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构建研究

2021-12-28 18:25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内江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专创工作坊形式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迮 宇 何 玥

当前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专创融合理论的高校工作坊满足了信息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前行成为内驱动力,也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但高校在构建专创融合工作坊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两张皮”以及考核机制的僵化,为此需要构建“产教研创”一体的生态链,培育一批双创型师资队伍,创新考核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层融合,培育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人才。

当前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专创融合理论的高校工作坊满足了信息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前行成为内驱动力,也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但高校在构建专创融合工作坊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两张皮”以及考核机制的僵化,为此需要构建“产教研创”一体的生态链,培育一批双创型师资队伍,创新考核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层融合,培育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人才。

自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创新创业已融入社会方方面面,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变革,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口不断扩大。面对如此趋势,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相应变革,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专业涵养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研究意蕴

(一)构建专创融合工作坊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渐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赋予教学更多的形式选择,同时也倒逼教育成果要不断提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需要注重对信息素质涵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需要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活动开展、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的应用型、复合型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专创融合工作坊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驱动力。

在双创2.0时代中,创新创业在社会各方面已取得瞩目成绩,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的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不断呈现出高水准,科技含量高的双创项目,展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成果。但是,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成果趋于同质化,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新的亮点出现频次削弱,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怠速期”,缺少新的动力注入[1]。专创融合工作坊以“创新创业”为内核,融入专业教育中,以“双创+X”的形式对传统的专业教育进行转型升级,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工作坊平台碰撞产生内在动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内生动力。

(三)专创融合工作坊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之一,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跨专业多视角的科研合作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普遍共识。以新文科建设为例,新文科建设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文+X”的形式融会贯通,形成大学科、大专业、大课程的课程集群,注重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用性和社会导向性,其所呈现的融合思想契合了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交叉需求,满足了新文科建设在形式载体上的要求,将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目的、教育理念、教学教方法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不同集要素的最优化。专创融合工作坊在形式上契合新文科建设的载体要求,其协同开放、互动协作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接纳不同要素之间的聚集融合,并催化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产生新的事物[2]。

二、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问题剖析

(一)工作坊形式与内涵的简单化。

工作坊模式相对于高校来说并不常见,对于工作坊形式的内涵的掌握也相对浅显。在形式上,易将工作坊与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两种形式混淆,将工作坊归视为第二课堂的新形式,从而忽视了工作坊所呈现的双向沟通性和互动性。从本质上来看,工作坊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载体层面对教育教学形式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在内容创新上提出的要求。从内涵来看,工作坊的价值定位是基于时代要求下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对专业教育的解构和重构,融合了创新创业要素的专业教育,侧重知识能力、专业涵养、学科视角等诸多要素的融会贯通,而非学历教育基础之上的知识灌输。

(二)工作坊实施过程的“两张皮”。

对于专创融合概念的认知浅薄以及工作坊模式的认知缺乏,高校在开展专创融合工作坊时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即在围绕开展名为“新媒体素质提升”的主题工作坊时,虽然是以“工作坊”命名,但实际还是以“讲座”、“学术探讨”的模式开展,邀请没有相关创新项目主持经验或是创业相关经历的教师担任坊主,讲授的内容也基本在专业理论和概念范围之内,缺少社会资源的介入以及行业动态的分析。坊员全程只是聆听,彼此间缺少互动沟通,无法自由的去畅所欲言,协同合作,全程气氛不高,效率低下,偏离了专创融合工作坊的初衷。

(三)工作坊考核形式的僵化。

由于对卷面考试的依赖以及尚未形成一种替代书面考试的公认办法,在对专创融合工作坊的出坊考核时难落俗套,以试卷的考试考核坊间学习效果,并达到规定的分数作为出坊的评判标准,试图以此形式来体现专创融合工作坊的实施效果。然而专创融合工作坊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任务是激发坊员主体的创新思维,培养坊员的创业能力,并非理论知识的讲授。一昧的运用书面考试的考核形式,只会僵化考核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专创融合型工作坊的构建路径

(一)打造“产-教-研-创”生态链,丰富专创融合工作坊内涵。

高校在构建专创融合工作坊时需要侧重提升工作坊的内涵性,避免纯粹的理论分享或是纯粹的创业教育。要将产业需求、专业教育、前沿研究以及创新创业四要素融会贯通,在设置工作坊主题时以四要素为切入点和筛选标准,使工作坊主题与内容既能贴近高校坊员群体学习背景,又能引入产业前沿热点内容,从而丰富工作坊的内容选择,加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融合,形成产业、教学、研究和创业的生态链。发挥“产-教-研-创”生态链的资源聚集效应,整合优势资源,为工作坊提供案例资源、实践机会以及前沿动态,为专创融合工作坊实施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培育“双创”型师资队伍,规范专创融合工作坊实施过程。

专创融合工作坊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和完善的配套资源,需要高校长期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其中,在构建专创融合工作坊的首要因素在于师资队伍的培育,教师的生活背景、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坊的运营风格。因此,高校首要任务是遴选和培育一批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认识,且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同时为这批教师提供参观走访交流社会孵化器、创业园、产业园的机会,开展创新创业类技能的培训,从而加速教师自身专业背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帮助专业教师成为“双创型”师资,具备独立开展工作坊的能力,更好的发挥出工作坊的平台功能。

(三)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解放专创融合教育思想。

理论知识的增长从来不是专创融合工作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创融合工作坊的开设目的在于引导坊员通过参与工作坊并进行一些实践,强化并且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将专业知识熟练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激发个体内在的创新创业潜能,获得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3]。因此,高校在构建专创融合工作坊要转变单一的考核形式,创新考核方式方法。比如以创新产品、创意思维概述、创业实践行为等形式来替代书面化考试,允许有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考核机制去衡量坊员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掌握程度,不断解放教育评价思想,以发散性思维不断探索适合高校实情的专创融合教育成果考核办法,从而破除书面考试在教育成果评价方面的唯一性。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核心任务,面对当前时代形式,高校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加快“双创+X”的专创融合进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专创融合型工作坊,发挥工作坊的平台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以专创融合型工作坊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增效赋能,进一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创工作坊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小议过去进行时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