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和平中心幼儿园 刘 玲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而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区域活动成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追随幼儿的成长,关注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区域活动,同时展现园本课程特色,我园从环境创设、区域设置、游戏开发等方面切入,努力使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快乐成长、悦享童年。
幼儿园的主题墙、自然角、区域活动的主体都属于谁?我们的答案自然是“幼儿”。既然属于孩子们,那就要把空间留给孩子——因此,我们在创设游戏环境时提供充分的自主表达、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幼儿园各楼层的楼面都是小型的体能活动区,在二楼有一块区域叫“粘粘粘”——教师们在球身粘上“字母胶”,有的是整片的,有的是小条的;在小球上也绑上“字母胶”,孩子们扔一扔、比一比谁投得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的球粘,有的球不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孩子们带着问题开始进行下一步探索——他们发现有的球硬硬的,而有的球软软的,硬硬的粘软软的,软软的粘硬硬的……孩子们在投掷中学会了观察、比较。
自然角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场所,它不仅仅是供幼儿观赏的地方,更是孩子们自主发现和探索学习的场所。如自然角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教师就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自然角入手引导幼儿学习分类、测量、排序等抽象的数学知识。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只关注自己带来的或是种植的植物,他们常常在观察、浇水的过程中交流讨论,“那是我的花,在你的花后面。”“我的花在你的花旁边。”……既然孩子们对花的摆放位置如此感兴趣,何不因势顺导将其运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呢?
首先打破植物原有的摆放方式,由值日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摆放,并在晨间谈话时鼓励幼儿通过用数词描述植物的排列顺序和具体位置来介绍今天要观察的植物。通过这样的激发引导,自然角的摆放不再是一成不变,排列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的排成三角形,有的排成正方形,有的是圆形……事实上,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他们利用已知经验在自己头脑中对事物的数、形、时、空等知识建构的结果。
为了使区域活动能够有效支持孩子们主动学习,就要在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时把选择权完全还给孩子,包括对材料、使用方法、难易程度、学习过程的选择,从而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幼儿入园时进行自主签到是对幼儿点名工作的一个改良,变教师主导为幼儿自主,这一做法既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同时也将数学、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融入其中。
在中班制定的签到表中有序号,序号后对应的是幼儿姓名,还有一周五天需要签到的方格,幼儿在认识数字的同时认识了自己的名字;签到的方式也根据幼儿的想法而定,有的孩子打勾,有的孩子画各种图形;同时与孩子们商量最迟的签到时间及每天的早操时间,早操后入园的小朋友就不能再签到。一周后进行统计,比一比谁签到的次数最多,这样一来,孩子们迟到的频率就大大降低了。
而大班的签到则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让其书写自己的名字;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求寻找自己名字中与同伴名字不一样的一个字或两个字来表示。在签到环节中,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生成了“百家姓”“姓氏来源”“姓名密码”“我的姓、我的名”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当进入入园高峰期时,签到表前聚集的孩子就会比较多,这时他们会有序地排好队,等前面的小朋友签完后再去签……通过每日的自主签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等待,其常规习惯也有所提高。
我园的接送卡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卡片形式,怎样把接送卡与课程活动相结合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我们根据大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标志”在美工区提供“姓名创意画”,鼓励孩子们设计出与众不同、属于自己的小名片,这样就能一眼认出自己的接送卡;其次,在全班展开大讨论“怎样取放接送卡更方便”?通过观察与协商,孩子们达成了“个子高的小朋友的接送卡放在柜子上面,个头矮的小朋友的接送卡放在柜子下面”的一致意见,孩子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的情感由此体现出来;再者,在接送卡的袋子上标上数字,看,他们的学习已经开始了,“我的接送卡在第2排第3个。”“我的接送卡在第5排第1个。”在加入数字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又加入“左”“右”两个方位词,“我的接送卡在××的左边。”“××的接送卡在我的右边。”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孩子们对空间概念的感知与理解。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喝水,并在喝水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学习呢?经过年级组的研讨,我们根据课程的开展重新创设喝水区,首先选派值日生督促检查;其次加入数学换算知识,半杯加半杯就是一杯,一杯加一杯就是两杯,并用不同颜色的小棒表示不同的量,孩子们在喝水过程中提升了自我服务意识,获得了数学换算知识。
在自主选择户外活动区域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搬梯子,有的用尽全身力气抱住几块木块,有的几个人共同拖一辆小车……孩子们虽然忙忙碌碌但井井有条。在室内,收纳筐和收纳柜一一匹配,孩子们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学习了排序、相邻数等数学知识。
如小班的区域材料归类,教师在每一层的玩具柜上贴上不同的动物标志,并在每一排的动物标志旁边标上数字,在相应的玩具筐上标上同样的标志,孩子们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把玩具送回家。
在收拾和拼搭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理解学到了分类、排序等数的概念,同时培养了自理、互助、公共责任等良好的社会适应品质——没有代劳、没有催促,在孩子们的眼里,材料的取放与归还本身也是游戏的一部分。
教师在创设学习型区域时,还需要考虑活动内容的多元化,从而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针对大班幼儿10以内的加减,教师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第一组提供不同颜色的圆片,孩子们在直接操作中感知10以内的加减;第二组提供保龄球,孩子们在操作保龄球中完成10以内的加减;第三组提供电话号码图,孩子们在口算出所有的加减后得到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三组材料的提供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需求,从而促使每位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能力提升。
孩子们天天玩足球,在足球游戏中他们发现了太多的秘密,这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探索的机会。在“看看谁进球快”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有的用嘴吹,有的用手指赶,还有的孩子将磁铁运用其中,在多种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量量足球有多大”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找来了毛线、回形针等,通过测量、统计探索着足球的大小;在“数一数”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不同的统计方法计数着足球身上的黑白点;在“我发现”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足球身上五边形的每一个角都对应着一个五边形,瞧,他们还画了出来!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孩子们每天都有新发现与新成长。
支持孩子们的探索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并对自己的学习与探索充满信心。随着我园教师课程观的不断转变,园所中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孩子们实现了在玩中学、学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