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的当代启示

2021-12-28 02:51王倩胡军华
行政与法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妇女革命

王倩 胡军华

摘       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大力发展妇女教育事业,鼓励妇女接受教育是我党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不仅提升了中央苏区妇女的综合素质,也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力后盾。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我党妇女教育的先河,对新时期妇女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實启示意义。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妇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12-0038-09

收稿日期:2021-03-12

作者简介:王倩,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胡军华,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理念嬗变、路径演化及经验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DJ069。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革命化特征。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赣南、闽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教育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近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中央苏区政权建立之后,急需注入大量新鲜革命血液,而中央苏区妇女人数占全区人口的一半以上,如何动员她们支援前线、参加根据地建设,是我党巩固政权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妇女解放思想在全国的传播为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初,西方知识分子纷纷来华宣传女权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想,西方女权主义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关注妇女问题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逐步了解西方女权运动之后也开始在国内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如杜威在我国演讲时曾说:“教育的普及,不应偏重男子,女子也应一样的注意”;[1]胡适、陈独秀、丰子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报纸上公开介绍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这些新思想、新理论鼓励广大妇女努力改变命运现状、谋求自身幸福,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得到传播,1907年,《天义报》公开刊登了马克思关于家庭和婚姻的观点与论述,并于1908年刊登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家庭》中关于婚姻的部分译文。《新青年》刊登了《俄国与女子》《劳农俄国底结婚制度》《劳农俄国底妇女解放》等。此外,我国思想界的精英们也开始思考俄国妇女与俄国革命的关系,并结合国情从中汲取经验。如李大钊发表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战后之妇人问题》《妇女解放与democracy》等文章将中国革命与妇女问题、妇女解放与民主运动问题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祭母文》《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改革婚姻问题》等文章中表达了对妇女受压迫的不满,并指出这种压迫的根源是封建制度,鼓励妇女寻求解放。这些思想在剖析了妇女受压迫根源的同时探究了妇女解放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妇女问题、领导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成功经验,对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从妇女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看,妇女具有参加革命、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⒈中央苏区妇女要求革命意识强烈。几千年来,我国大部分妇女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受教育上都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赣南、闽西地处偏远,妇女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枷锁的束缚,多数妇女被剥夺了政治参与权、受教育权,缺乏思想和精神上的自由。加之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注重宗法制度,重男轻女,广大妇女深受“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落后思想的影响,从而成为男子的附属品。毛泽东指出:过去妇女受压迫,封建思想又作怪,妇女不能进祠堂。现在打倒了族权,妇女翻了身,能进祠堂了,女子却依然是男子的农奴或半农奴,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2]“她们的工作不成片段,这件未歇,那件又到。她们是男子经济(封建经济以至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品。”[3]中央苏区广大妇女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摆脱封建家庭束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革命意识。中央苏区政权建立以后,维护妇女受教育权成为解放妇女的前提和基础,让妇女接受教育成为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⒉妇女接受教育可以反哺革命。“党的最大任务是认定农村妇女乃最积极的革命的参加者,而尽量的吸收到一切农民的组织中来。”[4]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取得了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同时也面临很大困难,越来越多的青壮男子参与到前线战斗中,需要大量的物资保障和较为稳定的后方环境。同时,中央苏区政权正处于巩固发展阶段,经济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大量的男性劳动力奔赴前线参加革命,就为各区县留守妇女参与到生产劳动中提供了可能。1933年,兴国县长岗乡16-45岁男女劳动力比例为1:4,上杭县才溪乡16-55岁的男女劳动力比例为1.1:10。[5]中央苏区留守妇女成为农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的政权巩固、社会建设以及劳动生产等任务自然落到了妇女身上,广大妇女逐渐成为中央苏区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团结广大妇女参加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之成为革命的拥护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是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的必然要求,但赣南、闽西妇女普遍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的封建思想使她们远离了政治,因而对党的政治号召回应冷漠,革命热情和革命潜力不足,导致中央苏区革命工作举步维艰。引导和教育广大妇女参加革命,提高她们的革命意识和思想觉悟,不仅能够激励妇女个人自觉投身到革命运动中,还能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到中央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聚集更多的革命资源和革命力量。因此,提高中央苏区妇女的文化水平成为妇女解放、参加革命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中央苏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能性

