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与大家分享我的语文学习心得。
步入高三,语文考查的课本内容大幅减少。这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的应变策略可用8个字来概括——深根固柢,厚积薄发。
首先,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专注课堂,跟随老师的引导,切勿急功近利,自高自大。或许有些同学认为,语文课堂是老师的自说自话,听不听无所谓。此言差矣!语文考点无处不在,烦琐且无章。课堂上,你的老师也许正在讲解你的知识盲点,也许正在展示你所欠缺的作文素材。因此,我们要紧跟老师节奏,投入语文课堂。
其次,面对大量的试题,我们要学会整理归纳,做好语文笔记。语文笔记是做给自己看的,首先要在意的不是别人的模式,别人的看法,而是你是否有自己的条理,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所需。笔记未必要有观赏性,但一定要有可读性,最好能记住自己整理的每一个考点。更重要的是,做笔记并不是目的,做完笔记后反复浏览、默诵、复习才是关键。
接着,关注时事热点,整理相关人物、事例素材。现在语文作文考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的是一针见血的论点、旁征博引的论证、大量丰富的例证和贴近任务的名言。在议论文框架构建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大量的素材来充实文章,让单调古板的议论文有亮点。
还有,适当的课外阅读,磨炼语言文字的凝练性和力量感。不少同学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或是外国的经典小说,或是近代科幻小说,或是深奥的哲学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思想以启迪,但对于应试来讲,短期之内是不太实用的。恰当地运用或许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但过多的名句堆砌反而会削弱我们自身的理性思考,弄巧成拙。我推荐的是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类的中国作家散文。我们可从中学习他们对文字的运用,学习他们有力量却不失风度的排比,学习他们风趣却不失优雅的引用,学习他们严肃而又不古板的定义。
最重要的一点,语文是需要我们大量书写的学科,一手好字必不可少。对于语文卷面,基本的要求如同整理笔记一般,如果不能做到有观赏性,请务必做到有可读性。漂亮的楷书不是人人皆有的,但整齐、工整的书写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以上就是我对语文学习的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愿各位都有属于自己的远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