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在培养苏北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的作用

2021-12-28 13:46朱丽献尹德树
关键词:苏北精准学院

朱丽献,尹德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经贸系, 江苏 连云港 222061)

现如今,精准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中。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当前,对苏北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精准供求的管理,不仅是中国场景下政府治理范式转换的要求,更是对传统教育粗放型管理的反思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供求矛盾的回应,具有系统性、区域性、差异性和精准化内涵。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破解人才供求矛盾以推动苏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应顺应形势,以精准思维为指导,在人才供求的战略规划、政策输出、人才培养、校企政合作等方面工作的主动性、靶向性、队伍能力提升上有所突破。在对苏北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求矛盾分析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调研、精准施策,厘清“培养谁、谁来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

一、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苏北地区在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做大规模与提升效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促进增长与保护环境并重等多重任务与挑战。目前,苏北5市的高能耗、资源劳动型的煤炭、造纸、纺织等传统行业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实现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压力巨大。苏北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区情没有变,区域增长极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力度不够等现状依然存在。特别是与苏南、苏中相比,苏北各市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相对落后,而经济发展的活跃度直接影响人才的收入水平。当前,苏北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如苏北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起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主动参与到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已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金额逾900亿美元。”[2]苏北地区除了在经济上快速融入 “一带一路”贸易圈中,还借助“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初步构建起地区现代化大交通的立体化网络。这个交通立体化网络使区域内的中国主要产盐区与产棉区、盐城韩国产业转移集聚与服务示范区、淮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产业实现了互联互通。2020 年,在全国城市 GDP 排行榜上,徐州市GDP超7 000亿元,排名第27名;盐城市GDP超6 000亿元,排名第38名;淮安市超过4000亿,连云港市超3 000亿元,分别排第58名和第77名[3]。

二、苏北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求现状

(一)苏北地区高校类型与办学定位

按照人才掌握的知识深度来划分,高校通常被分为3种类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3]。就苏北5市现有的10所本科院校而言,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它的煤炭能源、机械制造等学科、专业的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也是苏北唯一一所拥有博士点的“211工程”大学。其他几所高校如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江苏海洋大学则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不仅具有鲜明的区域行业特色,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苏北地区的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也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苏北现有的20所高职院校则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一线,注重技能传授与动手能力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4]。

(二)苏北地区的高校专业布局与供给

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公布的苏北5市2020年12所主要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介绍,这些高职院校2020年共有352个专业招生,涉及农林牧渔、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电子信息、土木建筑、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交通运输、轻工纺织、公安与司法17个专业大类。在以上专业大类中,专业布点数量占比排在前5名的依次是:财经商贸类专业51个,占比14.5%;教育与体育类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均为47个,各自占比13.4%;装备制造类专业40个,占比11.4%;医药卫生类专业25个,占比7%。而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公安与司法类专业2个,占比仅0.6%;水利类专业3个,占比仅0.9%;新闻传播类专业5个,占比1.4%;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6个,占比1.7%;交通运输类专业和生物与化工类专业分别仅为10个,各自占比不足3%。其他专业如轻工纺织专业布点数12个,农林牧渔类和土木建筑类专业布点均数为13个,食品药品与粮食类专业布点数18个。从2020年苏北5市12所主要高职院校专业布点的结果看,苏北高职院校涉及第一产业类的专业数量很少,仅为13个,占比不足4%;涉及第二产业的专业约占54%;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约占42%[5]。

事实上,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都是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点。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主要需要考虑3方面因素: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总体布局的调控意见;二是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度,其中会重点考虑服务区域经济的需求;三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由于苏北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缓慢,学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意愿较低,再加上学校专业优化调整,目前苏北地区高职院校面临师资队伍匮乏和办学条件不匹配等困境,这导致人才供求的匹配度较低。

三、苏北地区人才供求矛盾的精准思维研判

(一)苏北产业与人才互动关系的精准研判

“精准”,意味着目光准、判断准。必须搞清楚苏北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在全国以及江苏省的特点,因为只有搞清楚产业差异性、人才培养差异性才能“精准定位,精准办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领地区人才供给的输出结构的变化。地区的人才供给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下高校的人才输出,因此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技术创新,创新的源泉来自对人才的投入。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需要对相应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和支持。因此,区域人才供给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及其结构优化。因此,立足服务地方产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更要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培养适用人才。

(二)影响苏北人才流失关键因素的精准分析

尽管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带来人才供给结构的变化,但优化人才结构和提升人才质量还需要研究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效应。从人力资源自身的因素来看,无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其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无外乎是薪酬收入、市场需求和生活环境等。但从人力资源流动的根本原因看,只有区域经济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事业、政府投入等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才能带来人才薪酬收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以IT行业分析,扬州、徐州、宿迁给的价格大多在4K~6K之间,南京、苏州的价格在6K~12k之间,无锡、常州给的价格在4.5K~7K之间[注]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6966913_17f13bb810010048kx.htm l?from=travel.。因此,在众多影响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因素中,依靠产业转型升级来带动人力资本的提升是关键,这样才能带来人才需求层级的提高和人才对薪酬待遇的满足感,这也就能够充分说明苏北大量人才流失到苏南发达地区的根本原因。

(三)产业转移升级与人才需求结构互动关系的精准分析

就苏北经济发展而言,一方面,要精准分析产业转移所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整体来说,在 2008—2018年间苏北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相关数据表明: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在2016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这期间,苏北第三产业比重从2008年的35.30% 上升到2018年的46.49% ,而第一产业比重则从2008的14.90%下降到2017年的10.25%[6]。另一方面,还要分析产业升级带来人才需求层次的变化。随着信息产业、互联网经济、新零售和现代服务业的出现,苏北的产业层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徐州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3大重点产业,盐城的大数据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连云港的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淮安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地方特色产业,这些产业的升级和科技创新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保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 “中国创造”升级。