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格外重视妇女教育问题。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规定:“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特别强调了“男女教育平等”。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保護妇女权益、发展教育的法规,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教育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妇女学校。中华苏维埃政府积极进行文化教育改革,给予中央苏区妇女教育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投入大量资金开办各类学校,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中国共产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组织机构,如妇女联合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为中央苏区广大妇女接受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⒉中央苏区妇女政治、经济、教育地位的改善为妇女教育实践提供和营造了良好政策支持及社会氛围。中央苏区政府号召广大妇女打破封建婚姻陋习,实现婚姻自由,鼓励妇女参与政权管理、经济建设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赋予妇女享有对土地的分配权和支配权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强调保障妇女同志的劳动权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维护妇女的政治权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赋予妇女婚姻自由的权利。这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中央苏区广大妇女获得了一定的权益,改善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她们开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参加选举,承担了与男子同样的生产责任。[6]政治革命和社会活动都需要妇女提高文化水平,这为妇女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苏维埃政府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各种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创办了大量的扫盲学校、列宁学校,还相继建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

二、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

中央苏区妇女教育致力于提高妇女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文化水平,使其自觉参加到革命斗争中去,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放在妇女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之中。

⒈解放思想,推动婚姻自由。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特别是赣南、闽西地处偏远受宗法制度影响较重,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是妇女发展和进步的屏障。中国共产党打破陋俗婚姻对妇女的压迫,宣传婚姻自由,建立新的婚姻制度,从而保障妇女权益。1931年12月1日公布实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明确提出:“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确定离婚自由,凡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即行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亦即行离婚。”[7]婚姻自由思想在中央苏区的实践在广大妇女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妇女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勇于打破传统家庭的束缚,勇于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熏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与升华。

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政治素养。政治宣传教育是中央苏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运用宣传教育的形式对广大妇女进行有意识的思想传递,不仅充实了中央苏区妇女的文化生活,还有效提高了她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一是妇女在学校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传播性。此类教材包括《共产主义ABC》《中国共产党章程》《列宁学校读本》等。政治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革命实际,能够向广大妇女传递系统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影响。此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俱乐部文化在中央苏区政治宣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各乡镇机关团体都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俱乐部,有读书团、体育委员会、情报委员会,还有墙报、读报、讲演、唱歌、戏剧和晚会等,教育内容以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为主,又与时事政治相结合,阶级观念鲜明,丰富了当地妇女的政治文化生活、改善了她们的精神面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她们的共产主义精神,为革命建设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⒊编唱革命歌谣,提升思想觉悟。革命歌谣是中央苏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妇女政治动员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发动群众编写了大量切合实际如《救穷歌》《革命道路要认清》《扩大红军》等富有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歌谣,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这些具有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歌谣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短小好记,很快在人民群众中传开并得到广泛推广,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闽西盛行的《妇女解放歌》:“妇女团结有力量,敢和男子比高强,四条绳索一刀断,扶起犁耙背起枪。盘古开天到如今,今日妇女得解放。永远跟着毛委员,永远跟着共产党。”[8]其生动再现了中央苏区妇女积极踊跃参加革命、自信昂扬的新面貌。通过歌谣传播革命道理、宣传新政策、歌颂中央苏区新生活,实现了对妇女进行由远而近、由浅入深的政治宣传教育目标。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中央苏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女教育,使其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地位明显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们逐渐走出旧式家庭的桎梏,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全力建设革命根据地、参军参战、支军慰前,为维护和巩固中央苏区政权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妇女教育实践不仅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还将近代中国的妇女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对今天妇女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二)文化教育

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9]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革命根据地建立前,赣南、闽西地区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处于半文盲甚至文盲状态,不识字,不关心时政新闻,对革命建设反应淡漠,这就决定了中央苏区要想联合妇女参加革命就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而中央苏区妇女文化程度现状决定了扫盲识字教育成为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面向广大妇女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识字教育。

⒈做好扫盲识字动员工作。中央苏区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识字动员工作,帮助广大妇女充分认识识字的重要性,大街小巷的石刻都是鼓励妇女参加识字教育的标语,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识字歌谣—《劝妇女读书歌》,告诉妇女读书识字的迫切性,鼓励妇女提升文化素质。

