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菩萨昙鸾

2021-12-28 07:16
前进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弘景自力佛学

昙鸾(476—542),南北朝时期净土宗高僧,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他是继慧远之后山西出现的又一位佛教净土宗的祖师级人物,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将儒、道、释三学融汇于净土思想,为中国净土宗理论建设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

因病结佛缘 名满誉魏都

家住雁门的昙鸾,因家近五台山,从小便常听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他14岁到五台山朝圣,见佛教遗迹,心里异常感动,于是毅然在佛光寺出家,广学内外经典。昙鸾对于龙树一系的《大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法名门论》四部论及佛性之义的研究,颇有心得。后来,读《大集经》,觉得经中的词义深奥不易悟解,遂着手注释,写了一半多,因积劳成疾得了气疾,暂时停笔,不得已而出门寻医治疗,并深感生命之短促,如果不获健康,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精研道家神仙方术,学问渊博,远近推崇,便决心南游寻访,以求健体长寿。

昙鸾经过长途跋涉到了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得引见梁武帝。梁武帝即邀请入重云殿和他探讨佛性的深义。《续高僧传》记载说,二人相谈甚洽,梁武帝并称赞道:“北方昙鸾法师,肉身菩萨也。”

当时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写信给陶弘景说明来意,表示愿从他学习仙术。陶弘景也是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后立即回信表示欢迎。昙鸾到茅山后受到陶弘景的热情接待,不久便授予《仙经》十卷。昙鸾即携经辞还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此时他的思想也徘徊于释、道两家之间。但碰巧的是,归途中路过洛阳时,昙鸾遇见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即向流支讲述自己的愿望,并问他佛法中有没有胜过此《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经》比不上佛法,而且仙术并不能长生。随即将净土基本经典《观无量寿经》授给他,说:“此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据《续高僧传·昙鸾传》记载,昙鸾受了这番教化后,即把随身所带的《仙经》烧掉,从此精修净业。

由于昙鸾专心修行、精通佛学,很快名满魏都,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静帝称他“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岩寺(故址在今太原)。昙鸾常到山西交城、介休、平遥等地集众念佛,弘扬弥陀净土思想,教民众简便易行的念佛方法,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敬仰和认可,声播海内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从此玄中寺便成为弥陀净土的祖庭。

宣安乐净土 倡二道二力

佛经中的净土,是指佛居住的世界,而与此相对的秽土,则是指众生居住的世界,佛学将世界分成了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佛教大乘宗主张净土极乐世界客观存在,其中《无量寿经》中所说的阿弥陀净土信仰影响最大。昙鸾的佛学思想,就是将这一信仰中国化,并将其从佛学一般观念创造成一个佛教的教派。

昙鸾称西方净土为安乐净土,他在《往生净土注》中对安乐净土做出了细致描述。他一面绘制了安乐永宁的自然景观,一面又勾勒出和谐吉祥的人文景致。在《往生论注》中,昙鸾说:“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近,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平等是诸法体相。”可见一切安乐净土之中的众生,“无不净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俨然一个理想的君子国度,众生都享受着安乐永宁和舒适高雅的生活。

据《续高僧传》《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所记,昙鸾有关净土思想的著述主要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这些都成为中土净土立宗的根本理论基础。昙鸾在绘制出安乐永宁净土理想天国的同时,还提出“二道二力”说,指出通往西方胜境的途径。他所说的“二道”,就是往生弥陀净土的两种途径,一种是难行道,一种是易行道。所谓“二力”,就是自力和他力。而“二道”“二力”是相互关联的,是通往弥陀净土中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自力是主体所修的善根,内在蕴藏能量的表现,只要勤行精进,便能体现其功效力;他力是由佛的本愿赋予的一种能量。昙鸾认为若有精进的自力,他力所给予的能量便展现出推动力,二力相合,便可进入通往西天胜境的易行道;若缺乏自力的基础,便只能在难行道上跋涉,失去了往生净土的希望。昙鸾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一再说明“因缘”“自力”的重要意义。佛学中的因缘,也称缘起、缘等,说明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重要的是人的认识存有局限。他指出:“安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往往不能全面认识到“万法”即万物的运动发展,因而怀疑其存在的原因与条件,也就不能正确发挥“自力”的作用。

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是为出世主义作论证的,但在哲理方面有合理因素。如他正确地揭示说,人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因此往往失之偏颇,并导致自己行动的失误,其重要原因就是主客观失去统一。正确的认识途径,应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中,不断修正自己在认识中的差误,求得相对正确的认识。昙鸾很重视“自力”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中,若无“自力”,即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并依之对“因缘”的正确认识而努力,则一切想法只能是空想,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昙鸾所论是净土法门的理论,但也含有人生哲理的意蕴,从而得到僧俗各界的赞同,在学术界受到重视。

玄中寺里播净土 弘扬佛法至东瀛

昙鸾在北朝时,不仅建立了佛教净土宗的理论体系,还建立了一座弘法的寺院。玄中寺现在还存有刻于唐穆宗时的《特赐寺庄地土四至论》石碑,碑文云:“时大魏第六主孝文皇帝延兴二年(472),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二年(476)寺方就。”由此可见,这座被称为玄中寺的寺院,又称永宁寺、石壁寺,是昙鸾亲自修建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千百余年中,一直香火缭绕,表达着僧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佛教净土宗在昙鸾圆寂后,得到继承与发展,其原因在于昙鸾的净土理论适应了不同层次僧俗的需要。一方面他的“二道二力”说,独辟蹊径,适应了高层次僧俗信徒的修炼;另一方面针对佛经虽佳、凡人难识的状况,昙鸾以易行道的称名念佛引导,使佛教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昙鸾认为众生智慧平等,“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心净,则可往生于净土胜境。欲做到心净,“口称念佛”,就是不断地口诵“南无阿弥陀佛”,便易达成佛之道了。“南无”是致敬或归命的梵文音译;“阿弥陀佛”就是西方净土教主的音译。就是说,信徒只要心中有佛的信仰,不必读深奥的佛典,口念南无阿弥陀佛,终归是会往生净土的。昙鸾的这一修持引导方法,迎合了下层人民追求简易的信仰需要,遂使得弥陀净土信仰经久而流传。

到了唐代,昙鸾后学弟子道绰、善导法师,继承与发挥了其祖师业绩,在长安、洛阳弘扬净土法门,在此时又由日本留学僧传入东瀛。据日本佛学史记载,日本形成本土的净土真宗教派,他们崇拜昙鸾、道绰和善导为祖师,崇奉玄中寺为净土宗的开山祖庭。

昙鸾对净土宗的弘扬贡献很大,但由于历史动荡的原因,他的著作虽很早便流传到海外,但在国内却少见以致失传,因此对于他的事迹也少有了解,所以历代的《莲宗祖师传》中,一直没有把他列入其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昙鸾的著书相继传回国内,人们才得以见到,对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净土二祖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

猜你喜欢
陶弘景自力佛学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陶弘景菜园求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宰相
理发
理发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