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农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我国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已有二十多年,但课堂教学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着一个个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如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项目化学习,但大多还是教师指示、学生听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忙碌、学生空闲。概言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依然盛行。近年来偶尔也有走向另一极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课堂上学生积极、教师无为,学生热闹、教师旁观,学生忙碌、教师空闲。这两种极端化的教学现象,前者是以教带学甚至以教代学,教师在高耗,后者是以学带教甚至以学代教,学生在高耗,两者学习效率都是低下的。因此,让课堂走出两个中心,尤其是仍占主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极端,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已成当务之急。
二十多年前,笔者发表了“非指示性”教育的第一篇文章[1],开启了对它的公开探索。“非指示性”是笔者的设名,是对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的反拨,重视学生的自主成长;同时也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反拨,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非指示性”是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2]。即把学生当作平等的、独立的、积极的生命体,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纠正,从而自主成长。其中,“把人当人”是前提,“自主成长”是目的。
“非指示性”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十大基本准则。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展开阐述。
第一,发挥两个作用:学生自主实践,教师科学引导。
发挥两个作用,是要纠正教学中的走极端现象,让学生在学与教的双作用下走向自主成长。
学生自主实践,是要发挥学的作用。首先,学生必须是自主的,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走出教师主动讲、主动写,学生被动听、被动记的依赖性学习、机械式学习。其次,学生必须是实践的,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加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面对文本上的白纸黑字,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去想象,去品析,去判断,去表达,在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最后,学生必须系列化地、逐级向上地自主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尝试—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纠正”等自主实践的全过程,在逐级提升中走向自主成长。
教师科学引导,是要发挥教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引导,要引学生学,导学生学,而不能代学生学,要在引导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得。其次,引导必须科学,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性引导学生走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正道上,不泛化,不浪费时间,不机械拆分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思维的提升、审美的提高和文化的提挈。最后,教师必须全方位地、循序渐进地科学引导,既要把引导贯穿在学生自主实践的前、中、后各个阶段,又要在引导中体现教师牵手、松手、放手的渐进式开放过程。
发挥两个作用,学生才能自主成长。其中,自主实践是自主成长的途径,可以防止自主成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引导是自主成长的保障,可以避免自主成长成为本能成长和低位成长。
第二,体现两个要求:先生后师,先弱后强。
体现两个要求,是要纠正教师教在前面且只关注优势学生的不人文现象,改变课堂教学的陋习。
先生后师,是教学顺序上的要求。教师要让课堂从学生的学开始,引导学生独立面对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学生学有所得且学有所惑后,教师再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判断,让学生获得新的启发,得到新的提升。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也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的方法和成长的能力。
先弱后强,是教师点学生发言时的要求。在学生学有所得且学有所惑后,教师要面向低、中、高三个学习层级的学生抽点发言:先从学习层级低的不举手的学生中抽点,从关注弱势者开始,听取真实的发言,了解班级的学习下限;再从学习层级中和高的举手的学生中抽点,听取精彩的发言,了解班级的学习上限。这样就能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较为全面的了解。
体现两个要求,才能让课堂走出教师中心和优生中心的圈子,还原教学的本来面貌,维护教学应有的生态。
第三,落实两个操作:教学前“三要素”,教学中“五步骤”。
落实两个操作,是要纠正教学中过于虚泛和粗放的不科学现象,细化教学过程。