⒉为成年妇女接受教育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为了保障中央苏区广大妇女更好地接受基础教育,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如中华苏维埃政府明确规定成年妇女要扫盲,每村都设有列宁小学、路旁设置识字牌,童养媳一定要识字,读列宁小学,坚决反对家婆禁止媳妇、丈夫禁止妻子参加文化教育工作的行为。1932年3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命令,要求“每一区、省都要开设识字班”。[10]1932年6月20日,专门颁布《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关于保护妇女权利与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明确要求中央苏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要重视妇女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软硬措施来保障妇女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⒊开展多样化扫盲教育。政府根据中央苏区妇女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扫盲教育。因大部分妇女白天肩负着根据地建设和支援前线的重要任务,没有时间去学校接受文化教育,为此相关部门开设了夜校、半日补习学校、田间流动识字班、临时训练班等,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为广大妇女接受教育提供更多便利。通過扫盲教育,广大妇女逐渐能够认识标语、路条,开始主动读书、看报,关心时政,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中央苏区妇女教育落后的面貌,为全国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实践提供了学习范本。

(三)社会教育

⒈对妇女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随着中央苏区政权的建立、革命根据地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大批干部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以实现全面夺取革命胜利的政治目标。1930年10月23日,朱昌谐在《关于赣西南妇运报告》中指出:各级妇女运动委员会已经组建起来,妇女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专门做妇女工作的同志。各根据地的妇女工作、革命斗争和生产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妇女干部去组织、领导、动员,干部队伍建设越来越需要广大妇女的参与,因而加大对妇女干部的教育与培养显得越发重要。

中央苏区妇女干部培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干部培训班,另一种则是干部学校。干部培训班学习时间较短,培训对象大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文化基础好、认真负责的中青年妇女干部。培训班形式灵活、可流动性强,培训内容经过提炼、升华,教育效果明显,能够更好地满足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在苏维埃革命时期,干部培训班蓬勃发展,有效提高了妇女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干部学校主要是通过中央或地方建立的干部学校进行专业化的干部教育,如1931年10月在瑞金创建的中央苏区红军大学、1933年3月在叶坪建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和1933年8月建立的苏维埃大学等干部学校都是我党培养党政干部的摇篮,为根据地建设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妇女干部,为当时地方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⒉重视妇女职业教育。为了培养妇女人才、增强妇女的生存能力,帮助妇女改善经济状况,中央苏区高度重视妇女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1929年9月,《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强调苏维埃“应注意妇女教育及职业化的工作”。[11]1930年11月8日,《中央关于劳动妇女斗争的纲领》指出:“加强学习生产的技能,提高妇女职业地位。”[12]1932年3月19日,湘赣全省劳动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社会文化与卫生运动决议案》(以下简称《决议案》)标志着中央苏区妇女职业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决议案》提倡“开办女子工厂女子职业学校女子半日学校”。[13]为了增强妇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央苏区政府高度重视妇女职业教育,先后创办了适应中央苏区发展需求的卫生学校、师范学校、银行学校等女子职业学校。开设政治、图画、音乐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妇女的文化需求,促进了广大妇女综合素质的提升。妇女职业学校的建立,改善了当地妇女的社会地位,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专业化人才。

⒊开展妇女劳动教育。面对农村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锐减、红军供给不足等问题,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据闽西妇运史资料记载,毛泽东指出:“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的最基本的任务。”中央苏区政府动员妇女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加入耕田劳动,广大妇女响应党的号召,不怕吃苦,勤学苦练,积极参加各种生产活动,学习新型生产工具使用方法和生产经验,逐渐承担起原本依靠男人的农活。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劳动生产中的主力军,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苏区妇女生产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大量妇女投身到生产劳动的浪潮中,保障了红军的给养,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央苏区妇女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央苏区积极组建妇女组织、培养妇女干部,引导广大妇女参与根据地建设,从而推动根据地建设和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这对新时代做好妇女工作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⒈新时代妇女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把妇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14]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党的十八大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进报告,为妇女参与政治、接受教育、平等就业营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目前,妇女工作的发展依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发展要求开展妇女工作,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⒉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在妇女工作中的作用。妇女组织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妇女的重要纽带,最具有代表性的妇女组织就是中华妇女联合会,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坚持为广大妇女办实事、维护广大妇女的切身利益。新时期,各妇女组织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带领广大妇女勠力同心、共同奋斗。

(二)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的妇女教育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着力增强新女性的综合素质。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启示我们,妇女的素质不仅关乎妇女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没有广大妇女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根据地建设的全面胜利。

