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雄 王芳
摘 要: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在哲学层面上是指通过推动内因变化而实现的发展,在系统科学层面上是指一种发挥内部主体性、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部动力、汇聚外部资源、优化内部结构、遵循内在逻辑、关照内在需求、彰显内在价值、关注系统安全、聚焦办学质量的发展模式或方式。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形式具有多样性,对于不同的高校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涵、发展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内涵;实践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059-04
Abstract: On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promoting internal changes. On the system science level, it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subjectivity, tapping internal potential, stimulating internal motivation, gathering external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internal structure, following internal logic, caring for internal needs, highlighting internal value, focusing on system safety, and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practice form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are divers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the main connotations, development contents and manifestation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re not very differ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practice form
自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基于诸多高校存在较为严重的注重数量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质量的软件建设的现实,国内高教界创造性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并很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和改革议题。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先后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推动了此主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是“现代化”,这和内涵式发展是一脉相承和要义相符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现有研究简述
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或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理解,既见仁见智,也有共识。一是主要从作用因素和结果表现的角度,认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是以高校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高校内在属性的发展;是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的发展,表现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方面的协调统一[1];或认为是高校功能活动和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2]。还有学者认为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发挥外部动力和资源的共同作用[3]。二是主要从内在本质要求的角度,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遵从内在价值、实现内在目的、受内在逻辑支配为总体取向的发展模式[4]。三是主要从发展取向和功能作用角度,认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注重质量、公平、意义、超越的发展[5],以及注重发展愿景和文化共识的发展[6-7]。四是主要从实现举措的角度,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依靠结构优化、资源共享、效能提高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使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大利用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种发展过程或方式[6]。五是主要从外延式发展的相对角度,认为内涵式发展也包括数量发展,认为体量增加也属内涵式发展的方式或体现[8]。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还存在有待商榷或拓展的地方。正如有学者曾指出,虽然关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词汇概念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有诸多问题仍未有定论,需要理论厘清和成熟結论[8]。
第一,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内”要义理解缺乏应有的准度。即提出的观点没有突出“内”之内涵,甚至不同程度偏离了“内”要义从而导致“内外”不分。比如有学者认为规模扩张也是内涵式发展的体现[8]。在实践中,诸多高校在推进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办学要素规模扩张轻内部要素整合优化和内部潜力挖掘激发等问题。另外,有研究侧重从结果而不是过程来理解内涵式发展,因而提出的实践路径有因果不明之惑。
第二,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内”要义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从内部动力和内部资源视角来理解高校内涵式发展,符合“内”要义,但现有研究对“内”理解还缺乏应有的深度,主要从内在目的、内在价值等少数且抽象和静态维度去理解,鲜有研究从人的精神、情感、思维、意志、智慧、文化等内在因素的聚合变化以及物之间的互补、共生、互竞等更深层次和更具体化的动态因素去理解内涵式发展。
第三,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变迁缺乏应有的关注。任何高校都是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高校有不同的认识和期待,高校自身对自己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内涵式发展作为一个涉及价值判断的历史性概念,其概念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其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但现有研究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
第四,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形式多样性缺乏应有的探讨。高校类型不同,其目标定位、主要功能、服务对象、运行机制等必然有所差异。因此,不仅不同时代的高校,其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形式不同,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内涵式发展的内涵要求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鲜有学者探讨内涵式发展的形式多样性问题。
