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甘肃自然遗产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是文化大省,更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甘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央长征红军落脚方向决策地,是走向全面胜利的出征地。在甘肃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业,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是甘肃的一笔宝贵财富。挖掘红色宝藏,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红色人文景观、自然风景、历史人文与区域特色风情相结合,可以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与相关文化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甘肃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红色文化既是红色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又是其精神动力支撑。红色旅游是一场精神洗礼之旅,是去感受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红色文化和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甘肃红色之旅能使游客们在全球化时代的坐标中定位自己——自觉且自信地找到精神家园。红色基因能筑牢游客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之基,补足奋斗精神之“钙”,因此,红色旅游是一件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因而,红色文化及其所决定的红色意象与红色记忆共同构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革命原址、革命纪念馆等是维护人们心目中经典红色意象与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将革命文物“活”化,让红色意象和红色记忆深化于游客内心,在细微之处引起情感共鸣,产生对祖国河山的“依恋感”、骨肉同胞的“归属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滋养国人的家国情怀。情怀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情感关切和信仰追求,“人类的感情不仅为政治思想提供动机,而且还确定政治判断中必须使用的价值尺度。”[2]红色旅游是由情入手激发游客的爱国情感。同时,讲好红色故事、唱好革命歌曲、演绎好革命文艺作品使革命英雄与革命文物“鲜活”,可以激励游客“见贤思齐”。
红色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游客自觉接受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体会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旅游产品,它面向人的精神世界,涵养游客的爱国情怀。发展红色旅游应围绕红色这条主线,营造场域、深化体验,于游中受教,寓教于愉,让那一抹“红”直抵游客内心。这里有一点需要警惕,红色旅游管理机构和决策部门要避免红色旅游产品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凸出红色旅游的红色文化主题和公益性质,这样方能传远动人,展现发展红色旅游的“使命”和“初心”。
铭记历史,敬慕英雄,才能知来处,明未来。历史是前人实践记录的汇总[3]。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最根本原因是存在民族脊梁——人民英雄,他们在民族最危险的关键时刻扛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精气神”高度合一的执着信念将强大、丰富、深厚且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去唤醒人民群众并团结人民群众奋斗。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革命先辈追求真理、视死如归,他们大义凛然、英勇善战,他们战争的目的是争取和平,和平的实质是追求物质与精神领域的美好生活,谋得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他们战争的目标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革命英烈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高贵品格必定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赓续前行的精神原动力。红色旅游启迪游客从内心深处去探源、去体悟革命先锋用鲜血和智慧凝结起来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明晓坚定党的领导和“四个自信”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大义。
红色旅游增强广大游客和全体国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4]发展红色旅游是紧扣时代脉搏、传承红色基因的最佳方式。红色旅游让广大游客和全体国人在实践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得通,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与党的伟大奋斗同心同向同行;在实践中为甘肃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甘肃崛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强劲的红色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甘肃旅游主题“红色文化、美好生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精神领域的追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5]。红色文化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是转变思路的突破口,是创新发展的加油站。创新是发展新时代红色旅游的鲜明特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将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文艺创作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宣传与推广,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人民日渐富裕、国家日趋强盛、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在互联网蓬勃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数字化欣赏大众化的时代,在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社会治理危机、经济发展危机冲击之下,人们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胸襟越趋开放、视野越发开阔,打破了盲目崇拜和精神思想的“天花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敬慕英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和职业操守等方面重塑与皈依。人们铭记历史,反思当下,直面未来,会通中西,增强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普遍关怀我们共同的未来,普遍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精神富足、幸福生活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望与诉求。
