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燕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瑰丽的宝藏,它不仅是我们祖先千百年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文化要“走出去”,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翻译,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民俗文化走向国际,民俗文化翻译质量亟待提高。
文化缺省指在交际中,为了达到语言简洁的效果,作者或说话者与受众之间共同文化背景的省略。王东风(1997)指出:“文化缺省指因交际双方共享而在交际中被默认的、自动省略的背景知识,但实际上那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被省略的背景知识到底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呢? 图式理论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图式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纽带之间有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空位,而空位上又有填充项,这些填充项就是代表这一图式最基本特征的词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当输入的图式是之前出现过的,大脑中有关该图式的所有空位就会立刻被激活。换言之,当读者在阅读时,如果输入的是之前大脑中已储存过的某一事物或概念时,读者可以通过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及大脑中自然而然浮现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达到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
根据图式理论得出:在语内交际中,因读者和说话者处于同一语境中,恰当的缺省非但不会造成理解的障碍,反而提高了交际的效率。也就是说,在语内交际中,文化缺省非但不会造成理解的障碍,反而提高了交际的效率,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缺省会因意义的真空而导致理解的障碍。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一定的翻译策略,恰当的补偿缺省的文化信息,使目的语读者对文化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避免理解障碍,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翻译民俗文化既可以提高中华文化竞争的软实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走进神秘的东方大地,又能宣传和传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独一无二的文化。在翻译民俗文化时,我们应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1.适时补充文化缺省的部分
民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华儿女,五十六个民族造就了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性。且自古至今,各个民族相互融合,这就形成了中华民俗文化海纳百川、包容四方的气象。当然,这也给民俗文化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翻译时,译者既要把源语的文化意象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充分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形象、强化本民族的民俗特色和文化特性,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对于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适时的补偿,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继而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比如,西北农家,都有炕。炕在西北人的眼里不仅仅是用来睡觉的,而且还有诸多用途:炕上可吃饭、会客、议事,炕下可烧火取暖。因此,在西北人看来,炕是一种传承,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记忆里永远无法割舍的眷恋。如果简单地把炕译为bed,那么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便荡然无存。不妨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译为 kang(a heatable brick bed),这样就准确的传达了炕在汉语中完整的意义,也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从而保证了文化交流的通畅。
2.杜绝简单粗暴的替换
民俗文化的翻译,一定要确保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害。因此在翻译民俗文化时,要杜绝简单粗暴地以他国、他乡的民俗替换我们的华夏民俗。同时,译者也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英语国家的民俗直接移植到中华民俗中,这样很容易带来文化身份模糊、甚至错位的后果。译者在翻译时,要尊重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信息,使源语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唯此,才能促进中西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动。如“红白喜事”如果简单粗暴地译为red white happiness,这样就完全脱离了文化语境,不仅会使目的语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且也没有将民俗文化成功传播出去。译者在民俗文化翻译中,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其文化内涵,把握其核心价值,做到“去色取义”即可,因此“红白喜事” 则可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同样“红娘”可意译为a matchmaker,这样不仅言简意赅,而且目的语读者也会一目了然,从而有效避免了文化冲突。
为了使译文更好地再现源文本的文化信息、更有效地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译者通常会借助于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弥补源文本中缺省的文化信息,这就是民俗文化翻译中的补偿策略。
1.直译加注补偿法
直译的翻译方法虽能够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但不可避免地会使译文拗口,甚至会使目的语读者费解。注释既补偿了缺省的文化,又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例如,甘肃省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崆峒山皇帝庙内的“药王殿”被译文为Temple of Medicine King;孙思邈真人译为Immortal Sun Simiao。这样的译法,对于缺乏中国道教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他们也很难明白与人物身份对应的词汇,如“真人”、“药王”等。因此,为了使译文更能接近源语所体现的道教文化,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在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用目的语文化中相近的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所蕴含的意义。故“药王殿”可改译为Temple of Medicine God、“孙思邈真人”可译为 Sun Simiao——Guard of the Earth Disease,it’s said that he lives in Tang Dynasty from 581 to 682 A.D.。
再如,“得陇望蜀”的翻译。翻译时译者可以直接译为 “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然后用注释附上其比喻意义即可。这样,译者既保留了“陇”和“蜀”的文化内涵,又准确传达了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效传递了文化内涵。
2.音译加注补偿法