⒈采取有针对性的妇女教育。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央苏区不同文化阶层的妇女因材施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新时期妇女教育必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开设具有针对性、适合妇女的课程。如针对偏远农村妇女,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民发展需求,实施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和法律道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以农业生产技术、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与管理培训等实用性内容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将理论讲解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于城市的“打工妹”,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现代礼仪等课程,同时进行家政服务、手工艺等技术培训;对于都市的职业女性教育,应立足于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教育,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职业女性的需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侧重于增强职业女性的工作技能,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⒉根据市场发展和女性自身特点开设相应课程。政府及教育机构要深入市场了解女性职业发展需求,调查和分析其职业需求变化,适时开办适合女性就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或职业培训,以高效实现其专业学习目标,更好、更快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应有作用。

(三)拓展多种形式的妇女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如根据苏维埃地区特点,组织当地群众编写并传唱的歌谣;立足中央苏区妇女发展实际开展的家庭临时识字班、田间流动识字班等。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启示我们要立足当下发展实际,采取符合现实需要、妇女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

⒈积极完善线下教育形式,针对不同区域、职业、文化水平的妇女进行教育。一是要促进妇女教育常态化,打造妇女教育阵地。妇女流动性相对较小,可以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实现常态化的文化教育。如在乡镇、社区设立图书阅览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妇女论坛、讲座、家庭美德分享会等,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妇女文化修养。二是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妇女的生存技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开设免费技能培训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动员妇女接受实用技能教育。如组织妇女参加妇幼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培训活动,以此增强妇女的生存技能和劳动技能,更好地实现妇女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多元化的线上妇女教育互动平台。一是完善偏远地区互联网接入服务,为偏远地区妇女提供网上学习机会,使其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浏览、运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社工团体等应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妇女学习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她们掌握基本的上网技能。如灵活运用慕课、知到、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以获取音视频等教育资源,实现在线教育。二是优化网上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政府、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线上教育资源的主要供应者,要切实保障所上传的音视频、在线直播等教育资源的实用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相关教育机构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并适时提供免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四)关注偏远地区的妇女教育

接受教育是男女共同享有的权利,是妇女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党和政府在中央苏区针对妇女教育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在于保障各个地区的妇女同志都无差别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立足新时代,着力提升全体妇女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必须关注边远地区的妇女教育,切实做到无差别的教育。

⒈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教育事业。一方面,针对妇女权利维护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专门针对支持偏远地区妇女教育的规划,进一步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措施,设立专项教育资金,定期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教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确保男女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政府和妇联等相关机构和组织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拓展妇女教育渠道,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关注、支持妇女教育工作,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专门的妇女教育项目、开办妇女教育学校等,以提高妇女的知识技能。

⒉提供辅助性措施,确保偏远地区妇女有条件接受教育。一方面,帮助偏远地区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教育。国家和用人单位应鼓励偏远地区妇女接受教育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以减缓其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妇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⒊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妇女教育的重视。妇女是全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起全社会对妇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如宣传普通妇女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案例、借用成功的职业女性形象等供妇女借鉴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帮助妇女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个体家庭的宣传教育力度,赢得妇女家人的支持與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乡镇、社区乃至个体家庭进行动员,获得其家庭成员的重视与支持,为广大妇女接受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中央苏区妇女教育实践作为我党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一项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不仅有效提高了中央苏区妇女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她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为中央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也为新中国妇女教育乃至新时代妇女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调动广大妇女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妇女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女性,使其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杜威五大演讲[M].胡适译.合肥:安徽出版社,1999:148.

[2][3]毛泽东.毛澤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0.

[4]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编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6.

[5]何友良.中华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81.

[6]章舜粤.中国妇女解放之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4):75-82+108.

[7]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3-34.

[8]黄马金.客家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258.

[9]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0.

[10]人民委员会命令第六号——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N].红色中华,1932-03-02(9006).

[11]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51.

[12]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史资料(1927-1937)[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76.

[13]江西省妇联吉安地区办事处编.吉安地区妇女运动史资料1925年-1949年[M].1991:73.

[14]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3-11-01(001).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from the Practice of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Wang Qian,Hu Junhua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great pla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Vigorously developing women's education and encouraging women to receiv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party's base areas.By strengthening wome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ot only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wome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but also provided strong human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 areas.The practice of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has opened the precedent of our party's women's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which ha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entral soviet are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omen's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education;soci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妇女革命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中国的出行革命
当代妇女的工作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
颜色革命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