互联网的出现,使网络空间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成了这个时代文化消费、文化娱乐发展的新方式、新常态——云生活、云文化,这对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及相关资源的宣传、开发与利用来讲,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关键在于如何转“危”为“机”。《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倡创新传播渠道,鼓励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甘肃应将“文化+数据科技”双剑合璧,为甘肃红色旅游新文创提供消费新动能。
第一,将党在甘肃的革命活动文献转换成网上图书馆;将甘肃的革命遗址遗迹办成网上展览馆;将甘肃的革命纪念馆搬到网上,成为网络展览馆、博物馆;将党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甘肃的活动与甘肃籍党员及其活动制成网上视频剧场;将有关党的历史和奋斗历程进行网络科普等。同时,将甘肃的历史人物、自然风景资源及党在甘肃奋斗的辉煌成果等进行数据化制作,以丰富文化供给。还可将党在甘肃的重大战役、重要会议、红色歌曲及甘肃本土文化开发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以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欣赏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迎合时代潮流,利用网络平台的秀生活、求认可、求收藏、求点赞与求关注等,将与红色相关的甘肃特有资源塑造品牌并通过朋圈层化的情感共鸣转发出去,有效实现红色旅游崇高的社会心理溢价。通过“晒”游客在红色景点的自拍照、“秀”游客的红色评论、“炫”游客在红色区域的活动轨迹视频催生甘肃“网红”红色旅游景观和“网红”红色旅游景点的打卡地。还可以刷屏、流量等指数以及结识朋友圈内志同道合于红色甘肃之旅的伙伴数量通过赠送红色旅游纪念品、赠送签名红色书籍和特色地方标志的物品等方式以求扩散和提升美誉度。
第三,培育政治素质硬、气质形象好、语言风趣幽默和摄制技术高超的“网红”人才,以“短视频+移动直播”“短视频+扫一扫”等方式利用大数据宣传、推广、代言甘肃红色资源与原生性文化资源及相关文艺作品,推动网红旅游和“宅”旅游,以聚人气、扩大知名度。《2017年红色旅游影响力报告》中指出“自媒体已成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6]。
甘肃发展红色旅游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大力发展数字化红色文化、自然景观、历史人文风情文艺创制,加快数据化的红色文创作品产业化、商业化。总之,增强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是扩大红色基因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7]。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8]。甘肃文创主体在提炼红色文化和陇文化精髓时,应注重地方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以精彩故事促进陇上红色旅游,促使甘肃的红色旅游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产业。
红色文化创意和创制是开发甘肃红色旅游的新着力点,要以加强艺术创作生产为抓手,强化甘肃红色文化内涵和内在吸引力。例如腊子口战役、哈达铺会议、两当兵变、南梁革命政权、榜罗镇会议、西路军征战河西和祁连山、兰州八路军的营救故事等等,无论是制作成电影电视、网络视听节目,还是创制现场表演、舞台艺术,都重在找亮点、挖细节,还应具备独特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着力于情景体验,着重于游客的情节互动和情感共鸣。优秀作品不仅能够释放出凝神聚气的正能量,而且能成为激发社会向上向善的动力源[9]。
红色文艺创制是红色景区竞争软实力的体现,甘肃的红色文创在这方面还须努力。甘肃要想后来居上,必须从科普、科创的视角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如依靠虚拟现实(VR)将历史与现实呼应引发情感共鸣,立体地、实事求是地呈现,还原甘肃儿女支援红军并积极参军报效祖国的背景,还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甘肃的革命历程及领导中华儿女谋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辉煌征程。如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营造虚拟的背景历史情境,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熏陶,并通过AR扫描促使游客深思党为什么要领导人民去北上抗日,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何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甚至牺牲生命、未留名姓。创意红色作品让游客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连且融入时代的情绪与哲思,不仅极大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还能使红色精神增强全国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凝聚力,找到挺直腰杆、安身立命的价值依归。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空逻辑,是科学开发利用甘肃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方式。
创意红色作品的大众化传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得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效果,使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及党的奋斗历程这样宏大的主题轻松愉悦地送达全国各地,把“爱国”“奋斗”的红色基因埋进每个游客和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成为激发社会向上向善的动力源。
红色旅游不仅能极大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0]。通过红色故事展演、人文情景体验等方式,红色旅游有效实现了对新时代红色基因的情感培育和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以及两者融合衍生的新兴业态定将是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甘肃红色遗址星罗棋布,多分布于艰、边、险、远地区,而红色旅游则带动了百姓脱贫、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因此,红色旅游就是跟随党在甘肃的奋斗步伐进行的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红绿古彩亮”的城乡一体化的以红色为基调的心灵之旅。