二、高校内涵式发展之内涵分析
(一)内涵式发展的词源探寻
词义学、逻辑学是理解概念的两种基本视角。因为,一个特定词语之所以被选择为一个概念的文本表述形式,一般都是因为这个词语能最可能集中性和准确性地表意着这个概念的内涵。而逻辑学规则是确保人们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得以正确理解的基本思维准则,离开了它,就会导致逻辑混乱。
从词义学来看,“内涵式发展”的“式”字,首先表示一种发展“方式”或“模式”,其次才能被用来描述这种发展方式的过程特征或结果表征。“内涵”由“内”和“涵”组成,“内”有内在、内部、内生、内需、内驱、内含、内化等义,“涵”有包含、修养、沉潜、积蓄并保持、浸润、滋润等义。可见,“内涵”所表示的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且内在的东西一般要经过较长过程才能涵养形成。因此,高校内涵式发展一般不是突发性而是生长式的。从逻辑学来看,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指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某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外延是指某一概念的所有对象。内涵主要包括两层涵义:一指事物的本质;二指事物的内容[2]。
由于本质是指事物内在之物,所以,不论从词义学还是逻辑学来看,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义是“内”的发展,抓住“内”的根本意涵。虽然事物“外”发展会影响“内”发展,甚至有时影响很大,但从概念边界来说,不能因此把“外”发展说成是“内”发展,否则就可能模糊了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相互区别。
另外,从更高层次的哲学视角来看,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的发展源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因此,从哲学层面看,高校内涵式发展就是注重推动内因变化的发展。
(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追问
根据上文的分析,通过综合或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即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传承并已经成为社会中心机构且具有显著文化性、教育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社会系统,我们认为,所謂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指注重发挥内部主体地位、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部动力、汇聚外部资源、优化内部结构、遵循内部规律、关照内在需求、彰显内在价值、注重系统安全、聚焦办学质量的一种发展方式、模式或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练内功、发内力,专注于推进内在本真发展和内在自主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内涵式发展有以下主要内涵和特点: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主体性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在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基础上实现的发展方式。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是人,然而人有时成为主体而存在,有时却被作为客体而存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高校自身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充分发挥情况下推动的发展。只有广大师生都成为了真正的发展主人,能自主、能动、自由地不断自我发展,而不是他主、被动、被强制发展,才属于内涵式发展。高校主体性越强,越能体现内涵式发展的实质,也就越有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第二,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发展。潜力就是潜在的尚未发挥出来的力量,潜力包括某些资源未被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某种功能、作用、优势未被发现或未被充分发挥等。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的潜力,但同时也都是有限潜力。如果一所高校的内部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同于存在某种浪费,这种发展不是内涵式发展。因此,内涵式发展是指充分发挥组织内部潜力乃至把内部潜力挖掘和发挥到极致的发展。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学会发现、挖掘和发挥潜力。
第三,充分激发内部动力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在高校内部动力推动下实现的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必须依靠某种力量,这种力量有的来自内部,有的来自外部。内涵式发展不排斥外力而且要充分借助外力,但依靠内部力量和激发内部动力是根本。当然,当高校主动应对外部压力时,外部压力就变为内部动力。动力性是主体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广大师生团结向上、进取奋进、拼搏创新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否则,如果高校是在某种外力倒逼下随外部力量亦步亦趋改革,就不是真正的内涵式发展。
第四,充分汇聚外部资源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主要依靠高校“内部”资源而推进的发展方式。任何组织都有资源依赖性,而内涵式发展是主要依靠“内部”资源,通过优化配置、技术升级、手段创新、人员激励等途径提高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内部”资源不能简单理解为地理概念的校园内部资源,而是指学校力量可以调配、利用、借力的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制度、文化等形式,其中最关键是人的资源。科学优化人力、激发群体活力是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之策。
第五,充分优化内部结构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以优化内部结构为基本途径和要求的发展方式。内部结构优化包括系统构成要素齐备,各要素之间数量匹配合理,联结方式适当,互动互补较强。高校内部结构包括人力资源结构、组织部门结构、资源配置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等。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只有结构优化了,功能才能得到涵成和有效发挥,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即组织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总之,优化内部结构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六,充分尊重内在逻辑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遵循高校系统内部运行逻辑的发展方式。由于内涵式发展是指符合事物本质属性的发展,本质属性一般表现为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既包括规定高校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规律,也包括规定高校系统内外部关系的规律。前者包括教书育人过程规律、高深知识生产规律等,后者包括主动适应和主动引领社会相结合规律、自主办学和开放合作相结合规律、坚守传统和创新超越相结合规律等。换言之,高校内涵式发展是遵循或体现高校组织本质性、本真性、规律性的发展。这时高校的存在形态真正像高校,而不能像企业或官僚机构。
