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接受德育的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任何人都会对道德素养高的人充满敬佩。文章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意义;原则;策略
作者简介:陈秀明(1981.01-),女,福建省漳州市埔尾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迎来了文化大爆炸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优秀和不良的文化充斥在社会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做好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使其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与情感态度,让他们带给社会“真善美”的风气。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和学生日常生活十分密切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思维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力,使他们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没有合理引入生活化元素,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
(一)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也极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养成不良的思想品德,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新时代的教育讲求的是以德育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基于此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极具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健全他们的人格[1]。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作为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人文内涵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自古以来就以传统美德闻名世界。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将直接影响他日后的发展,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中,人们对于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总是充满尊敬,这也是整个社会的风气,这样的现象也影响着一代人的道德修养。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改善未来社会的风气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下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全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在情感、法律知识、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也有对学生在未来工作与生活中极为实用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时代,帮助他们解决在未来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2]。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道德与法治知识已经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重视。教师积极根据当下的时代问题,为德育发展与法律普及而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师依然以照本宣科为主,然后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实例来进行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反思,无法深入地实现教学目的,使教学工作停留在表面[3]。
其次,现实化教学太过生硬。有很多教师看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便开始寻求更为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引入教学案例的方式开展现实化教学。但是有时案例太过生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刻地体会教学内涵。
再次,教学过程不贴合学生的年龄。教学过程不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末倒置,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问题一知半解,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了哲学课堂。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契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资源选择和开发能力,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时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化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新课程教育理念,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探索,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确保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应重视生活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生活化教学元素为基础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思维始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运转。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
小學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思维开放,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时坚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时,要选择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使学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进行针对性的探索。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认真思考如何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具体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中独立思考,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针对教学现状与小学生的特征,教师应认真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更为高效、高质量地进行。
(一)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知道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将生活融于学科,再将学科回归于生活。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及相关理念,深刻地剖析教学的意义,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深入了解,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案例,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
例如,教师在开展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教学时,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讲解,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了知识的表面含义,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开展“保护生鸡蛋”的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在课前一周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并在一周之内像“鸡妈妈保护小鸡”那样保护好自己的生鸡蛋,不能有任何破损,使学生亲身体验“保护一个生鸡蛋”的不易,进而引申到每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成长的不易,加深学生对“生命最宝贵”的认识和理解。
(二)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生活化,能够使教学更为便捷。从本质上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尤其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这些都在生活中有很好的体现。所以将课程目标生活化,要从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入手,实现该课程的生活化教学[4]。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教学过程中,教材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水对人类及大自然来说极为重要。目标生活化就是直接培养学生在現实生活中良好的用水习惯,比如及时关掉水龙头,用洗澡水和洗脸水冲厕所等。
(三)道德与法治案例生活化
小学生通常对生活充满好奇,对于生活中新奇的事情十分感兴趣。如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案例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那么他们会更加容易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能使学生以学习知识的方式参与到德育课堂中。但是德育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的过程。生活中的案例正是学生学习德育的最好案例。以生活中的案例为依托,高效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才。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比如在商场里要小心小偷,还要小心陌生人的尾随等。这些案例能够直观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养成“有危险和困难找警察”的惯性思维。
又如,教师在开展“安全记心上”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交通、游泳、火灾等安全事故,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生活安全知识和技能,形成遵守基本安全规则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案例来提高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的认识,用视频呈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如乱闯红灯、坐车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
(四)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教师要积极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充分体验到良好的道德素养带来的好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做一些好人好事,感受来自各方的夸奖;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好现象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对社会的危害,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5]。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感受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后果,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入桶的习惯。
1.调查活动主题:文明行为你我他,公共场所靠大家。
2.调查活动目的:调查公共场所的垃圾情况,了解各个场所乱扔垃圾的现象,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入桶的良好习惯。
3.调查活动的步骤:(1)引出活动主题,提出调查活动的内容(通过图片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整洁的环境更受大家的喜爱,而脏乱的环境给人不适感,也可以通过播放教育类动画引导学生对乱丢垃圾的行为进行思考,然后提出调查活动的内容:在课后与家长一同调查各个公共场所的环境情况,通过拍照和数据统计的形式进行相关记录);(2)总结调查资料,统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乱扔垃圾现象(在班级中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总结,然后统计为图表形式,结合学生所拍的照片,用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3)进行相关评价(对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评价,其中以鼓励为主,同时让学生正视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实现主题的升华,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表示谴责)。
4.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1)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定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调查活动;(2)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3)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多媒体技术开始在教育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中,多媒体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首先,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生活中不太常见的一些案例。小学生通常对直观的图像与声音更加感兴趣。不太常见的案例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拓展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热门时事,挑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新闻,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6]。
综上所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更深层次的德育,为学生未来发展、生活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情况,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邹德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浅谈[J].才智,2017(22):64.
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07):45-46.
艾晓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9(05):93.
徐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挖掘与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3):39,46.
胡素霞.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01):12.
杨鑫.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1(2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