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吉成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浙江安吉313300)
2021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同往年一样,语文高考结束后,高考写作题立刻成为“网红”,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这些评论既比较客观地从不同层面呈现了社会对高考写作试题的高度重视,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今年高考写作题的某些特质。笔者认为,对高考写作题的评价,不论肯定与否,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厘清高考写作题设置的思想与方向,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写作教学乃至下一年的高考写作提供借鉴。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不揣浅陋,试对2021年全国8套试卷共9道(其中北京卷设置的是二选一写作题)写作题,做一个综述性的评价。
写作是思想的呈现,因而写作命题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一直是我国高考写作命题的基础立意,近几年尤为突出。2021年的高考语文写作命题,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紧扣时代主题与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地融入试题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精神,让考生在考场上接受思想的启迪,充分体现了高考写作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鲜明导向。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要求写一篇文章。试题材料所提供的几个重大的纪念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鼓舞和激励作用的歌曲和作品、让人景仰的革命烈士以及榜样人物,为写作提供了一个特定而鲜明的背景与情境,呈现了宏大的写作主题。这一宏大的写作主题能引导考生在写作时,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从而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同样,北京卷作文题“论生逢其时”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当下特定时代,引导当代青年从自身出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生逢其时”这一命题本身,就暗示着考生在写作时要将自我放进时代中,它将宏大主题与个人的经历结合起来,可谓立意高远。
天津卷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入口,让考生在选定的“纪念日”情境中,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命题颇为用心。今年适逢国家、民族很多重大纪念日,因此,这道写作试题具有很好的引导价值。即使考生以生活中的某一个纪念日入题,也会思考身处变革时代的自我与国家命运、时代发展的关联性。这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反思自我成长、培养奋斗精神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写作引导考生关注宏大的背景,体现时代特色,是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高考写作命题对我们的启示是:写作教学不应单纯地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而要重视写作思想的培养,应有宏大的视野,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指导写作教学,让学生关注自己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领悟文章“为时而著”的精髓。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已经成为高考写作命题取材的一个重要方向。命题者的意图是通过写作,让考生进一步思考文化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并以此促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其文化自信力,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新高考Ⅱ卷作文以“人”字书法描红的漫画顺序与描红笔画书写要求为命题材料,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反映写作者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描红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项目,命题者以此为写作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试题根植于文化,让考生以此为触点对“为人之道”进行思考,可谓用意深远。
浙江卷作文要求考生对“得与失”的三个不同认识层面进行思考。“得”与“失”取舍由时、行藏在我,如何对待得失成败,这是最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命题者结合现实,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青年人的思考,即如何正确认识得与失,很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实思考的融合。
全国乙卷作文取汉代扬雄之语“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为命题材料,从古人设喻的角度,谈及修身立德明义务实等实现理想的步骤,进而要求考生从自身发展出发写一篇文章。修养是立德的重要体现,“立德”为我国古代的“三不朽”之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强调“德”,以德为政、以德为人、以德行事、以德立国、以德树人。该作文题“‘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
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2021年写作试题从青年的角度出发,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2021年高考写作题的这一成功实践,将会成为未来高考写作命题的一大趋势。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必须“以文化人”,浸润文化,思考人生与社会,提升学生的写作认识水平。
思辨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生写作学习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思辨能力是决定考生能否写出优秀考场作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考写作命题在坚持审题不为难考生的前提下,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辨能力上,努力在思辨性上做足文章。今年比往年有了更进一步的凸显,全国9道高考作文题,有8道考查的是“你的感想”“你的想法”“你的理解和思考”“你的体验与思考”“你的认识与评价”,写好这些作文题,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
新高考Ⅰ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立足“体育之效”,赞扬体育精神,让考生结合材料,体现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命题所给的材料是: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这一材料本身就充满着思辨性。考生从“强弱”之中可以读出思辨,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体育之效”与身体“强弱之变”的关系,进而从中认识到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命题的思辨性,意在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思辨”,也是浙江高考作文题的一个倾向。浙江卷写作题的命题从2013年开始倾向于对思辨性进行考查,2015年起进一步突出对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2021年以“得与失”为写作的话题,“思辨”色彩浓厚,审题虽然没有难度,但能否写好,要看的还是考生的思辨力,即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辨证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试题提供了看待“得与失”的多维视角,“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三种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其实就是三种人生态度,也是三种人生“认知”。命题意在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表达对“得与失”的三种态度的理解与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
