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儒家思想对《说文解字》训释的影响

2021-12-29 02:22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董仲舒

吴 婕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本可资检索的字书,也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论著。从《说文》的训释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而将《说文》与先秦两汉儒家思想联系起来的关键就在于《说文》的作者——许慎。作为古文经学家,许慎认为古今文经学之争的根源在于学者是否具有历史发展和汉字发展的意识,他编写《说文》从分析古文字的结构入手,结合先秦古文献资料确定汉字的造字本义,扭转今文经学家按照今文字形随意解释汉字的弊病[1]82-83。

许慎生活的时代及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思想体系的构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所以在构思编写《说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汉字训释与儒家思想各方面的内容相结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用儒家通人说及典籍进行阐释;二是通过儒家思想训释汉字。

一、《说文》中所引儒家通人说及典籍

(一)引用儒家通人说

通人即汉代精通汉字音韵训诂的人,许慎在《说文·叙》中写道:“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其说。”[2]316许慎集采众人之说,或说形,或注音,或释义,丰富了汉字的训释。《说文》所引通人有二十七家,包括董仲舒、司马相如、京房、欧阳乔、桑钦、刘向、刘歆、爰礼、杨雄、宋弘、杜林、贾侍中、班固、傅毅、卫宏、徐巡、张林、王育、谭长、官溥、尹彤、黄颢、庄都、张徹、周盛、甯严、逯安[3]533。其中董仲舒、司马相如、刘向、刘歆是儒家学者,其说法占所引通人说的大部分。许慎借用儒家通人说来增加汉字训释的可信性,可见其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2]3

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2]8

犧,宗庙之牲也。贾侍中说:此非古字。[2]72

对于这一部分字的训释,许慎首先释形释义,然后引用通人说进行补充说明,增强训释的可靠性。关于“王”的训释,许慎选用了董仲舒和孔子两个人的话,进一步说明了“王”的重要性。许慎引孔子之说,将“王”释为参通天、地、人三道的人,符合当时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许慎将“士”解释为办事的人,孔子的意思是能够推演的人就是“士”。许慎对“士”的解释及其引用孔子的话很符合当时对士大夫的描述,即入朝当官的读书人。许慎认为“犧”是从牛羲声的形声字,贾谊认为这个不是古字,段注:“犧牲、犧尊、盖本只假羲为之。汉人乃加牛旁。故贾云非古字。”[4]53“犧”字本作“羲”字,表宗庙祭祀的牲畜,牛羊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所以加注“牛”为意符,这里引用贾谊的话补充说明“犧”不是较早的字形,十分准确。与此相同引用通人说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引用儒家典籍

许慎博览群书,采众书之长,据统计,《说文》共引用各类典籍1154条,引用《诗》403条、《春秋传》190条、《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173条、《周礼》94条、《易》90条、《论语》36条、《尔雅》31条、《仪礼》29条、《礼记》9条、《孟子》8条、《孝经》4条、《春秋公羊传》4条,引用《司马法》《汉律》等其他典籍83条[5]11。儒家典籍的引用量大概占到总引用量的93%,足以表明儒家思想对许慎写作《说文》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2]67

買,市也。从网、贝。《孟子》曰:“登垄断而网市利。”[2]127

袍,襺也。《论语》曰:“衣弊缊袍。”[2]168

对于这一部分字的训释,许慎在对字进行释形释义后,直接引用儒家的典籍来补充相关训释。“相”,许慎释为“省视”,后面所引《易》中的“观地,观木”,《诗》中的“相鼠”,都是为了说明“相”的意思是用眼睛看。许慎解释“買”为买卖的场所,是从网从贝的会意字,“贝”在古代是一种货币,“買”当是带着钱财去集市买东西,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以网罗贝之义。许慎解释“袍”是“襺”,段注:“记文袍襺有别。析言之。浑言不别也。”[4]39仔细区分二字,“袍”当是棉麻所做的长衣,“襺”是丝绸所做的衣服。许慎后面所引《论语》的“缊袍”中的“缊”指的是乱麻,所引内容更贴合“袍”的本义。

二、《说文》中的儒家思想

许慎从先秦两汉儒家思想出发,将汉字的训释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礼乐制度、民本思想、天命观和人性论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汉字训释的内容。

