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结合语境巧推断
——古代文化常识题备考策略

2021-12-28 11:29朱荣华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常识文言文考查

朱荣华

自2014年开始,古代文化常识题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卷中。随后,它就成为全国卷的必考内容。以2021年为例,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都命制了这一题型,可见此题特别受命题者青睐,是我们备考的重点内容。文化常识呈现在试卷中的显性分数是3分,但事实上,它影响着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甚至是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它包含的隐性分数是不可低估的。考查这一类题目有利于矫正往日文言文教学过于看重字词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弊病。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其次,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真题呈现

例1(2021年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例2(2021年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例3(2021年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项“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

命题特点探究

通过对高考题中文化常识题的盘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命题特点:

1.题型基本稳定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题型为客观题,分值为3分。考查形式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4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

2.内容指向集中

梳理高考真题,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常考内容为:

(1)称谓姓名。2017 年全国Ⅰ卷考查“以字行”,2017 年全国Ⅱ卷考查“车驾”,2017 年全国Ⅲ卷考查“近侍”,2018 年全国Ⅱ卷考查“豪右”“京师”等。

(2)科举官职。2017 年全国Ⅰ卷考查“私禄”,2017 年全国Ⅲ卷考查“状元”,2018 年全国Ⅱ卷考查“茂才”,2018 年全国Ⅲ卷考查“前尹”,2018 年天津卷考查“刺史、守”等。

(3)历史常识。2016 年全国Ⅰ卷考查“契丹”,2017 年全国Ⅲ卷考查“上元”,2018 年全国Ⅲ卷考查“株连”等。

(4)礼制常识。2017 年全国Ⅰ卷考查“母忧”,2018 年全国Ⅰ卷考查“践阼”“阙”“逊位”,2018 年全国Ⅱ卷考查“顿首”,2018 年全国Ⅲ卷考查“陵寝”“御名”等。

(5)文学常识。2018 年全国Ⅰ卷考查“《三坟》《五典》”,2018 年天津卷考查“记”等。

3.命题规则清晰

(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高考设置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时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我们熟悉的,答题时可依据平时所学知识直接判断。

(2)兼顾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要依据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出现。这类题目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对这类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来判断。

自2015年以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均取自纪传体或纪事本末体史书。基于语料的这一特点,皇权更迭、宫室风云便成为事件的时代背景,求学之路、为官之途便成为人物的行事轨迹,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便成为生活的常态画面。

备考点拨

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天文历法、官职典制、礼俗礼仪、姓氏称谓、文化典籍等几大类。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积累。鉴于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教材,紧扣教材

高考对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大多与教材内容相关,很多考查点都能从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找到关联。对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古诗词课文及其注释,课文作者简介及其作品介绍等,需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做好复习备考的关键。这几年所考古代文化常识以取材于中学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为主,与教材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以《陈情表》为例,可以掌握“孝廉”“秀才”“郎署”“洗马”等古代官职名称常识;以《张衡传》为例,可以掌握“举”“辟”“转复”“徙”“去”“还”等古代官职任命升降的文化常识;以《祭十二郎文》为例,可以掌握“敛”“窆”“棺”“椁”“丧”“归葬”“兆”等古代丧葬文化;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可以掌握“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和“执事”“寡人”等敬称谦称的人物称谓常识;以《鸿门宴》为例,可以掌握座次排序等礼俗方面的常识和“关中”“山东”“河南”“河北”等古代地理知识……通过对教材中经典课文中出现过的文化常识的积累,形成课内文化常识的知识仓库。从而以熟带生,消除阅读文言文及解答文化常识题的障碍。

2.掌握技巧,巧妙记忆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这种考查方式有不少体现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我们备考是十分必要的。

(1)一线穿珠法。不计其数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果有一根线将它们穿起来,就能使其系统化。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一条线,穿起人物的字、号、谥号、特殊称谓等全部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归类联想法。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如识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归纳整理,方便记忆。

3.对接现代,古为今用

对接现代,让古代文化知识,焕发生命和生活气息。

(1)古代地名与现代城市名的对接。如“京师”。现在的一些大城市的古称,也要适当地进行介绍。例如,北京的古称有幽州、大都、北平等;南京的古称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江宁等。

(2)古代官职和官府机构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如“首相”一词。尤其要重视秦汉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中央机构和官职,如“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社部”;“钦天监,长官称为钦天监监正,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等,相当于现在的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地震局”。还可以从影视剧中挖掘一些文化常识,从而增加一些趣味性。如通过对《觉醒年代》中许多人的名与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名和字相关若干常识。同样,也就明白了《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 是最大漏洞的原因。

4.加强针对性训练

古代文化常识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与灵活运用。可制作小卡片,强化记忆;也可同学间互相出题,互相考查,提高解题能力等。另外,对于平时做过的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尤其是那些做错的题,注意把它们收集、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如果从高一、高二做起,到高三一直积累下来,高考备考时就轻松多了。

在日常训练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具体语境,巧妙排除。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首相”一词,在“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

以上是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备考的大致要点。这里要强调的是,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根据文本推断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工作,有效把握复习方向,掌握答题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古代文化常识题的正确率。

猜你喜欢
常识文言文考查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靠不住的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会背与会默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