红色是催人奋进的色彩。红色旅游不是为从现有成功中寻求慰藉,也不是为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缅怀先烈之精神、为奋斗更好的明天而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新时代激发出红色基因的巨大能量,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往深里走。
传承红色基因,淬炼初心使命,开展红色甘肃之旅了解党在甘肃的征程应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在甘肃陇南领导了两当兵变,有两当遗址和革命纪念馆;在陇东华池建立了南梁革命根据地,留有南梁苏维埃政权旧址,南梁为长征红军指明了方向;长征红军在甘南迭部召开了俄界会议,俄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地名;北上红军的腊子口战斗是进入甘肃的关键战役,此役使红军进入了发展壮大的新天地。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会议遗址和纪念馆、通渭榜罗会议会址、三军会师地会宁是长征精神在甘肃的重要标杆,是今天各界人士补精神之“钙”的基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孤军奋战,血战高台、古浪,是党领导英雄的中华儿女为开创抗日新局面、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书写的悲壮篇章;其后,八路军在兰州设办事处与敌斗智斗勇营救西路军战士。西路军高台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和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是长征精神在甘肃的赓续。铭记历史,认清未来。长征精神和党在甘肃的奋斗历程告诉世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走符合国情省情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发展。
甘肃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政治文化铸魂工程,也是经济富民工程;红色旅游使党的奋斗历程和红色文化成为国人抹不去的“社会记忆”。
绿色是健康,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引领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最动人的旋律。红色旅游景区不是独立存在物,它依山傍水,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风土人情。红色旅游目的地与当地自然地理风景、人文历史、民族文化及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于一体共同形成了红绿融合的生态旅游圈。红绿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甘肃气候多样,地貌复杂,坐拥秦巴山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河西走廊、长江、黄河、长城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发展的独特的人文与地缘优势。紧扣资源禀赋,重视特色性和融合性,因地因资源发掘绿色资源是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草原湿地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在适合发展山地越野旅游的区域则可规划山地健身游。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药种植大省,有“天然药库”之称;庆城县中医文化深厚,号称“岐伯故里”,可依托中药材优势发展“精品养生保健”文化旅游。因地处内陆西部,甘肃很多县域保留了许多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人文建筑和传统村落,周围山、水、林、石、雄关古道都成为发展的宝藏,如康县花桥村,可利用其人文与山水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精品民宿,让游客融入大自然之中。同时,抓住国家发展长征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公园的契机,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将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简言之,努力推动甘肃红色资源活起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以身心和谐“健康”打造旅游新业态,引领新需求——绿色生活方式,使游客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情境中记住乡愁,留住家国情怀。
山水略相似,文化各不同。优美生态造就的是潜力,历史人文塑造的则是气质、灵魂和底蕴。甘肃是红色的,也是古色的,红古交错,互为补充。牢固树立“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塑型“精品丝路,如意甘肃”,使其在全国文旅大潮中独树一帜。
甘肃是早期人类活动区域之一,秦安大地湾遗址不仅是新石器时代主体性文化,而且是仰韶文化的母元。马家窑文化更是体现了人类在农耕、畜牧、制陶和建筑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传甘肃还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诞生地,有“羲轩桑梓”之谓。周人肇基于庆阳,秦人在天水、陇南崛起,华夏李姓尽归根于陇西。厚重的人文孕育许多名人将相,也是文人骚客流连瞻仰之地。甘肃牵东引西,锁南扼北,连接欧亚大陆,曾为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丝路经济之咽喉。因此,甘肃是古色的,留有许多人文遗迹,也保存有古老的地理奇观。
陇东泾川县回中山西王母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平凉崆峒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庆阳有璀璨的古代遗珍瑰宝——“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还有周祖陵森林公园、华夏公刘第一庙、北石窟寺;天水有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陇南有西狭颂、万象洞和先秦故里及诸葛六出祁山之地;甘南有拉卜楞寺;临夏有刘家峡炳灵寺;兰州有白塔寺、黄河母亲雕塑、中山桥和石佛沟;白银有黄河石林;金昌有骊靬古城、永昌道佛重地北武当山;武威有凉州白塔寺、雷台“马踏飞燕”公园,有武威沙漠公园和古浪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张掖有国内最大的因室内泥塑卧佛而闻名的大佛寺、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冰沟丹霞景区、山丹军马场;酒泉有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有东风航天城,有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嘉峪关有关城和长城博物馆。这些人文地理是甘肃的根,这些历史文化是甘肃的魂,勾勒出甘肃文化发展的根脉和历史内涵。
