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海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中明确指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号)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对接,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
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改革创新,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契合互动发展,是职业院校重要的改革落脚点,对提升高职教育建设水平,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业发展更加趋向于现代化,高技术、新工艺应用持续发展。产业的形成与升级发展是持续动态进行的,其基本推动力来源于企业创新。无论是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构成企业发展根基的人才提供智力和技术技能支撑,否则企业创新就失去基础,产业升级发展更无从谈起。正是高职院校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驱动产业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质量与效率方面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升级与持续发展[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而产业也随着自身发展形成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质量的引导,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的丰富与质量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产业为其提供一系列的外部物质条件与智力支持,比如专业教学必需的模拟实践教学场地、实训设备、专业教学素材与资料、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产业通过提供外部支持,引导高职院校注重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会需要大量的不同领域或方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会引导高职院校一方面通过对产业原有相关人才的再教育、再培训,成为适应新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调整或建设新的专业以适应新的产业需求,培养新的适岗人才[3]。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在与产业对接过程中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着眼点,与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相契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规划,找到与自身现有资源条件相匹配、与未来可得资源相适应的方向,进行重点资源投入,建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4]。当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于院校和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但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存在重复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对接产业改革创新中,要坚持做到“先行先建、夯实质量”。一是高职院校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跟随所在区域产业链调整,对于新的人才需求,集中资源先行开设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抓住先机,突出人无我有的特色;二是要在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夯实新专业的建设质量,做强做优新专业,形成新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深刻影响着经济绩效,好的制度会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促进发展。在高职院校与产业对接的改革创新中,建立动态可调整的良好体制机制,是对接成功和长效存续的关键。高职院校与产业有共同的利益点,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具有长效性、可动态调整的机制,以适应产业升级发展和院校管理工作人员的流动调整。一方面,机制建立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改革创新的过程,通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集思广益,形成更好的院校与产业对接的模式与方法,节约工作成本;另一方面,科学机制的建立,使得院校与产业对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整体上深入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的对接。
产业建立与发展升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输出相对于产业需求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职院校与产业对接中,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判性,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上适度超前[5]。
首先,专业设置与规划要适度超前。应根据产业发展预测,适当进行专业设置与规划超前性的调整,以适应可能出现的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数量、质量的变化。
其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度超前。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与核心,应随专业设置与规划而动。超前性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学习等方面,将与当前产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与未来产业可能出现的新生产模式、新产品工艺、新应用技术、新服务理念等进行适度地超前结合。
再次,教学资源配置要适度超前。教学资源是课程体系实现的手段,应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适度超前配置。一是软资源的配置,主要体现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长效化的知识技能更新和师资超前引进。二是在教学中注重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三是对体现院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硬件设施进行适度超前配置,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建设、新教学仪器设备等[6]。
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应体现在专业设置与规划、人才质量、社会服务需求三个维度上。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专业(群)建设随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与岗位素质能力要求相契合,社会服务育训结合、内外兼顾的目标。
1.建立专业(群) 建设指导机制
应建立真正能够指导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应包括职业教育专家、产业研究专家、地方政府经济产业政策制定者、产业典型企业代表、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院校教学主管领导等。制订完善的章程,引入产权等激励机制,加强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管理,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对职业教育政策、专业(群) 设置、专业(群) 调整标准与周期、建设标准做出科学规划。
2.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的调研制度
建立定期产业调研制度,紧贴产业现实,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建设。一是根据产业特点确定产业调研周期,定期掌握产业动态;二是建立产业调研数据库,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获取产业调研数据,建立数据库;三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框架下加强调研数据对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指导应用,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8]。
3.建立和完善校内资源动态调整机制
一是建立师资队伍动态调整机制。师资培养、引进等机制应实现随专业方向不断进行调整,应建立包括学历培养制度、技术技能培训制度、企业师资引入制度等在内的动态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二是建立以教学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动态投入机制。教学资源等应随专业(群)建设的调整而不断变化,有重点、有倾斜地投入,对于那些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群)应减少投入,提升资源应用效率[9]。
4.建立专业(群)建设项目管理机制
专业(群)建设应作为一个项目整体,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技术、方法,设立建设总体目标,并采用PDCA等技术手段对建设进程、阶段性目标、最终完成情况等进行监督、评价、改进、实施等。其中,专业(群)建设的评价机制是核心。可以通过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专业(群)建设核心要素的方式构建评价体系,以评估专业(群)的结构合理性、产业契合性、特色鲜明性等。
1.加强校企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培养环节、人才质量评价与跟踪等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应通过参加与产业对接的职教集团、建立二级产业学院、建设混合所有制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引入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融合发展。
2.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围绕对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注重人才培养的工作成效检查。高职院校应以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校内科学研究、重构质量体系等方法,建立符合校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实现高职院校自我保证和治理能力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持续提升[10]。
3.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创新。在教学标准的制订上,依据专业(群)动态调整,不断更新,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为准绳,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质疑与引导、举例与联想等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技术技能培养水平;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仿真、任务通关等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对产业存量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与转型培养提供应用场景:从而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产业需求,提升院校与产业的对接水平。
2.完善产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内探索和建立产业人力资源“学分银行”制度,设立个人学习账号,在院校可操作范围内,建立产业人力资源培训新模式,实现培训学习成果、相关证书的学分认定、可查询、可累积、可转换,拓展产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可得性与便利性;探索建立产业人力资源学历培养制度,制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历培养入学标准,入学后根据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专业的相关性给予学分认定,完成规定学时后依规授予学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