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福州市儒江小学,福建 福州 350015)
台湾学者陈龙安曾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针对“作业”二字进行分析。他认为,“作”是一种创作,具有“鼓励”的意义;而“业”则是一种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作业”应该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1]对于英语学科来说,作业是英语课堂的巩固和延伸,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课上“填鸭”、课后刷题的“考试机器”,机械重复地抄单词、刷练习,作业形式枯燥、单一,“做作业”成为一件不堪重负的事。当前,给学生减负,优化作业设计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常常陷入减少作业、简化作业的误区。一份真正优化的作业,应当是由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去完成的练习。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小学英语课程应该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要求,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目的,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英语,培养良好的语感、语音和语调,掌握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优化和设计小学英语作业时,应当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激发、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入手,让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家庭、自身等不同因素,导致学生在认知、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无论是授课还是作业,如果教师都坚持“一视同仁”,那么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下”的窘况。[2]因此,“因人而异”成为作业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准则。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水平,以学生学习能力作为基础,进行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要求的作业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完成英语作业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其学习自信心,使其更愿意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将每节课的学生作业由易到难,分为不同的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和创新作业。
这类型的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的掌握,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抄写、朗读、背诵,则容易陷入“你留我就写,你逼我才交,你批我蛮改”的恶性循环,因此,基础作业必须加入趣味性。以单词的记忆为例,可以改抄单词为“玩”单词。例如,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Daily Activities Part A 这篇课文的基础作业,以单词的识记为目标,设计一套单词卡牌,分为“Character”“Feature”“Time”三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轮流抽取一个种类的单词卡牌,组合成一句随机的话,可能是“XXX rides a bike at 1 a.m.”,也可能是“XXX has breakfast at 4:30 p.m.”等。认得单词、看懂句意的学生会心一笑,基础较差的学生看到小伙伴的笑容,也不由得激发起参与和学习的欲望。在课间时,一群群学生围坐在桌前玩单词卡牌游戏,边玩边记单词。那些原本一个单词也记不住的学生,从记得一些简单的单词开始,到能够熟练掌握几乎所有的“四会”单词,进步就在日积月累间悄然而至。
拓展作业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重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在基础作业的加持下,选择完成这一类型的作业。例如,在设计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Daily Activities Part A 这一课的拓展作业时,笔者为学生安排了一张“调查表”(如表1):
表1
调查表要求学生使用本课的新句型“When do you…?”调查班上同学们日常活动的安排情况。本课的课文中,仅仅涉及get up、have breakfast、go to school 三项日常活动,对于学习能力尚可的学生,要求其尝试回忆之前学过的词组,比如watch TV、read a book 等词组来设计问题,开展调查。“小记者”身份的转换,让学生对这项作业充满期待,纷纷主动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自己的调查表添加诸如:When do you watch TV?When do you go swimming?When do you ride a bike?等问题。在一次次的调查应用中,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会举一反三,并对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产生探究的期待。
这类型作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主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学能力。以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Daily Activities Part A 这篇课文为例,本课的创新作业为写一篇小作文或者制作一个小视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使用一般现在时,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的作业方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他们纷纷调动脑海里的知识储备,上交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例如,某学生的习作:
My Daily Activities
Hello,I’m your friend Tony.I am a boy with a regular life.I always get up at six twenty-five.At six forty-five I read English books,then I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I often go to school at seven twenty.I have lunch at twelve o’clock.At four twenty-five,I go home and have dinner at five o’clock.I always go to bed at nine o’clock.
创新型作业的布置前提是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积累、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适当难度的挑战,可以由已知导向未知,由单一演变为多样,使学生乐于习作,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
作业分层设计,突出个性化,求同存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的作业安排,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不再痛苦和被动,学有所成的情感体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知识不能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部。如果要求儿童每天心无旁骛地学习,并且只做学习这一件事,那么他们的求知兴趣将会逐渐消失殆尽。[3]儿童不仅是学生,还是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丰富的要求和美好的愿望的人。然而,传统的英语作业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人”的需求,单纯以听、读、背、写的单一模式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让他们感觉索然无味,兴趣缺乏。因此,在英语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性格活泼、喜动恶静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结合教学需要,设计实践体验型、创意制作型、任务驱动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内容,让基础知识巩固、技能训练等常规练习作业不再局限于抄抄写写,而是“趣”字当头,变得更加好玩、有趣,令人向往。
例如,闽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6 Asking the Way 这个单元的课后作业设计,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均有A、B、C 三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以“A Visit To the Zoo/Museum/Gushan Mountain/West Lake Park...”为主题,开展“Young Eagle Holiday Squad”活动,游历福州的名山大川。提前向学生布置本次作业任务清单(以“A Visit To the Zoo”为例)(如表2):
表2
活动过程中,请家长帮忙拍摄视频,并剪辑上传。新颖的设计方式,让作业不再局限于四线三格,而是走进大自然,将书本上的English,变成对现实生活的Discovery。在A 教B、B 带C 的互助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在现实中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哪怕只会用简单的“Bus 302、turn right、go straight”等短语来表达,学生也一脸兴奋地畅所欲言,一改课堂上畏畏缩缩、不敢发言的模样。这样有趣的英语作业显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兴趣盎然的英语作业还可以是:Enjoy an English program,Sing an English song,Watch an English cartoon,Listen to an English story,Collect an English trademark,Make an English short play...形式各异、新颖活泼的英语作业,给予英语学习更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综合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趣”与“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爱上英语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生学会的教材如果不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被忘到九霄云外。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和技能,即运用知识的技巧结合起来,学而不用等于白学,学用要一致。[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层面上,还要让学生体会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学以致用。除了课堂上的操练环节外,课后作业无疑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另一重要途径。带着作业离开课堂,总能发现许多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从“Hello.”“How are you?”等最简单的问好开始,到能够灵活使用“Help yourselves,please.”“Would you like some soup?”等餐桌礼仪招待家里的客人,在中文语境中,开拓出一块英语沙龙,立足课本,回归生活。
同时,应该重视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对于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交际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短语或者重点句型进行情景拓展,将语言知识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比如在教学比较级时,课文以the sun、the earth、the moon 为蓝本,引导学生发现如何对两样物品进行比较。对学生而言,the sun、the earth、the moon 不够直观,于是在设计本课作业时,笔者为学生安排了一项改编作业:用身边的人、事、物来替换the sun、the earth、the moon,一起来比一比吧。对于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学生深感兴趣。有的学生拿好朋友作比较:“XXX is taller than me.I’m shorter than XXX.”“XXX’s fingers are shorter than mine.My fingers are longer than his.”有的学生则兴高采烈地拿出父母和自己的衣服进行比较:“My father’s shirt is bigger than my mother.My mother’s shirt is bigger than mine.My shirt is smaller than my father and mother’s shirts.”真人真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以一带多的作用下,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项作业,在改编、分享、表演的过程中,交流、互助、合作,其乐融融又学以致用。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倡:“教师应使学生习惯做作业,喜欢做作业,而且要别具一格。”[4]个性化、趣味化、实践化的作业设计,为作业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血液,此时的作业更像是一个凝聚了无数心力才得以完成的“作品”。学生期待作品的呈现,自然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去对待作业。为了完成作业,上课就必须更加有效率,一条作业链其实最终服务的是课堂教学。将学习融入生活,无限放大40 分钟的课堂授课时间,在设计巧妙的作业的辅助和加持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