代,“除草”的说法进一步具体化。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七中的“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贵阳方言较完整地保留了《警世通言》里的说法。
“人心不足,得陇望蜀”[14]64:比喻不知满足,贪得无厌。语出《后汉书·岑彭传》所记东汉光武帝刘秀给岑彭的书信:“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真叫做人心不足,得陇望蜀,见他好情,也就有个希冀借些盘缠之意。”《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得陇望蜀,人之常情。”童著里的“人心不足,得陇望蜀”与《二刻拍案惊奇》里的说法完全一致,可见古代典籍的说法进入俗文学之后,更容易被方言吸收。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14]15:衣服是新的好,人是故交好。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曰:“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宋代《太平御览》收乐府《古艳歌》曰:“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童著里的说法与古典说法完全一致。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14]74:鹬和蚌相持不下,渔翁得到好处。比喻双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到利益。语出《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北齐杜弼《檄梁文》:“此盖鹬蚌相持,我乘其弊。”《喻世明言》第十卷:“这正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贵阳方言的说法,与古语稍有不同,但意义一致。
“乐极则悲,酒极则乱”[14]84:快乐至极,转而发生不好的事;喝酒过量,则言行混乱。前半句最早出自《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又《史记·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贵阳方言继承了《史记》中的说法,只是两分句位置前后不同而已。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14]98:水过于纯净清澈,鱼就无法生存;人过分节俭,则是不明智的。前半句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中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续资治通鉴》的记载与《大戴礼记》一致。后半句中“徒”的常用义变为“徒弟”后,句义不易理解,贵阳方言将“徒”替换为“智”,将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至察”替换为“太紧”。这样,后半句意思与原来相比已大不相同。
民间俗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性和口语性的特点,常常使用俗语。宋元明清时期,白话小说、戏曲作品广泛流传,许多俗语为人们所熟知,从而进入各地方言。例如:
“公人见钱,如苍蝇见血”[14]37:形容官府中人爱钱如命,贪得无厌。《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醒世恒言》卷二十:“自古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那杨洪见了雪白的一大包银子,怎不动火!”贵阳话里无“蝇子”一说,将“蝇子”改为“苍蝇”。
“出外做客不要露白”[14]49:出门在外,不将钱财在人前显露,以免招来灾祸。明沈璟《义侠记》第三十三出:“银不露白。我们店中小人多,你也要仔细些。”《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财不露白,金帛满舟累累,晃人眼目如此!”贵阳话的“不露白”就是不要显露银钱的意思。由于早已不用银子,现在的人大多不清楚“白”是什么意思,往往把“露白”看作一个词,理解为“暴露”。
“表壮不如里壮”[14]82:外表强壮,比不上里面结实。这句俗语强调家庭中妻子贤惠的重要性,在明清白话作品中有用例。《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常言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自古说妻贤夫祸少,表壮不如里壮,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敢闹出这些事来?”这条俗语在明清时期流传范围较广,被贵阳方言吸收。
“眼睛跳,晦气到”[14]86:预兆将发生不好的事情。“眼睛跳”其实是眼皮跳动。语出元代无名氏曲《谢金吾》第三折:“这几日只管眼跳。常言道:眼睛跳,晦气到。难道有甚晦气到我家里?”民间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
“明人不用细讲,响鼓不用重锤”[14]88:比喻对于聪明人或精通某项事务的人,有关事理不用多说就会明白。与“明人不用细讲”类似的说法有“明人不待细讲”。《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阿呀,姑娘!明人不待细讲,这话何消再问!”清代李渔《风筝误·后亲》:“下官不与令爱同床,自然有些缘故。明人不须细说,好歹请自参详。”“响鼓不用重锤”及相似的用例暂未见于清代以前的作品中。
“一马一鞍”[14]103: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明末清初青心才人《双合欢》第九回:“若有商量,待我效昆仑盗出红绡,等她一马一鞍,也见我这点热肠。”《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有的讲究个女貌郎才,不辞非鸦非凤的,就有讲究穿衣吃饭,只图一马一鞍的。”贵阳方言“一马一鞍”的说法和意义完全传承自相关白话作品。
“背时倒灶”[12]213:指违背时运,非常倒霉。常见的说法是“背时的”[17]141。《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节度已是背时的人了。”今天贵阳话里,“倒灶”并不单说,但在古白话里,“倒灶”是可以单说的。如《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可见“背时倒灶”是由两个同义词组合而成,组合之后,揭示的倒霉程度比单用时大大加深了。
