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视角扩编浙江省高考生物选考试题

2021-12-28 14:19江苏王贵峰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酸雨生物环境

江苏 王贵峰

生物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学主要从宏观角度解释生物的分布、生长习性、繁殖、演变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绿色植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形成了适合生命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生物(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生态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发展;而生物学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里的选择性必修模块“生物与环境”就是高中生物与高中地理的交叉融合之处。由于地理学与生物学关联性强,使得在新高考实施省区选择地理与生物组合的学生人数较多。

笔者通过挖掘高中生物与高中地理之间的交叉融合之处,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与整合,以浙江省高考生物选考试题为例,将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生物选考题扩编为高中地理试题,提高命题水平,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挖掘生物与地理的关系

笔者通过拜读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挖掘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第4章“种群和群落”与高中地理的契合之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金字塔图,按照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年龄性别结构图)、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群落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垂直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依据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即在地带性分布中镶嵌了非地带性分布)、立体农业(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外来物种入侵)等。

2.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与高中地理的契合之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太阳能是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桑基鱼塘、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也就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即平衡功能)。

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高中地理结合最为紧密。主要涉及“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人口的环境容量、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大量消耗资源,加剧环境污染)、如何协调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即“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涉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

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即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循环及其意义。

3.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4.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5.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生物分布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7.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环境安全的意义。

8.生物,尤其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结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主要考点如下:

1.生物生长(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即利用生物生长(生活)习性推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或生长条件;利用生物生长(生活)环境的自然地理特征推测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结合生物生长(生活)习性,比较或评价不同生长(生活)区域的区位条件;适合或不适合种植某种作物的原因或区位条件。

2.“引种”与环境,外来物质入侵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3.分析以某种生物为原料的产业的形成条件、原因、意义(影响)、开发利用方向。

4.为做大做强以某种生物(农作物或动物)为原料的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该产业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启示;大面积种植某种植物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等。

5.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人工环境与生物增殖、养殖;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

6.人类不合理开发或破坏对生物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生物资源的破坏,尤其是森林资源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及人类的不利影响。

7.生物种类、数量、分布于地理环境的关系。

8.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角度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类型判断、特征描述、成因分析等。

9.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植被的变化(破坏或恢复)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10.疫情与地理环境,即从地理视角看疫病的产生、传播、危害和防控。

二、扩编高考生物选考试题

笔者研究浙江省每年的生物选考试题时发现:在大多试卷中都有一道与高中地理结合紧密的试题,内容主要涉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以选择题形成呈现,选项相互独立,涉及的知识点多,都是单个独立的选择题(见例1中的第1题),与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选择题不同的是,高考地理选择题往往以题组形式呈现,即利用图文材料创设情境,在图文材料的统领下,一般有2至3道选择题,且选项文字精练,字数大体相当。

【例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人类向大气排放的酸性气体导致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的pH值小于5.6而形成酸雨,它对地理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2013年我国大气降水pH年均值小于5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生物选考试卷)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2.我国酸雨危害严重的地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 )

A.森林覆盖率低 B.经济发达

C.大量燃烧煤炭 D.人口稠密

3.酸雨造成的直接危害是

( )

A.雪线上升加快 B.导致土壤贫瘠化

C.雾霾天气增多 D.胃病发病率提高

【答案及解析】该题组以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生物选考试卷中的一道选择题为基础(例1中的第1题),从生态环境的视角,补充背景材料,以全球性环境问题和2013年我国大气降水pH年均值小于5.0的地区为情境,扩编了例1中的第2题和第3题,以此提高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和酸雨的认识,发挥试题育人功能,将人地协调观植入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和地理学的积极性。

1.B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和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2.C 我国酸雨危害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也是世界三大酸雨严重区(还有西欧和北美)之一,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主要以燃煤为主,燃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属于硫酸型酸雨;我国长江以南森林覆盖率比北方高,砍伐森林或森林覆盖率低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长江以南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如果大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会成为酸雨危害严重的地区。

3.B 雪线上升是气候变暖直接造成的;酸雨使得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养分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雾霾是自然和人为释放的微尘直接造成的;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皮肤病、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上升,也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使水体酸化,但不会直接导致胃病发病率提高。

猜你喜欢
酸雨生物环境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酸雨的危害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第12话 完美生物
重庆地区酸雨污染现状
空中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