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行无好文,缓图有佳篇
——材料作文写作之“六得法”例析

2021-12-28 18:02湖南罗立锋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体劳动材料

湖南 罗立锋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中有“(于)禁曰:‘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庞德不知于禁之意,只懊悔不已”的情节,比喻行事过于仓促,事情往往就做不好。以此为鉴,做人做事,不可操之过急,宜深思熟虑,缓缓图之。

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尤其是材料作文写作,掌握写作过程中的“六得法”,有助于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好文。下面我们就以“劳动”主题写作为例,学习“六得法”。

【试题呈现】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进得去,审清题意

材料作文写作,首要在于审题立意。而准确立意,须先审清题意。审清题意,既要审清文本,也要审清题干,要进得去,通过深入文本和题干,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主要内容,从而明确材料核心和命题意图。

从材料文本来看,三则材料分别体现的是“家庭劳动(是什么)”“人类劳动(为什么)”“劳动教育(怎么办)”,皆以“劳动”为中心,这是材料核心。而题干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则是对材料文本的提炼与延伸,体现时代主题,也正是命题意图所在。只有把握了材料核心和命题意图,才能精准立意。因此,可从劳动“创造人生价值”、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角度进行立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有所侧重地展开论述,为写作提供方向。

2.出得来,高远立意

作文的立意是决定文章高下的关键因素,因此,审清题意后,还须出乎其外,高远立意。出乎其外,即在综合材料核心与命题意图的基础上,由材料内引向材料外,打破学科、书本的界限,开阔眼界;超脱一人一己之成败,提升境界;超越一地一事之情理,拓宽胸怀;着眼自然、社会、国家、人类、生命、宇宙,扩大格局。

若能将“劳动”从“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劳动现象拓展到“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生存法则,从个人“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人生意义上升到“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价值,从“书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延伸到书本之外的“劳动实践”,深入把握“劳动”的内涵(是什么)、意义(为什么)及方法(怎么办),则已出乎其外,立意高远了。

3.分得清,明确文体

审清材料、确定立意后,须明确文体。对于未限定文体的作文,建议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若善于讲述故事,那么可以选择写记叙文;若长于分析说理,那么可以选择写议论文;若观察细致、感情细腻,那么可以写散文。但是,一旦确定了文体,就必须依照文体要求来写,突出体现文体特征。

本题写作,未限定文体,为考生提供了选择文体的余地。但考生写作时应避免文体不明的问题,要突出文体特征。如议论文写作要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同时语言简练、结构严谨。记叙文写作要化虚为实显真情,细节描写动人心,叙议结合点情理等。

4.想得全,谋篇布局

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前成熟的构思和精巧的布局,不仅让作者下笔自如,也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因此,在确定文体后,选取契合主题和文体的素材、手法等,根据主题、文体和素材进行谋篇布局,以确定写作思路,合理安排结构。记叙文写作常用的谋篇布局方式有“一线串珠法”“镜头组合法”“悬疑法”“抑扬法”“伏笔法”“巧合法”“误会法”等,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谋篇布局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综合式等。

本题写作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思路,侧重一个中心,论述“劳动”之于个人、家庭、国家甚至人类的意义,并结合生活实际,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5.抓得细,以小见大

宏大主题类作文备受青睐,它体现个人与时代、国家以及世界的密切联系,能够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以及个人写作功力。然而,有的学生写作宏大主题类作文,往往开篇便架构很高,全文无起伏,习惯于说教式说理或泛泛式抒情,缺少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因此,宏大主题类作文写作应学会从大处着眼,在小处着笔,化虚为实,以小见大。通过巧选材料,抓取生活中有意义的平凡“小”事,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理结合,深入挖掘,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主题的深刻性,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劳动”主题写作,可从身边或生活中的平凡劳动者入手,以其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为切入点,突出其人生价值,并以点带面,挖掘社会价值,歌颂平凡中的伟大。

6.拿得出,亮点耀眼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行文唯恐平淡无奇,“引人入睡”。因此,作文要拿得出,就得用心、用情打造亮点,引人入胜。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作文的发展等级:一是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二是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三是有文采,即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四是有创新,即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本文写作可围绕“劳动”主题,从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入手,打造亮点,或思想深刻、启发人心,或内容丰富、感染人心,或文采飞扬、笔墨生香,或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或构思精巧,让人耳目一新。

