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林小良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知识的过程,地理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乡土地理是学生家乡的人口分布、自然环境、人文风俗、旅游资源、资源状况等,以及这一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状况、民俗演化、发展及变化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将乡土地理和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的乡土地理知识,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衍生出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梅州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期待能更好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地理案例和地理原理的结合是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活动的区域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切身体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选取学生较熟悉的乡土地理作为案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点,尤其是比较抽象和理性的地理知识,找到并选择具有真实情境的典型例子,学生更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例如,“农业区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常考点,人教版地理教材重点分析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作为季风水田区的梅州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考试的试题往往选取其他类型的背景材料,为了学生更好地迁移应用地理原理,老师有必要再选择梅州地区其他农业来分析,比如梅州的金柚、茶叶、脐橙等,通过这些乡土案例,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应用就更加熟练。
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地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的接地气。不管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只要教师能够巧妙地将乡土地理资源融于教学中,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教学实践学习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就是指地理野外实践学习。地理野外实践考察,是地理课堂的延伸,同时也是地理课堂知识的补充,是地理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相互融合。通过野外实践考察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空间想象提供真实的素材,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直观现象,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梅州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也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各中学老师可以结合本地乡土地理资源,选好研学地点,做好研学计划,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实践学习,让地理课堂与大自然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体验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进行研学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活动要以师生安全为前提,做好应急防范措施,选好研学点;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根据学情布置合理的活动任务,做到目标明确、安全快乐、学习有效,实现“行”中有“学”。
习题测试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常用手段之一,利用乡土地理编制试题,一方面体现身边处处有地理的理念,巩固和检验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其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活习惯的养成。含有乡土地理的试题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体现,也可以在大型考试中呈现出来,例如,笔者命制2019年高三梅州二检的题目时就充分利用了乡土地理。
【例1】梅州松口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镇,松口古镇已有千年历史,地处闽粤二省的交界处,是历史上商业贸易繁荣之地,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这里深深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古镇街道随处可见异国风情商业建筑,当时有小香港的称号,现在是梅州重要的金柚产地。2018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启动仪式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览。
简述“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梅县区松口镇的举办给古镇旅游带来的效益。
熟悉的乡土地理元素融入试题中,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再用掌握好的地理知识分析陌生的地理情境,往往能水到渠成,效果明显,应用此方法需要注意选择的乡土资源要有代表性,在命制题目时注意科学性。
地理教学中会有很多抽象的地理原理、概念,学生没有见过或未曾留意的地理情境,只是通过板书和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随着教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设备普及,地理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了地理课堂中重要的环节,很多地理情境可以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在教学中呈现出来,从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地图中的“山谷”“山脊”,对于梅州山区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见过甚至走过,但是未曾留意和思考。因此,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学生还是有点费解,若能拍些学生熟悉的当地山谷、山脊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对“山谷”“山脊”就一目了然了。还有要分析南方地区因为水热充足,雨水淋溶导致风化壳深厚时,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深厚的风化壳”,教师在平时留意找到工程施工后新形成的山体剖面图,然后录制讲解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就可以很好地突破难点。
乡土地理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很好地突破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演示是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服务,因此教师不要以介绍图片、视频内容为重点,视频播放时间上也要适度控制。
乡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受课时、经济等因素影响。短期的研学学习很难让学生通过乡土地理知识来理解整个高中地理的概念、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国庆、五一小长假、寒暑假等假期时间,完成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活动。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阅族谱、网络资源,了解客家人的迁居史,通过向长辈咨询,了解自己家族的迁移过程;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后,让学生查阅梅州市区、各县县城或乡镇的土地利用情况,实地到访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整理分析后以文章、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能让学生对自己居住城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在调查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主题,强化理论知识基础,确定任务及分工,强调流程及注意事项;教给学生调查方法,比如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获取区域图像,确定方向,使用比例尺,相关软件功能使用方法;确定成果呈现的方式和格式;在调查活动进行中,要注意指导,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及时整理信息,可以以论文、手抄报评比等形式对活动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参与地理调查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
所谓推理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性质和道理相同或相似的乡土材料加以推理。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生获得的感性认识往往受空间限制。但是,老师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某个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继而成为学习陌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例如,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往往选择我们梅州的五指石丹霞地貌作为铺垫,在教学中通过展示和讲解五指石砂砾岩、层理构造等图片,学生就容易理解五指石所在地曾经也是一个地势低洼之地,接受外力沉积,后来地壳抬升,沉积的岩石受外力作用形成今天的地貌。学生理解了这个地理过程后,经过想象、类比、推理,就容易理解云贵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通过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远距离的地理事物,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在选择乡土地理对象时,我们要选择尽可能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如梅州五指石和云贵高原的地貌不同点就在于岩层前者是陆相沉积,后者是海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