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邹志华(特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基于以上《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在处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里,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回答能否培养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个问题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从现实生活中筛选、萃取、整合高中语文课程优质资源进入精心设计的高中语文课堂,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笔者从挖掘核心价值、探寻思维方法、提升学科素养的角度谈谈如何利用“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进行高中语文线上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此来指导与探寻“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从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笔者认为“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彰显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放眼世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学生“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可以让书斋中的学生两耳也闻天下事,双目亦观天下人,从而拓展视野、激活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呈现的媒介形式来看,“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是以梁植个人演讲的方式呈现的,梁植演讲时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演讲中多用短句、疑问句、反问句、语气词,语言口语化又不失形象生动,逻辑分析与推理过程非常清晰与严密。演讲的内容配上背景音乐、邓稼先的照片等,让观众对演讲的内容有直观的感受与理解。该视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于整天沉浸在教材、教辅资料、试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视频显然是极有吸引力的。笔者在数年利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视频等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这种语文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当然,从语文课程资源的筛选、萃取与整合到语文课程的设计、生成、反思,仅仅考虑受学生欢迎这个因素是不够的,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课程标准》中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之一,“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笔者对“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资源整合设计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一)视频展示:激发兴趣,表达个人感受
教师通过钉钉软件播放“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网络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观看时迅速记下关于视频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的关键词;观看完之后,写下100字左右的感想,先在钉钉作业系统里提交,经教师审核无政治倾向和价值方向错误后可以在视频网络评论区发表学生自己的感想;学生浏览视频网页下面的评论(主要是按热度排序的前50~100条评论),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条评论,为其撰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并在钉钉作业系统里提交,教师批改后选择部分评论推荐语在线上课堂展示与点评,鼓励学生在网络评论区发表评论。
(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进行专题研究
1.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文章尽可能全面、客观地了解邓稼先先生的生平、思想、事迹等,以此形成1 500字左右的文字报告或者录制成8分钟左右的视频。
引入网络视频教学,选择紧贴时代的事件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观看视频,把阅读和思考引向深处,从而提高阅读与表达的效率。100字左右的感想加上100字左右的推荐评论的两种网络微写作的形式,不会给学生造成写作的负担。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真实的感想,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明晰他人的思想观点,规范、准确、清晰、恰当、得体地进行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的跨媒介表达与交流。
2.再次观看“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完成以下任务。
(1)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该视频演讲的中心观点、分论点、论证思路、主要论据等。
(2)从演讲稿的文体特征、结构特点、语言特色,演讲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角度具体分析视频演讲的特点,以此形成1 500字左右的文字报告或者录制成8分钟左右的视频。
(3)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联系、发展的思维,多角度分析的思维,辩证的思维,由果溯因、预测结果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等来分析说理是写作中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请结合视频对此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以形成1 500字左右的文字报告或者录制成8分钟左右的视频。
(4)就邓稼先其人其事和“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给邓稼先或梁植写一封信来表达你的态度和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得抄袭与套作,不少于800字。或者就以“我的偶像”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录制8分钟左右的演讲视频。
【设计意图】在完成这个层次的学习任务之前,学生初次观看了“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后,和梁植一样的爱国激情与少年独有的报国热忱,在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邓稼先其人其事之后渐渐地趋向理性、冷静。再次观看这个视频,目的就是学习它、研究它、评论它:学习它的演讲艺术与语言艺术,研究它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评论它的时代价值与逻辑表达。此任务试图引导学生“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一切都以实现挖掘核心价值、探寻思维方法、提升学科素养等为路径与目的。
任务2(1):重在读懂视频,厘清思路。如果把视频演讲内容转换成一个文本材料,我们可以从读懂文本的角度来读懂视频。读懂文本可以从文体特征入手。记叙文重在以形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以据服人,以理启人。“梁植演讲:我的偶像邓稼先”视频演讲从总体上来说,属于议论文,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任务2(2):重在鉴赏语言,学习演讲。高中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石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个任务力图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鉴赏语言。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演讲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文体,它在文体结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演技巧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个任务试图通过引导学生从学习演讲的角度去研究这个视频,以便学以致用。
任务2(3):重在发展思维,创造审美。语言是外衣,思维为内核。如何透过语言的外衣,把握思维的内核,让思维更加准确、灵活、开阔,深入、独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此任务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探究思维的内部规律,以便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任务2(4):重在运用语言,引导价值。阅读与表达密不可分。阅读是输入,表达为输出。按照潘新和语文“存在—表现论”的观点,阅读输入的目的就是表达输出。没有高质量的阅读输入,就没有高质量的表达输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把他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认知感悟、表达技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认知感悟、表达技能。此任务不仅试图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文化理解与探究能力,主动吸收先进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几个学习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几个学习任务层层推进,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核心,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任务为内容,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成果交流:思维碰撞众人你来我往
课堂上先就上面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展示、汇报,然后组织对“偶像”持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当场进行小型的辩论活动。
【设计意图】同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各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意在“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进行课堂小型辩论活动是因为“辩论不但是口语交际高级形态,应用广且思辨性、批判性强,还可以与论文写作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在全面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里,让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带领学生走出书斋,冲出题库,畅游信息海洋,构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语文性、独特性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