将红色资源融入优质陇文化中,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使地域文化成为发展资源,在活态中传承,滋养甘肃这片沃土的文化根脉,创造甘肃美好未来。
彩色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省份,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长征红军到达甘肃哈达铺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平等政策法规——《回民地区守则》。甘肃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起源地,追寻党的足迹,走进甘肃探秘民族风情。
甘肃少数民族众多,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在甘肃形成了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和谐共存的局面。因地缘、宗教和民族聚居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习惯、民族建筑、民间风情和语言文化传统,故而绚丽多彩的江河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成为当代旅游探秘的好去处。
民族风情与美丽乡村、民族文化村、度假村、民族风味农家乐、特色果蔬采摘园以及天然生态名胜园区等协作互动,打造出天然、绿色、健康的品质,创造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回归田园空间又返璞归真的情境,吸引游客来参观、休闲、体验、消费,使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稀有独特民族资源真正成为甘肃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资源力量,这是甘肃发展的“后劲儿”所在。
只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艰苦创业”的红色基因,才能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挑战和困境,才能创造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给。新时代“闯新路”,应勇于推进甘肃红色旅游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凸显亮色,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一,围绕红色景区点亮沿江河的县城、州府市府、省会城市及特色小镇的夜景,以特色文化创意体验场景发展“夜色旅游”和“夜色消费”。学习“西安大唐不夜城”经验,在生活与情感方面从视、听、味等维度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表演节目、风味小吃、灯光秀等,打造主题场景体验,发展甘肃的文化创意消费、体验消费。
第二,疫情后时代,人们已开始融身体锻炼于旅游中。因此,要开放体育场馆,完善城市体育设施,突出生态城市建设,将绿色渗透于城市,融合城市与森林田园、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体育文化于旅游产业中,使全省所有县市区的景区形成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和红色底蕴的体育项目,塑型“薪火传承·健身旅游”新亮点。游客在体育运动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弘扬体育精神,有效锻炼人体的耐力与身体灵敏协调力,增强机体的代谢与免疫,以愉悦身心。
人们进入红色文化景区旅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各种体验,游客的体验对景区声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准确认识甘肃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红色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国家战略为抓手,以质量取胜,以优质服务赢得品牌效应。服务质量是旅游业和景区争夺旅游市场优势的关键,也是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发展智慧平台活旅、交通强旅、服务人才兴旅、红色纪念空间塑旅。
建设甘肃旅游公共服务平台、App导游系统、电子门票等智慧旅游工程,让其集视听宣传、咨询、交通换乘、票务、购物和住宿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方便旅客信息采集。在信息化时代,智慧旅游平台跨越时空是搞活红色旅游宣传、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措施。
红色旅游景点交通规划要适度超前,补齐交通短板,助力旅游发展。交通大框架发展方面,在衔接现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主骨架的基础上对接《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枢纽制高点实施方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有关交通路网外,还要根据红色景区自身的独特情况发展景区交通、接泊交通和定制交通衔接机场车站等,在“减车费”与“提服务”方面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率。同时,为联通“全域旅游”,还需与乡村公路互联互通,实现交通强旅。
红色旅游服务人才是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最活跃资源,服务意识越强,制度和管理越规范,景区才越能感动游客、赢得人心和美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红色旅游区的发展力。红色甘肃之旅承载着甘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红色文化精神。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事、物的展示,需要熟悉陇文化和红色文化深厚的旅游服务人才去生动、鲜活且准确地述说历史人文典故、红色人物的革命活动和作品著述等,让游客完整地认识到甘肃红色之旅的意义。如此,“高品位”红色阵地才能塑型且“靓”起来。围绕“人才强红兴旅”,了解游客更多、更深、更新的要求,培养造就符合新时代旅游发展规律的、陇文化功底厚和现代旅游技能强的红色旅游管理服务人才,为甘肃红色旅游优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等组成的红色纪念空间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意蕴、价值理念的公共设施。纪念空间具有塑造记忆的功能,而社会记忆又是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11],其建筑情境、景观意境、红色实物呈现塑造着整个民族的社会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缅怀英雄,能让游客穿越历史画卷,感受那个特殊时代,使游客心境波澜跌宕,从而将党的奋斗史、中华英雄儿女的壮志标识等社会记忆烙印于人们的心中,使“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让每一位观众进入纪念空间有亲切感、在纪念空间中有震撼感、离开纪念空间有留恋感。
因此,基础设施、周边环境、人文景观、陈列布展等均会让游客心中有历史、有祖国山河、有民族传统文化,进而能增强文化自信且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