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三点半”问题成为困扰家庭和社会的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群众“急难愁盼”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本着坚持公益普惠,免费开展服务,学校为主,家长自愿,发展学生素质,规范服务内容等原则,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在全省开展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顺应人民群众需要,省教育厅于2019年3月牵头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5月起在全省小学1~6年级全面推开,免费实施校内课后服务。明确服务对象为小学阶段有实际需求的在校学生,优先保障双职工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亟需服务群体。
(一)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充分考虑家长需求,课后服务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中午饭后至下午上学前、下午放学后至晚饭前两个时段。具体时间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各地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解决家长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石家庄市、邯郸市有效衔接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明确规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得早于18点,给家长留足接孩子的时间。
(二)签订自愿服务协议。各学校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信、班级微信群和学校网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各项政策,确保每一位学生家长准确知晓惠民政策。在此基础上,有校内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提出申请,并签订自愿服务协议书,经学校审核后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实施。
(三)严格公开服务程序。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学校认真审核家长提交的书面申请,在此基础上,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学校建立工作台账,对参加课后服务学生人数做到日登记、月统计,对每天服务活动进行详细记录。
(四)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为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这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全省各市县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督促指导学校具体做好相关工作。财政部门积极筹措并落实财政补助经费。民政、文化、工会、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其他有关部门也积极履行各自职责,确保好事办好。
持续有力的投入是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基础,学生的健康安全是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底线,我省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强化基础、守牢底线,统筹做好经费投入和学生安全工作,保障课后服务工作持续健康推动。
(一)统筹解决服务经费。课后服务不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所需经费全部由同级财政负担。考虑开展课后服务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按照不高于当地绩效工资指导线的1.1倍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增加部分用于课后服务学校教职工的补助。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结合实际自定。省财政视各地校内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统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予以奖补,支持各地开展这项工作。自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3亿元,为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各地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邯郸市2021年由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列支8000万元用于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为11万名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全省各地各学校坚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服务人员责任,加强对师生安全意识教育,强化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切实消除场地、设施设备、消防、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开展课后服务,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我省多措并举,统筹各方力量解决师资问题,全力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参与校内课后服务人员以学校在职教职工为主,鼓励教职工发挥爱好特长、跨学科指导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广泛动员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高校优秀学生、退休教师、文体工作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课后服务体系。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星小学开设“父母讲堂”,家长轮流到校参与课后服务。一方面,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聆听窗外声音”、了解社会走进社会的最简便、最经济做法;另一方面,家长走进学校,走近教育,了解孩子,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二)拓展学生课后服务形式。全省各地各学校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围绕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等目标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后服务。比如,既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又可选择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或音体美劳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体育和艺术教育场馆等资源场所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我省规定,不得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补课,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参与教师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各学校积极探索,开设了艺术、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开展了阳光健身、快乐阅读和音乐、手工、小巧手剪纸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使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受益。一是减轻了家长的工作压力。让有需求的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单亲、进城务工人员、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免费、优质的课后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家长不再为每天接送孩子发愁,能够安心工作,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推动了育人模式改革。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促进了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是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学生放学后,参加学校课后服务,上课外班的少了,课业负担小了,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四是促进了家校协同育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好衔接,密切了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和谐关系,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据介绍,下一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课后服务这项利民惠民实事抓实抓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一是加强省级统筹,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对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回头看”,对各地课后服务开展的时间、服务内容、家长知晓度和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找出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对现行政策进行完善,不断强化课后服务工作的政策支撑力度。二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激发课后服务工作活力。对全省各地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刊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适时召开现场经验分享会,组织各地分享课后服务工作经验,共同研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措施,有力推进全省课后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同时,在省级层面,以制度、政策的形式固化工作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丰富服务内涵,进一步提高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在指导学生校内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指导全省各地按照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能够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的原则,合理确定服务时间,同时兼顾学校和教师工作量,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