【优秀范文】

范文一:

最美的背影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475班 黄修城

父亲只上过小学,从十九岁开始,便扛起了那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重担,用他那柔弱的双肩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

早些年,还是年轻力壮的他,在不同的城市间辗转奔波,追寻生活。但岁月无情,带病的身躯日益虚弱,学历和身体的限制让他在城市的夹缝中喘息着艰难地生存。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田间地里,再一次拿起了熟悉的锄头,而这一拿便是大半辈子。

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是三个妹妹唯一的兄长,从爷爷那继承下来大部分土地。而在那个年代,土地就是生计,就是出路,就是责任与使命,而所有的耕作几乎全得靠人力。

然而,田间地里父亲那沉稳、挺拔的背影,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那是一个雨天,绵绵细雨在天空中编织成朦胧的雨幕,斜斜飘落,随风摇荡。这样的天气,父亲本该在家休息,但他却无比兴奋。他说:“这才是犁地的好时机。”于是迫不及待地披上了破旧的蓑衣,娴熟地扛起了铁犁,倔强地赶着牛出门了。

雨渐渐大了起来,我担心着父亲,便戴上斗笠,小跑着往地里赶去。远远看到了父亲那沉稳、挺拔的背影,他一手掌着犁,一手驱着牛,口里乐此不疲地吆喝着。蒙蒙雨幕中,是远处若隐若现的青山,风儿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好似一幅深浅晕染的水墨画。

待到近时,我才看清父亲,才看清那水墨画中父亲的形象。洗得发白的淡蓝色裤脚被卷到膝盖,大块的泥渍张扬地爬上双腿和裤脚,冰冷的雨水顺着棕红的蓑衣浸湿了大腿下的裤子,又沿着双腿流入田间。掌犁的手,血管喷张;赤裸的脚,黄泥泥泞;每一步都要滑一下,印出一个个深深浅浅的水坑。

我向父亲喊道:“爸爸,雨落大了,你啊(还)不转去(回去)?”

父亲却头也不回地答道:“啊(还)有一些,犁完就转去(回去)!”

说罢,抽了一鞭站着不动的水牛,继续向前。那有些摇晃的背影好像随时都会摔倒,却又是那么沉稳,那么挺拔,那么倔强。

父亲就是这么一个勤劳、倔强的人,是那种闲不下来的勤劳,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这份勤劳与倔强虽然受了生活压力的影响,但却是源自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为中国农民世世代代所传承。

就如高尔基所言,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正是因为那份勤劳与倔强,父亲才能在村镇之间马路尚是坎坷之时,购买了村里的第一辆农用三轮车;才能在精神生活尚不丰富之时,购买了彩色电视机;才让家里的每一个人,头顶晴空万里,对美好生活永怀向往。也正是千千万万如我父亲这般勤劳、倔强的劳动者,汇聚成了建设祖国的磅礴伟力,撑起了泱泱中国的万里青天,铸就中华民族之繁荣昌盛!

如今,在父亲的地里,轰鸣的机器声代替了水牛的嘶鸣,高效的复合肥取代了农家粪水,但永远不变的,是那道沉稳、挺拔的背影。

教师点评:

本文以小见大,立意高远。对于“劳动”这一宏大主题,作者并没有急切地从社会、国家的角度切入,草率地引出主题,而是选取身边最熟悉的人物——父亲,通过平静的回忆和敏锐的观察,向读者叙述其人生经历,款款描述父亲雨中犁地的情景:那“朦胧的雨幕”“若隐若现的青山”“青草和泥土的清香”,是如此富有诗情画意;那“无比兴奋”的神情、“淡蓝色裤脚”“掌犁的手”“赤裸的脚”以及那“沉稳、挺拔的背影”是如此的真实感人。无不是“以行写神”“以形传神”的成功体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点带面,引出“千千万万如我父亲这般勤劳、倔强的劳动者,汇聚成了建设祖国的磅礴伟力,撑起了泱泱中国的万里青天,铸就中华民族之繁荣昌盛”,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使人无不为作者的高远立意而叹服。

文体明确,构思精巧。作者善于讲故事,而且观察细致、感情细腻、语言优美,因此,在面对“劳动”这种宏大主题写作时,明智地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记叙性散文。既在选材上做到了化虚为实显真情、细节描写动人心、叙议结合点情理,又在谋篇布局上做到了巧设悬念、层层照应、逐层推进、首尾呼应,结构浑然天成,可谓形神俱备。

文化传承,发扬精神。作者以《最美的背影》为题,塑造了父亲“沉稳、挺拔”的个人形象,更突出了父辈们对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作者还将个人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歌颂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好品质,向我们传递着美好的正能量,传播着温暖而明亮的精神文明之光!