(一)仁义道德

仁和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孔孟时期,仁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了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观念是由东夷传入中原地区的,东夷人崇尚仁德,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能够通过对仁的重视来约束个人,恢复礼制[6]125-126。

仁,亲也[2]217。

恕,仁也[2]217。

许慎将“仁”释为相互亲爱,仁者爱人,就是把对自己的爱,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他人、对万事万物的爱,正如《孟子·尽心上》中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许慎将“恕”训为“仁”,与孔子言论相通。《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自己不需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义,己之威仪也[2]267。

勇,气也[2]294。

“仁”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常与“义”并立,董仲舒认为“义”是改正自我的道德规范[7]179。许慎对“义”的训释与此不谋而合,认为“义”是庄严的仪容举止,只有严格规范自己的外表和行为,才能够要求别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提出“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思以广施,宽制以容众。”“义”对内,即严于律己;“仁”对外,即宽以待人。能做到这两点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喜配玉,玉有柔和温润的特点,所以许慎将玉人格化,赋予其美好的品质,使之成为有德君子的象征,与儒家约束君子言行、维护伦理道德的规范相对应。许慎将“勇”训为气则与孟子重勇,养浩然之气的观点相通。

(二)礼乐制度

“礼”和“乐”同源,礼乐文化经夏商周不断发展完善,成了等级的象征。周公作礼,将礼乐文化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到国家制度,下到个人活动,倡导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6]38。

邑,国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2]127。

封,爵诸侯之土也。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2]289。

孔子想要恢复礼乐制度,强调上下等级观念,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井然[6]40。礼乐中的等级观念在许慎对“邑、封、瓒、琫、圭、巿、、栾、翣、”的训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不同,衣食住行所用的物品大小种类不同,天子给侯、伯、子、男分封土地和玉都是按照等级数量递减。从“巿”和“”的训释来看,不同等级的人衣裳前面的蔽膝颜色也不同,且士子由于地位低贱,不能穿“巿”,只能穿“”。

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2]26。

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发号者,君后也[2]184。

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2]60。

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2]58。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2]259。

妾,有辠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2]53。

将君臣父子等级制度进一步说明的当属董仲舒,他继承前人的伦理思想,提高了三纲五常的地位。许慎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将“君”“后”释为发号施令的君主,将“臣”“妾”释为侍奉君主的人,强调了君权;将“父”释为“巨”,塑造了举杖教导的家长形象,父亲教导子女,子女顺从父亲,强调了父权;将“妇”释为“服”,描绘了女子手持扫帚,打扫居室,表明女子嫁到夫家,要服侍丈夫,强调了夫权。

(三)民本思想

儒家在思想上强调人的重要性,儒学说到底就是人学,无论是礼、还是仁,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先秦两汉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师无一不是在探讨人的本质,如何规范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这些都表明了儒家的人文关怀。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2]159。

三,天地人之道也[2]3。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2]212。

许慎训释“人”为天地间“最贵者”,“贵”即尊贵,《孝经》借用孔子之名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具有贵气,万物都不能与之相比。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董仲舒将天地人放在一起说明,对许慎训释“三、大”等字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三、大”将人道与天道、地道比肩,强调了人的重要性,继承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民,众萌也[2]67。

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2]26。

政治上,儒家强调的“人”就变成了“民”,从周公的“保民”,孔子的“惠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6]190-191。《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对许慎释“民”提供了指导,从古文字形来看,“民”像眼睛下有锐物,表示刺瞎奴隶的眼睛,防止其逃跑,本义是奴隶,带有贬义的色彩。在许慎的解释中,“民”就是指众多的百姓,与奴隶的意思相比,地位提高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本思想的前提是维护君主统治,所以作为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的地位是最尊贵的,所以许慎将“君”释为了尊贵的人,可以发号施令。

(四)天命观

儒家十分重视天命,天命思想由来已久,传统的天命观认为天、上帝等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着世间万物,决定着人类的生死祸福、国家的兴盛衰亡[6]150。这种天命观从许慎对《说文》某些字的训释中可以窥见一二。

天,颠也。至高无上[2]1。

旻,《虞书》曰:“仁闵覆下,则称旻天。”[2]134

秠,《诗》曰:“诞降嘉谷,惟秬惟秠。”天赐后稷之嘉谷也[2]141。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2]259