部分来源于古代史书典籍的俗语也出现在后世民间俗文学里,如前面所举“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人心不足,得陇望蜀”“鹬蚌相持,渔翁得利”等例。
《汉书·王吉传》云:“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风土人情常常反映在语言里,折射了人们的经验、智慧、态度,所以方言会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方言俗语必然打上地方文化的独特印记,体现地方文化深厚的内涵。
方言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为我们根据方言去了解历史文化,探索以往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18]。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4]76诞生的背景与古时城市的布局有关。古时城市一般用高厚的城墙围起来,有城门以供出入,为了防守,城墙外一般还有护城河。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城墙、护城河不再具备有效的防卫功能,反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于是就慢慢消失了。再如古时的灯多是油灯,点灯需要用明火,灯火也可用来点燃柴草等可燃物,故而有“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12]217的说法。而今,油灯早已被电灯所取代,做饭甚至不需要生火。
还有一些经典俗语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一直传承下来,如“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10]43“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怕人知,便是真恶”[14]17“饱暖生淫欲,饥寒起盗心”[14]42等。
旧时由于科学知识匮乏,人们遭受不幸后只能向鬼神祈福。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人们有时期望借助迷信活动来消灾祛病[19]。因此,越是偏僻的地方,迷信鬼神的色彩越浓重。相关的俗语有“人老无能,神老无灵”[14]78“跟三姑学跳神,跟好人学好人”[14]99“泥佛劝土佛”[14]103等。随着唯物论的深入人心,迷信鬼神之风已经式微,但由于语言具有稳定性,这些俗语仍然保留在方言中[20]9。
方言不仅映射着历史文化,还体现不同的民俗文化。很多俗语只有结合民俗文化进行阐发,才能使人们比较真切地理解并把握其语源和意义[21]。如“生意不交定,当摆龙门阵”[10]90,意思是做生意如果不交定金,就像闲聊一样,不能算数。贵州人称讲故事、闲谈为“摆龙门阵”。“龙门阵”是清代《说唐演义后传》第二十回“仁贵巧摆龙门阵,太宗爱慕英雄士”中,薛仁贵征东时所摆的阵势,因为薛仁贵为绛州龙门人,所以他摆的神奇阵势称为“龙门阵”[22]。后世民间说书艺人多爱讲薛仁贵摆龙门阵的故事,而且讲得曲折离奇、生动形象。后来,“摆龙门阵”的意义逐渐泛化,指讲述复杂曲折、生动有趣的故事,再进一步泛化,又可指一般的闲谈、聊天。
有些俗语反映了民间禁忌,也可算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如“猫来扯孝布”[10]80。因为猫的叫声是“喵”,与“灭、没、霉”谐音,所以老人们比较忌讳陌生的猫跑到家里,认为它可能把一些不祥的东西带来,引发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亲人离世,所以流浪猫来家一般都要赶走。这种说法未必科学理性,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方言区民众的民俗文化心理。类似的俗语还有“狗来富”[10]83“眼睛跳,晦气到”[14]86等。
人文风貌指的是一个地区的人在精神、性格以及心理等方面具有的特征[19]。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人文风貌,也可以在俗语上体现出来。贵阳人性格倔强、注重名誉,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血缘、移民等因素有关。贵阳在明代以前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民风勇武强悍。从明初开始,大量汉族移民不断迁入,与少数民族通婚、融合,汉族移民的后代也具有较为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与此相关的俗语有“害得性命,玷不得清名”[14]21,意思是性命可以被人伤害,清白的美名却不容玷污。这反映了人们非常看重名声、誓死捍卫良好名誉的精神风貌。类似的俗语还有“豹死留皮,人死留名”[14]11“头可斩,舌不可禁”[14]21等。
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重视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类俗语有“有辱不使于家”[14]96,意思是遭遇屈辱挫折后,将心酸不快之事埋藏在心底,并不迁怒于无辜的家人,体现贵阳人关心家庭、关爱家人的美好品德。贵阳人在重视家庭的同时,还强调家庭的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此类俗语有“一家之计在于和”“家中不和邻里欺”[14]56等。
地理环境和气候使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因此方言俗语还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有关。贵阳周围山高、林密、草深,常有毒蛇在树林草丛间出没。人被毒蛇咬了之后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有生命之忧,因此人们非常害怕遇到它,甚至见到茂密的草就心有余悸。于是,有了“一回着蛇咬,二回不钻草”[12]80的说法。这一俗语比喻经历的伤害或挫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很大伤害,使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心生恐惧。
贵州气候潮湿多雨,古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天气瞬息万变,前一阵儿可能烈日炎炎,后一阵儿可能大雨滂沱。人们出门一般都带着伞,以备不时之需。加上先前贵州交通不便,人们出门办事往往要步行很多山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得不自备干粮。因此要“晴带雨伞,饱带饥粮”[14]25。这条俗语提醒人们遇事要早做准备,不要怕麻烦。此类俗语还有“不上高山,不显平地”[14]97“风大随风,雨大随雨”[14]105等。