第七,充分关照内在需求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以满足师生、高校内在需求为根本目标的发展方式。如果一个组织发展的目标纯粹是外在的,必然导致组织异化乃至崩溃。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指高校发展的目标、愿景符合高校主体内在需求,发展结果的直接受惠者是高校各类主体尤其是广大学生。因此,高校内涵式发展是致力于学生的知识增长、素质发展和成长成才,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事业发展和精神发展,然后才通过师生发展来履行社会职责、满足市场需求、引领社会进步。
第八,充分彰显内在价值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内在价值的发展方式。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有着自身的内在价值,其根本落脚点就在于人和理性,两者又融合为一体,只有人才有理性,理性是唯有人的理性。因此,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将人置于发展的最中心,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注重发现人、尊重人、培养人,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9]。因而内涵式发展应体现为公平正义发展、自由平等发展、个性多样发展、特色自主发展、创新超越发展等。因为,弘扬理性,追求真理,是大学得以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其内在核心价值[10]。
第九,充分注重系统安全的发展,即内涵式发展是指一种不断提升高校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的发展方式。如同其他组织一样,高校也同样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安全威胁,比如因债务高筑或受到资本裹挟而带来的威胁,因价值蛊惑、导向错误、决策失误而带来的威胁,因内部结构性矛盾或内外结构性冲突带来的威胁,因人才流失而带来的威胁等。高校要提高识别、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就要从自身做起,练好内功,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推动内涵式发展。
第十,充分聚焦办学质量的发展。谈发展离不开质量概念,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没有高质量的发展不是好的发展。高校内涵式发展必然和提高质量密不可分,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就是质量得到充分提升的过程,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就是办学质量得到充分提升。如果高校发展偏离了内涵式,那么其办学质量就得不到充分提升,甚至会停滞和下降,但不能因此将提高质量视为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方式或途径。
三、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形式多样性
现实中,高校内涵式发展有着多样的实践形式,或因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或因所处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或因组织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一)不同时代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内涵不尽相同,其内涵式发展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在古典精英時代,自由教育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技术教育则被认为与内涵式发展格格不入;在近代大学,纯粹理性训练和非功利性研究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内容;步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众化之后,各种术科教育和创业教育成为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外,精英时代的高校发展不一定属于内涵式发展。如果没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主体性,没有充分彰显教育内在价值,此类发展就不属于内涵式发展。因此有学者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史总体上系外延式发展史,而不是内涵式发展史[4]。
(二)不同国家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不同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是社会中的大学,是文化中的大学。因此,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国家大学的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表现、存在生态以及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不尽相同。比如,欧美大学的董事会制、理事会制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合理体制,我国大学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也是保障内涵式发展的合理体制。在某些国家大学采用院系主任负责制,在有些国家可能采用教授讲座制。可见,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三)不同类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的表现方式不同
不同类型高校因其内在属性、使命定位不同,因而内涵式发展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采取的改革策略、途径、方式亦可能不同。比如,对于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是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对于应用型大学,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知识的推广应用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表现。此外,符合自身特殊实际的特色发展也正因为其遵从了个体自身“内部”特殊逻辑、符合自身实际,因而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准确定位和特色发展,都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13+21.
[2]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5):28-33.
[3]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3-8.
[4]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9):1-7.
[5]余小茅.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内涵的多维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6(6):228-234.
[6]焦楠.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学校发展观的时代转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6):103-108.
[7]山鸣峰,李灵莉.基于本体价值构筑大学精神: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9):52-57.
[8]孙华,蒲欣.再论高校内涵式发展——兼论普通高校如何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J].教育学术月刊,2016(2):67-73.
[9]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6):14-20.
[10]秦惠民,解水青.高等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纪念《中国高教研究》创刊30周年随感[J].中国高教研究,2015(2):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