许慎将“天”释为头顶,非常准确,《山海经》中的“刑天舞干戚”,“刑天”就是指断首的巨人,许慎将头顶引申为至高无上的天,这与儒家思想的天命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董仲舒认为“天”是最尊贵的,《郊义》:“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且其认为天不仅创造了人,还创造了万物养人,《祭义》:“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人赐也。”[7]157这一点在许慎说解“来、旻、秠、姓”四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姓”指古代神圣的母亲,受天感召而生育子女,这与《诗经》中后稷的出生有相通之处,“来”和“秠”是指上天赐予的麦子和黍米,这些都是粮食,可以养活百姓。“旻”字训释中所引用《虞书》也是表明上天庇佑天下。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2]1。

螟,虫食谷叶者。吏冥冥犯法即生螟[2]280。

许慎对“示”的解释是天象,认为天上的变化是地上变化的先兆,“示”的本义是神主或祭台,许慎的解释与其本义不符,但是与儒家的天命思想联系却十分紧密。孔子认为对于未来上天是能够给与某些迹象的,《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6]152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赋予君主权力,君主应该顺承天命,施行教化,明正法度。如果政治清明,天就会降祥瑞,否则就会降下灾异以示惩罚[7]166。“螟、”这三个字,许慎的解释都是害虫,当官吏无知犯法、谋取贿赂、掠夺钱财就会出现虫灾。这与董仲舒在《必仁且智》中的一段话相通,“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虫灾”属于“灾异”,这是上天警示君主要整治官吏。

(五)人性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儒家也不例外。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天性是相似的,但后天环境会影响人性的发展。孟子倡导的是“性善论”,荀子倡导的是“性恶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2]216。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2]216。

许慎对于性、情二字的解释很明显受到儒家人性论的影响,他认为性本善,这个可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应,但究其根本当是与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关。董仲舒将性、情放在一起说明,《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董仲舒认为人性含有性情,性情又与阴阳五行有关,性属阳,情属阴,但两者不是对立的,人性有善有恶[7]170-171。许慎受其影响将性归属为阳气,表善,将情归属为阴气,表欲望,表恶。

巵,圜器也。一名觛。所以节饮食。《易》曰:“君子节饮食。”[2]184

却,节欲也[2]184。

辟,法也。节制其辠也[2]185。

前面许慎将情释为欲望,将“巵、却、辟”三字释为节制欲望,这一点与孟子的观点相通。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修心养心的观点,《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但在欲望的诱惑下,可能失其本心,所以其提倡通过寡欲来养心。“寡欲”不是朱熹提出的“灭人欲”,而是“节制欲望”[6]213-214,节制欲望使其退却。欲望有很多,首屈一指的当是食欲,“巵”是一种节制饮食的器物,引《易经》强调君子需要节制饮食,节制食欲。“辟”是法度,指节制人们犯罪。

三、《说文》中儒家思想在汉字训释中的得与失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影响了汉字的发展、汉字的训释,在汉字训释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优势也有不足。

(一)儒家思想在汉字训释中的优势

儒家思想对许慎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汉字的阐释不单是字形的分析,还有了文化内涵。许慎在赋予汉字构形的解释时,并非皆合于汉字造字本义,他建立在字形、字义乃至字音之间的联系却常常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成员所约定俗成的[8],这种约定俗成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当时的普通人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儒家思想在汉字训释中的不足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部分字的训释,其实不符合汉字本身的造字本义,后人阅读《说文》容易产生误解。随着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一系列古文字资料的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汉字的原始构形推求汉字的造字本义。儒家思想在汉字训释中也有不足之处,汉字本义的准确性和汉字训释的谬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8]18,取决于训释者接受的思想。

作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许慎精通先秦两汉的经籍,深厚的儒家思想启发了他对汉字的阐释。研究先秦两汉儒家思想对《说文》训释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从著者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新出土的先秦文献资料,研究汉字字义的流变历程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说文》训释与先秦两汉儒家思想的关系涉及语言文字与思想文化两大重要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了解文字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含义、思想文化发展对文字含义的影响以及文字对于思想文化传播的意义,即儒家的思想文化丰富了《说文》的训释内容,历代学者对《说文》的重视和研究也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影响后世。

猜你喜欢
许慎说文解字董仲舒
碍眼与碍心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许慎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
“有”字词义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