几千年来,古代传统农耕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父母在辛勤劳作的同时还要养育年幼的子女,而男性在劳作中占有天然的体力优势,由此滋生的传统伦理特别重视家庭、孝道,并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移民带来的传统伦理思想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贵阳当地的社会规范。有些伦理规范在俗语中得以体现,如“父债子还,子债父不知”[14]45,父母过世时倘有未偿清的债务,则其子女有义务承担,而子女欠下的债务父母却没有偿还的义务。再如“幼嫁从亲,再嫁由身”[14]80蕴含的伦理内涵是:女子嫁人要遵从父母之命(至少取得父母的同意),出嫁后与父母不再是一家人,如果改嫁,可以自己做主。此类俗语还有“训子婴孩,教妇初来”[14]19“有儿靠儿,无儿靠婿”[14]46等。
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以生动形象的俗语表达出来,极具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秀才谈书,屠户谈猪”[10]284的意思是,不同的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也提醒人们说话要看对象。因为,秀才是文化人,他感兴趣的话题是诗书科考等,而屠户熟悉的话题是杀猪卖肉。又如“乡为乡,邻为邻,和尚只为出家人”[14]92,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对人情世故的看法。传统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如亲戚、同学、同乡、同事等编织起人们之间的交际网络,人们对与自己同处于某个交际网络的人,在某些场合会有意无意给予照顾。此类俗语还有“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14]15“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14]16等。
“民以食为天。”各地民众在制作丰富的食物的同时,还创造出一些与饮食、食物相关的俗语。辣椒传入西南地区后,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必不可少的调料和食材。有人为了一饱口福而嗜吃辣椒,有人吃辣椒排除湿气寒气,逐渐造就了与辣椒有关的饮食文化。辣椒如果特别的辛辣,食用者会被辣得流眼泪,甚至口舌红肿、痛苦不堪,因此一般不单独用辣椒做菜做汤。辣椒的这一特性,催生了一些俗语。如:“口甘心辣”[10]323,意思是嘴上说得好听,其实心肠毒辣,形容人表里不一,阴险狠毒;“我要他吃点辣子汤的味道”[12]209,比喻严厉责罚、惩治某人,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反映饮食文化的俗语还有“铜锅遇着铁刷把”[10]311“熟油苦菜,各随人爱”[14]86等。
据我们统计,童著收录的各类贵阳俗语700 多条。这些俗语多数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现在贵阳方言仍然在使用。有少部分俗语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密切关联,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如“堂中无俊仆,必是好人家”[14]78“忠臣不事二君,贞妇不事二夫”[14]95“在父母舅姑之所痒不敢搔”[14]105。具有封建社会色彩的“主仆”“君臣”“贞妇”等观念早已作古,自由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而变得平等融洽。这些俗语因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土壤而消亡。
在一百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有一部分俗语的结构或成分发生了变化。例如:童著记录的“猫翻甑子狗来吃”[10]324,现在变为“猫翻甑子帮狗忙”;“上一回当淘一回乖”[10]363,现在变为“头回上了当,二回点个亮”;“手不摸红,红不染手”[10]401,现在变为“手不摸黑,黑不染手”。这些俗语发生变化后,表达的基本意思仍未改变。童著中的说法也未完全消失,比如“上一回当淘一回乖”,现今有些贵阳人也在说。
从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现在,时代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些新现象、新事物必然反映在俗语中。如“电灯泡点纸烟——其实不然(燃)”“单车下坡——不睬(踩)”“跛子进医院——自觉(治脚)”。俗语的淘汰、改变与增加是语言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是动态开放的语言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必然的矛盾运动方式。事物、概念、民俗的消亡,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俗语的发展变迁。
方言俗语俚俗质朴、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可以说是方言浓缩的精华。童保禄对中国俗语大加赞赏,“俗语在大多数情况下,亲切而充满精神,使我们冰冷单调的欧洲语言一下子相形见绌”[14]前言。童著记录的数百条方言俗语,大部分仍存在于今天的贵阳方言里,但只零星见录于《贵阳方言词典》和《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方言是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的深厚积淀[23],与地域文化互为表里,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24]。方言俗语闪烁着民众智慧的思想光芒,体现地域文化和地域人文风貌。西南官话是官话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流传最广的,但对西南官话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此类研究受到更多关注,以助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地方文化的勃兴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