教学前“三要素”,是针对独立学习的操作。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前先明确任务、要求和时间,使学习处于清晰的状态,知道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其中,“任务”要明确可操作,能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方式以外显的行为进行;“要求”要科学有层级,既让每人明确追求的方向,也让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知道应达到的下限——如概括内容的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其中“简洁”是学习层级低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简洁”“准确”是学习层级中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简洁”“准确”“全面”是学习层级高的学生要达到的(同时也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追求的);“时间”要合理稍紧凑,能让学生在客观所需但又有所压缩的时限内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教学前“三要素”,在牵手阶段由教师引领设计,松手阶段由师生共同设计,放手阶段由学生独立设计。
教学中“五步骤”,是针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教学要经历“先生后师”五个逐步提升的阶段:独立学习;交流完善;抽样明晰;评价介绍;反馈检测。其中,第一步“独立学习”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第二步“交流完善”是让个人参与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小组完善的理解;第三步“抽样明晰”是让小组参与班级交流,在抽样发言和自评互评中,形成班级明晰的共识;第四步“评价介绍”是教师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并精要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以教促学;第五步“反馈检测”是教师通过反馈,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机检测,既补漏又提升。
落实两个操作,才能让课堂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向上。“三要素”和“五步骤”在操作时须灵活运用,不机械不刻板。
第四,实现两个目标:人人参与,人人有效。
实现两个目标,是要纠正课堂上以少数人学习代替所有人学习的不公平现象,改变片面的达标观。
人人参与,是学习数量上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一个都不能少。不管是独立学习时的朗读、解读、赏析、质疑,还是集体学习时的提问、探究、交流、评价,都要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以把学习行为表现出来。不以少数人的参与为目标,不让众多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成为旁观者甚至无关者。人人参与的课堂,才是完整的、达标的课堂。
人人有效,是学习质量上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应有的学习效果,一个都不能空。学习的下限,人人都要达到,不能突破;学习的上限,因人而异,积极追求。要把消灭零分现象、消除无效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起步性目标。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学习收获,那么这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的,教学对他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人人有效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达标的课堂。
实现两个目标,才能让课堂变得公平,让教学变得充实。
第五,树立两个意识:让学生学得更好,让学生自主成长。
树立两个意识,是要纠正静态评教和评学的落后评价观,改变课堂评价标准。
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教的效果的评价意识。学校要以学评教,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作为评价教师教得好的基本标准。只有学得好,才算教得好。一个好为人师、主动指示、满堂灌输的教师,教得自然高效,下课后用“一课一练”或“随堂检测”等去考他,往往是高分,甚至是满分,因为他越教越熟练;但学生的自主实践权利被剥夺了,学得并不高效,用同样的内容去考学生,可能是低分,甚至不及格,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善教巧教,换取学生的善学巧学。
让学生自主成长,是学的效果的评价意识。教学评价不应以分评学,而要把学生能自主成长作为评价学生学得好的基本标准,不能简单地看学生的学习答案是否正确、学习分数是否高值。学生置身于被动的机械的学习中,虽也能获得一时的成绩,但不能获得自主成长。每节课教师都要让学生获得自主成长的能力,包括自主尝试的能力、自主判断的能力、自主反思的能力和自主纠正的能力等。
树立两个意识,才能改变教得好就是学得好、成绩好就是学习好的落后评价观,让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学。
第六,追求两个境界:班级的学习总分值最高,班级的自主绽放最活。
追求两个境界,是要纠正重个体轻集体的误区,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班集体建设。
班级的学习总分值最高,是要追求班集体达成度高的境界。教学要让班级每一个成员的学习都实现最大化,从而使班级在学习达成度上的得分总值最大化。如果每个教学环节以5分制来计算,那要追求的是5分及接近5分的学生尽可能多,0分则几乎消失。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班集体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员,并积极培育他们的班级荣誉感。
班级的自主绽放最活,是要追求班集体自主性强的境界。教学要让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自主性都越来越强,包括自主尝试能力越来越强、自主判断能力越来越强、自主反思能力越来越强、自主纠正能力越来越强等。每个班集体成员都能在课堂上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并在集体中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追求两个境界,才能培养教师的班集体关注意识,也才能培养学生的班集体关心意识。
第七,转换两个方式:走出代入式和验证式,走向发现式和探索式。
转换两个方式,是要纠正结论先行的不合理教学方式,改变演绎法教学。
