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分钟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最,等级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军功政绩,下等称“殿”,上等称“最”。
B.疏,这里是上疏的意思,即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其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
D.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B.博士,古代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C.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D.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
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
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
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官员以临时差遣治事,官衔前带“知”字,为主持之意。
B.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进士科。通过古代科举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C.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于对犯人的刑罚。
D.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是西汉皇帝刘启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
B.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汉时常用县官来称代政府或皇帝。
C.外繇,戍边徭役,汉时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钱三百代役。
D.关内侯,指汉代军功爵级中高于大庶长低于彻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税。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
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
C.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
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指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洛阳为西京。
B.古文,是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而言的。
C.参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别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职。
D.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谥号,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德,皇太极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景帝首创。
B.总督,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一般为正二品。
C.擢,表示官职的提升,与之含义相近的还有拔、陟、加、晋等。
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疆土、田地、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9.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指幼年丧父,与《陈情表》中“悯臣孤弱”的“孤”相同。
B.督邮,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C.领,兼任,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
D.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有时也指牛一牲。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D.“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