范文二:

劳动如花,盛放年华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484班 黄湘菊

“劳”是草屋旁的人力,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怡然;“动”是云朵下的人力,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畅快。这样的两个字连在一起,却充满着催人上进、令人热血沸腾的力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当劳动之风拂过翠绿稻麦,浸润肥沃土壤,刻在了时代之林的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上,于是我们看见绿荫如盖,百花竞放;我们看到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辉的劳动史,人类劳动模式变迁史就是一部时代发展进步史。

泱泱中华,繁荣昌盛,背后又何尝不是广大劳动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从为了种子科研事业把论文写满整个高原的钟扬,到“三十二年坚守,三代人无言付出”的王继才、王仕花,再到为国造镜的天眼之父南仁东,无一不是对劳动最美的诠释。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那些低效看似无用的瞬间,一声不响,却也回声荡荡。当代青年,大多以学业繁忙作为拒绝劳动的挡箭牌,借以推托一切消耗体力的“低效劳动”。我们常常会解空间向量,却解不出切菜的正确姿势;会读写默背古诗文言,却说不出煮饭的正确步骤;会算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却想不出一壶水烧开需要多长时间……在远离最基础的劳动的同时,也疏离了对世界事物的认知。

而缺乏最基础的劳动并非青年懒惰病症之根本,青年急需的,国家急需的,甚至时代急需的,是青年于手中笔尖劳动的孜孜不倦,于思想中精神劳动的孜孜不倦。

毕淑敏有言,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而正是这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可使我们青年摆脱象牙塔的桎梏,实践躬行,以奋斗勤勉之刃,直击社会弊端之面门,开辟你我新青年的光辉时代。

且看如今,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少年曹原率领团队,用智慧和劳动,以坚定信念研发出超导电池。这是小我之奋斗,亦是劳动之心的传承。中美贸易战持续打响,鸿蒙系统与麒麟芯片是巨狮对老鹰的怒吼与反击。“精准扶贫”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每年脱贫人数最多的国家。曾经的弱国正成为无数国家脱贫事业的典范。这是大我之奋斗,引领万千劳动者在时代中曲折前行。

鲁迅先生曾有这样的希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几句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寄托着鲁迅先生对你我的厚望,亦是醍醐灌顶:劳动不一定是开天辟地的壮观,不一定是成果震惊世界的卓越,而一定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务实笃行,一定是“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一般的积极有为。

青年之志向,当无“畏苦”之字;青年之思想,当无“畏难”之语。当将劳动作鲜花,盛放趁年华。

教师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结构严谨,熔思想、精神、文采于一炉。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立意高远。作者从构字法的角度,引用诗词阐释“劳动”的形象意义和精神内涵,新颖别致,体现文化内涵。作者能从人类发展、时代进步、国家强盛等宏大视角思考“劳动”的显著意义,可见立意高远。

见微知著,启发人心,思想深刻。无论是从“劳动”二字本身挖掘其伟大意义,还是从当代青年远离最基础的劳动这一客观现实中反思青年务实笃行、积极有为的必要性,皆反映了作者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其思想具有启发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情理通达,旁征博引,文采飞扬。本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并进,事例、名言信手拈来,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达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同时,整散句相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气势如虹,增强了本文的感染力。

反思自身,心系祖国,志向远大。作者由“劳动”的可贵联想到当代青年学子们所存在的懒惰病症,不禁忧从中来。“青年急需的,国家急需的,甚至时代急需的,是青年于手中笔尖劳动的孜孜不倦,于思想中精神劳动的孜孜不倦。”并期望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摆脱象牙塔的桎梏,实践躬行,以奋斗勤勉之刃,直击社会弊端之面门,开辟你我新青年的光辉时代”。如此青年之志,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文体劳动材料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热爱劳动
最美材料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