走出代入式和验证式,是要走出负面的教学方式,即先告知结论、后代入验证的演绎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先告知学生文本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什么,甚至主旨句是什么、写作主题是什么,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就如同学习理科,不先告知公式、定理、概念,不使往下的学习变成被动地代入和验证。
走向发现式和探索式,是要走向高效的教学方式,即以发现和探索为特质的归纳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和已有认知开始,让学生立足自身,开展个性化学习;在获得基本收获后,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深入探究,进行还原性学习。教学每篇课文,都要让学生经历先个性化学习、后还原性学习的渐进过程。
转换两个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第八,杜绝两个现象:教室里始终响着教师的声音,教学中不断制造“烂尾楼”。
杜绝两个现象,是要纠正为教而教的不正常现象,改变教师的满堂灌风气。
教室里始终响着教师的声音,是表现上要杜绝的。课堂教学要杜绝教师滔滔讲说、全程灌输,从课堂开始一直讲到课堂结束,甚至还要拖课,把课堂当作“百家讲坛”,自己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全然忘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3]等现象。要控制教师讲说的时间,就单独的一节课来说,不超过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就多节课组成的单元或专题教学来说,要从二分之一减到三分之一再进一步减到四分之一,逐渐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
教学中不断制造“烂尾楼”,是结果上要杜绝的。课堂教学要杜绝教师只顾自己的教,不顾学生的学,边教边把学生落在后面,留下许多缺漏和疑问的现象。要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反馈,主动发现学生的缺漏和疑问,并及时解决,不留后患。既要在每个环节结束时主动反馈,及时了解情况,又要在下课前让学生自我总结,从总结中发现问题。
杜绝两个现象,才能树立教师的学生意识,树立教学的服务意识和过关意识。
第九,塑造两个形象:教师像始终放手的教练员,教师像不断成长的常青树。
塑造两个形象,是要纠正课堂中教师的消极定位,改变教师的低级形象。
教师像始终放手的教练员,是要塑造教师引导的形象。课堂上教师要像教练员那样,放手让运动员训练,在训练中自主获得,自主成长;而不是控制教学,抢占时间,影响学生自主成长。教练员大多要求严格,方法科学,训练充分,因而教练员闲、运动员忙,却闲得有价值、忙得有成就。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要有意识地闲,学生要有价值地忙。要让教师的课堂形象焕然一新。
教师像不断成长的常青树,是要塑造教师成长的形象。教师不应做“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也不应做“成灰泪始干”的蜡烛,而要在奉献的同时,像常青树那样,继续吸收养分,不断获得新的成长。教师教学的过程,要成为自主学习和自主提高的动态过程。一是课前要自主学习,主动读书,“潺潺小溪,每日不断”[4]。二是课前要自主提高,比如要学生背诵的课文自己先背下来,要学生朗读的文段自己先朗读到位,要学生写好字自己先练好板书,要学生不抄袭他人作业、独立完成,自己先做到不抄袭他人教案、原创备课。要让教师每节课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塑造两个形象,才能让教师成为专业人才,成为与时俱进、常教常新的教师。
第十,形成两种管理:班级实行竞选和轮换,小组体现互助和共进。
形成两种管理,是要纠正课堂管理不民主不科学的现状,通过改变管理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班级实行竞选和轮换,是要改变课堂上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要改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单向控制班级的“指示性”的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实行班长定期竞选和班干部轮换,让每人都有机会当管理者,将教师指示性管理的从上到下、由外而内转向学生自主管理的从下到上、由内而外。通过班级管理的改变,更深层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也更全面地营造民主的氛围和向上的正气,推动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小组体现互助和共进,是要改变课堂上的小组管理。教师要加强小组建设,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改变座位编排方式,将单人课桌一张张横着与讲台平行组成横排,改为一张张竖着与讲台垂直组成纵排,其中前后相连的三个单桌为一小组的一半(一侧),并列的另一个前后相连的三个单桌为同一小组的另一半(另一侧),一左一右两两相对,组成相对固定的六人学习小组,座位两侧依次安排学习层级高、中、低三人就座,形成既可以帮助或请教身边的同学,也可以与对面同一层级的同学交流或竞争的新形态。小组内六人各负责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如新词学习、专题训练、名篇背诵、名著阅读、自由随笔、命题作文等。让每个小组在互助与共进中,形成更大的凝聚力。
改变两种管理,才能培育“非指示性”教育生态,为课堂教学的变革创设条件。有了比学科教学更上位的教育管理的变革,课堂教学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非指示性”课堂教学的十大准则。它们适用于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也适用于不同的学科(语文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具有普适性。这些课堂教学准则,都是对已有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纠正。“非指示性”教育,不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的改良,而是本质变革;不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承接,而是新的构建。“非指示性”课堂教学,是要运用新理念,构建新生态,让教学更人文、更科学、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