在试题设计上,各作文题通过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等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体。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从而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上海卷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时间”“事物的价值”“认识”,逻辑思辨的空间便是在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展开。考生在不断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要思考“时间”与“事物的价值”的关系,如果平面地或单一地去论述,文章难免会平庸。要写好这篇作文,考生就得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复杂一面的认识,从纵向、横向或纵横结合的角度全面地思考,在思考中辩证地去认识两者的关系,以此来体现考生的思维深度及其生活的认识水平。因此这道题目,也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辩证思维是高中阶段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人能够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对思辨能力的考查这一命题方向,在今后的写作命题中仍会继续保持,并且会进一步突出。因此,写作教学中要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尤其要凸显思辨能力的培养。
如果再去回顾一下近年的高考写作试题,我们就会看到,“体验”“思考”这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在逐年提高。“体验和思考”2018年率先出现在浙江卷命题中,随后陆续在全国其他写作题中出现,2021年则出现更多。虽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意义都指向“自我”。如全国乙卷“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新高考Ⅰ卷“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新高考Ⅱ卷“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天津卷“结合自身体验”,浙江卷“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天津卷以“纪念日”为写作材料的关键词,围绕“纪念日”去思考其价值。命题材料中的“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等语句,都在反复地引发考生对纪念日的认知唤醒,同时也在告知并提示着“纪念日”的价值和意义:纪念日可以帮助我们重温或反思走过的路;纪念日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某些特殊事件的历史价值;纪念日在不断校正航向,让我们不会忘记起点,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命题的写作导引指向中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谈理解和感悟,这就告诉考生,入文的纪念日应该是考生自己熟悉的、对考生有过影响的或考生有所关注的,也就是说,这个纪念日是属于“自我”的,写作时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对纪念日所掌握的材料的理解,在行文中将纪念日具体化,并作深度的思考。
浙江卷的写作题近年来一直强调“体验与思考”。2018年的“浙江精神”、2020年的“落差和错位”,都在命题中提出了“体验与思考”的要求。“体验”与“思考”是两个层面的内容:“体验”是个体在经历后的初步感受,它是思考的基础,也是思考的触点与出发点;“思考”是“体验”的深化,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提炼升华,是思维的深层发展。因此,两者是先后、深化关系。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浙江卷写作题的“自我”意识,即优秀的写作是源于自我、思考自我的。2021年浙江卷写作题仍然延续了浙江命题的一贯风格。试题提供了三句对同一话题“得与失”不同看法的材料,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思考。关于得失与三者(终点、起点、过程)究竟有没有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需要考生自己判断——不单要自己判断,还要根据这个判断确立观点,并围绕观点展开行文。试题就是要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去思考“得与失”这一结果对自己的意义,写作时应将重点放在自我对“得与失”这个结果的感悟上。显然,命题者抛给考生的是真问题,而能否很好地解答这个真问题,则在于考生自我识见的高低:考生可以写三句话中的任何一句,也可以超越这三者的限制,进行更深意义上的思考,以显示自己不凡的洞察力。
北京卷作文题依然延续了2020年命题作文“二选一”的形式,两个题目分别为“论生逢其时”和“这,才是成熟的模样”。题目(一)“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样的设计比较广泛地关注到了不同考生的不同感受,使他们可以针对各自不同的人生境况来论述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从中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题目(二)要求写记叙文(全国9道作文题中的唯一),命题视角是引导考生关注自身成长,尤其是青春生命的内在成长。题目“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先举自然界事物的生长变化来描述“成熟的模样”,接着又举出人类成熟的模样“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其中“不仅仅”是在暗示人类成熟模样的丰富性。至于如何呈现这“成熟的模样”的丰富性,不同的考生因经历和阅历不同,其感受到的“成熟的模样”和对“成熟的模样”的认识也会不同,各以其认识和感受诉诸文字,自然就是人间百态。试题意在让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和阅历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结合内心独特的感受,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成熟的模样”,为自己的成长锚定方向。
重视自我感受、强化体验思考,这是命题人性化的体现,也是写作命题要“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自我”这一理念的体现。笔者一直认为,写作是“自我”的写作,只有表现自我(感受、理解、思考)的写作才是真写作。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让考生在写作中表现自我体验,呈现自我思考。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命题思路,也相信,这种命题思路会越来越突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考试命题评价”中指出,命题要体现情境性。情境性原则,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遵循的原则之一,即让考生在规定的情境中,按任务要求去完成写作,形成情境性任务驱动型写作。情境性写作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形态。
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等,命题的情境性主要体现在命题所提供的写作阅读材料中。试题通过具体的阅读材料,为考生提供写作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考生在阅读写作材料时将情境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共同的写作任务(话题),形成感受和认识,确立写作立意。这种写作命题形态有助于考生将写作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发现问题,形成思考,完成写作。
全国甲卷通过“我们唱的歌曲”“我们读的作品”“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等来设置情境,唤起考生对这些经历的回忆,进而从回忆中产生“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的写作源泉。这些情境都是考生所经历过的,考生从这些作品、歌曲、人物中得到过精神的滋养与激励。因此,该情境的设置能让考生在考场中回到曾经的经历中去思考“可为与有为”的问题,从而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这就为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打下了基础。
全国乙卷要求考生围绕“理想追求”这个话题去思考“知与行”的关系。命题设置的情境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层面要求考生去思考。这道题目设置的是一个融合型的情境,它融合了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三类情境。考生拿到这个作文题后,需要揭示比喻性材料背后的情境内容,并对此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写作时,考生应将“加强修养”“付诸行动”“实现理想”“当代青年”“自我发展”等关键词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并围绕情境展开思考,去完成写作任务。得益于“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选择,考生在三个情境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该多重融合的情境有效地驱动了考生在这些方面作深层次的、立体的思考。
天津卷、浙江卷的作文题和北京卷的两道作文题的情境设置都很生活化,考生在写作时,只要将材料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具体的写作任务的驱动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加以思考,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
情境性任务驱动型写作,需要体现的是情境。把写作任务的完成放置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这需要考生明确具体的写作情境和写作任务,建立写作的情境意识(如任务情境、作者情境、读者情境、文体情境等),有感而发,写出赋予自我真实情感、真实思考的作文来。这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需要,也是写作考查命题的一个趋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