音译顾名思义,对源语词语进行音译,注释则可用来补充相关文化缺省的信息。这种补偿方法的优势是:音译保留了源语词汇的异域特色,注释考虑到了目的语文化读者的可接受性,对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了补偿,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特质性是民俗文化最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音译加注的译法既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源语文化特色,也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相关民俗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了该文化信息。如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因为独特的饮食生活习惯,从而产生了许多本民族的特有词汇。其他文化中根本不可能找到这些词汇对应的原型,译者在翻译时,就可采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曲拉Qula(a kind of dairy food of Yugu);
织褐子Weaving Hezi(a kin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of Yugu.The coarse cloth can be sewn into various production and living supplies such as tents,bags,blankets,clothes and so on);
褡裢Dalian(bags used by the Yugus)。
3.增译补偿法
增译法指译者在翻译时可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换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增译法可以直接在译文中植入文化信息,这样既保留了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又保障了读者阅读的连贯性。
例如“比干”和“西施”,众所周知西子即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以西施居首。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封神演义》中说,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心脏,被妲己要求剖出来供纣王观赏。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如果将其直接音译为Bi Gan和Xi Shi,英语读者无法明了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斯在比干和西施的音译名前分别增加martyred和beautiful,译为Martyred Bi gan和beautiful Xi Shi,点明二者的核心内涵和鲜明特征。
一些特色词语的翻译也可适当增词,以补偿文化缺省的部分,也更能准确达意。例如“八宝饭”译为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增加了pudding,这种译法是向英语文化靠拢的归化译法,会使英语读者对意义一目了然;“白斩鸡”译为boiled chicken chops served cold,其中served cold为增词,点明此菜为冷菜,从而避免boiled可能引起的误解;“兰州牛肉面”译为Lanzhou hand-pulled beef noddles,增加了hand-pulled,点明此面用手工做成的这一特性。
4.意译补偿法
意译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翻译形式。意译时不要求译者完全按照原文的行文方式,而是只要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内容即可。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目的语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源文的内容,不会被异国文化难住。比如“封金挂印” 的翻译。如果熟悉这一典故,就知道“封金挂印” 指的是“不受赏赐,辞去官职”。因此,可考虑意译,译出其真实含义即可。故而“封金挂印”可意译为sealed the gold and resigned from office,这样英语读者完全能够明了其意。 再如“红得不得了”,这句话的翻译也更适合意译法,因为“红”在这里不含具体的文化背景信息,也和red这一颜色没有任何关联。故直接意译为tremendously popular,言简意赅,毫无争议。
5.套译补偿法
套译,顾名思义指的是套用翻译。这种方法指在翻译是,既不音译,也不用新词意译,而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套用目的语中已有的词汇。因此,翻译中的套用指利用译入语中意义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固定表达法(如习语),通过改变其中的形象来翻译源语的固定表达法。所以,采用套译首要条件是译入语中找到形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法,然后用源语形象替换译语形象。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必须精通目的语,知道其中有与所要翻译的词汇形义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否则就难以运用。比如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译者在翻译《梁祝》时,如果直接音译或者意译为The butterfly lovers的话,对于不熟悉这一文化背景的受众来说,会比较费解,但是译者如果将其套译为Oriental Romeo and Juliet,这样以来,这个故事的情节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就一目了然了。
套译法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特色,又保持了源语习语特色,同时还能让译语读者看到译文时,会自然联想到被套用的本族语习语,从而马上领会译文的意思,也是一定程度的文化补偿。中文里的一些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的翻译也可采用套译法,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如果发现在英语中存在寓意相近或完全对等的俚语,可以舍弃源语中原本的形象,用西方人所熟悉的形象加以替换,从而达到语义上的对等。
无风不起浪(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打开天窗说亮话(to put all cards on the table);
一个巴掌拍不响(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竭泽而渔(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恩爱夫妻(Darby and Joan);
海底捞针(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
6.直译+意译补偿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习语的翻译不能过于简单的用一种翻译方法处理,这就要求译者要灵活变通,综合处理。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翻译需要灵活处理,其中一部分用直译,另一部分用意译。译者可将其译为译为ambition never dies until all is over,其中ambition never dies(雄心不死)为直译,until all is over(直到一切结束之前)是“不到黄河”的意译,其中的“黄河”为文化词语,似不宜直译。
又如《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花和尚”,其中的“花”指纹身,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即可。因此“花和尚”可译为the Tattooed Monk。
再如“事后诸葛亮”也可采用这一方法。该句可译为be wise after the event,其中after the event(事后)为直译,be wise(变聪明)是“诸葛亮”的意译,因为该习语中的文化词语“诸葛亮”,暗示“变聪明”,似不宜用直译。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灵活变通,适时补偿文化缺省的部分,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异域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做好民俗文化的翻译,不仅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且对于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的树立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译者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能够运用多种翻译策略补偿文化缺省的部分。翻译时,译者要尽量做到与源文的“神似”,保留中华民俗文化的特色。唯其如此,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民俗文化,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才能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进程中让中华民俗文化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