四、“精准施策”——构建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创新与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推动产教融合走协同育人道路的应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产物。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本质是培养区域产业急需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苏北区域“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要与之相匹配。因此,高职院校要精准对接产业链对人才链的需求,从院校内部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出发,构建“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新范式。目前,尽管对产业学院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知,但办学动机和参与主体的角色还是非常鲜明的。从办学动机看,高职产业学院是为提高办学质量、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由政府推动、高职院校主动牵头、行企业共建的新型二级教学单位。产业学院的最大优势在于将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前置到学生在校期间,从而大大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和适应岗位周期。产业学院做得比较好的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早、产业环境好、政策措施到位,产业学院已经从搭建合作框架,建构多元投资方式、混合管理体制、新型组织运营体制等体制层面的探索,进入新一轮的教学体系改革发展阶段。

(二)开展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发布的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仅从战略规划的角度为职业教育体系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研究生层次进行了一体化的构建,还从教育地位和规格上把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分类,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职业教育引发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和培养供给结构和层次的优化和高移[7]。社会对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的变化势必将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将从初级、中级向高级技术应用型和职业化人才升级。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的高移必将内生办学模式变革的动力,而办学模式的设计和改革均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以学校为主导培养输出人才的传统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看,学校办学模式的逻辑是从先设计办学体制再到专业选择、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即办学体制自上而下决定管理运行模式。然而,随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在不断提高,产业学院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诞生于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院校自身竞争生存的本能反应,其建设路径也必然颠覆之前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从“注重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运行模式”到“校企政行多元参与的办学体制改革”的自下而上的办学逻辑。因此,开展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即从产业学院教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解决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行为规范、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等方面的需求,而这已经迫在眉睫。

五、“精准办学”——打造“职场情景式”教学模式

(一)构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且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7]。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集中表现在与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紧密衔接的融通性,即职业教育要实现从以升学目标为主的专业知识学习,向以“职业需求”为纽带的“认知+行动”兼容且涵盖升学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急需转型、升级、壮大,企业为此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社会需求角度看,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满足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目标的就业教育,而就业教育的特征则是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置到职业院校的课堂上,这样就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和适用度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确保实现企业岗前培训前置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产业学院的驱动机制出发,重点做好产业学院治理体制、分配方式、招生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运行模式、师资队伍选拔使用、教学场景构建、学习评价方式及学生就业安排等框架性、制度性的设计;二是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角度出发,产业学院的教学模式必然依赖专业类别的选择、专业设置与特色凝练、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教学方法创新、教材与指导手册等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这些恰恰也是决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坚守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办学质量和特色的逻辑起点

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呈现鲜明的多元化特征。参与产业学院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主管高职教育的各级政府部门、参与教学指导和提供实践平台的行业、企业以及承担产业学院运行主体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从学校转型发展的内驱动力出发,扮演产业学院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的主体角色。正是参与主体的需求不同导致各自扮演角色的不同:政府主管部门主要从宏观政策和高等教育管理等层面扮演政策输出和战略规划的外力导引角色;行业、企业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承担产业学院办学的内生动力和源泉的职责,即提出专业设置的需求和人才就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对行业、企业更多是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规格、培养内容、师资队伍、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提出具体参与方式和提供资源支持;高职院校则应该围绕人才培养主线,在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体系设计方面,既要遵循高等教育中有关职业教育的规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更要从行业、企业需求出发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在探索产业学院办学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人才培养过程放在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作好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对接,不仅是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更是将现代产业学院落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这也就是说,产业学院的成功不仅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分清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教学改革,这是高职院校确保产业学院办学质量和特色的逻辑起点。

(三)夯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岗前培训前置基础条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实现企业岗前培训前置的基础条件,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出和职场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设计工作场景、扮演相应的岗位角色、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提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实现职业目标。产业学院参与主体中的行业、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利用企业的资源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需求、学生实践教学的平台、“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学生就业机会等,全方位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内涵、质量、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是面向某一行业、某一职业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标准而设计的,职场情景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必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职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理实一体化下工学交替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职场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逻辑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积累为内在线索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构建包含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内在逻辑,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实现学校和企业间场景的自如切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全面构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职场情景式教学模式

构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职场情景式教学模式是落实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职场情境式教学模式的过程性体现为“在校学习阶段与企业实践实训阶段的耦合”,即不是简单线性的从学校到企业再到学校的过程,而是学习专业知识与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所对应的职场素养和能力需求,可能是先从实践认知开始再到课堂教学,也可能是就在实践场景实现全部教学过程。职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具体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以及保障体系4个要素[8]。目标体系是指产业学院定向到某一职业岗位,从专业层面提出的目标,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同时,各专业还需要从职业定向目标出发,对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格,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标准进行界定,例如“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是对反映学生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等级的评价。内容体系是指产业学院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环节。教学内容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纲要、执行大纲、教材、实习手册、实训指导书等。管理体系包括产业学院的管理运营机构、教学场所和设施的管理模式、教师教辅等人员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模式等。保障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设计与真实的生产、服务、营销、运营、管理情境一样或者高仿真的职业环境,以保证教学所需,具体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配置相应的厂房、车间、工艺流程、办公室、营业场所、工作坊,并配套相应的管理流程和标准;二是要制定一套与产业学院相匹配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开发、培养、管理的制度,具体可以包括聘任、考核、评定、奖惩等各个环节[9]。

猜你喜欢
苏北精准学院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