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中央苏区农业发展历史经验

2021-12-28 02:34陈有联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生产

陈有联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苏区进行治国安邦的局部执政实践中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成为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在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探索出一条适应当时艰苦形势的农业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立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农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质量问题关系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全面现代化的质量与成色。

一、中央苏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举措

中央苏区是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赣南、闽西地区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如果没有遇到大的天灾人祸时,“赣南、闽西地区农民维持基本生存尚不困难”。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国民党政府实施封锁政策,苏区物质资源的不足日渐凸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显得十分迫切。围绕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劳动力问题、耕牛问题、肥料问题、种子问题、水利问题等,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央苏区农业显然是向前发展的。1933年中央苏区迎来了苏维埃政府建立后的第一个丰收年,产量接近革命前的发展水平。在“二苏大”报告中,提到“1933年的农产,中央苏区是比较1932年增加了50%”。

(一)开展土地革命,大力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明确规定: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1933年2月,苏维埃中央政府要求:“田未分好,或分得不好的地方,要马上发动群众,重新分田。”为彻底清查地主、富农隐瞒成分,进一步在苏区执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1993年6月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本意是分配土地,但受“左”倾影响某种程度上也“造成苏区群众的普遍恐慌”。农民分到土地后,不还租、不完粮、不还债、不纳捐税,较大激发了生产积极性。由于战争破坏,苏区还存在许多荒田荒地。为增加粮食产量,苏维埃政府提出“彻底消灭荒田荒地”等口号,对开垦的土地,免收土地税三年。在1934年《关于春耕运动的决定》中,提出“消灭40万担荒田”。与此同时,积极兴修水利,极大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二)实行以粮为主,兼顾发展多种经营

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苏维埃政府要求以粮食生产为主,把种植稻谷摆在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然后是发展番薯、豆子、花生等杂粮,同时倡导蔬菜、棉花等多种经营。之所以把粮食摆在农业生产的首要位置,最主要目的是实现自给自足,以应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备足资源。因收集经济建设公债款和土地税工作进度缓慢,在中共中央和“二苏大会”主席团作出决定,自1934年2月1日至2月末在全苏区开展突击运动,全面完成推销公债征收土地税收集粮食任务,以保障红军给养。可见当时苏区粮食仍存在缺口,需要大量筹粮,这也是苏维埃中央政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因所在。为了提高种植效益,苏区通过开办若干农事试验场,推广先进技术,提倡增施肥料和精耕细作。中央土地部《春耕计划》要求每丘田至少要犁耙两次,耘三次,做到田里无一寸草。通过科技兴农等措施,中央苏区粮食生产实现了增产。

(三)广泛组织动员,发展互助合作

由于广大青壮年男子都参加红军上了前线,不少家庭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十分短缺。1930年,闽西上杭县才溪乡群众为帮助红军家属种田,以户为单位自愿联合,创办起苏区第一支耕田队,实现了劳动力互相调剂使用。毛泽东到才溪乡视察,充分肯定耕田队的创举,提议将耕田队扩大为“互助社”,并在中央苏区得到广泛推广。苏区政府还组织动员妇女参与农业生产,设立妇女劳动教育委员会,教育广大妇女掌握犁耙、莳田等技术。据1934年《红色中华》报道,瑞金武阳“去冬时只有两个妇女会犁耙,现在就有104名会犁耙了,还有194人正在学习”。通过建立犁牛合作社,既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畜力不足的困难,又减轻了缺少耕牛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中央苏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虽然中央苏区大力发展农业具有历史特殊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必然选择,但是它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巩固政权的现实要求,不仅对当时苏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也为我们党解决处理好“三农”问题进行了执政尝试。

(一)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正如马克思所说,“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开化的野蛮人一样,必须先保证有自己的食物,然后才能去考虑去获取别的东西。”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这样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有力量去扩大红军,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毛泽东认为存在这种忽视生产的观念对当时苏维埃政权的稳固是十分不利的,并从辩证的角度深刻阐明发展生产对革命战争的重要性,“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这就不是服从战争,而是削弱战争”,同时“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而“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我们党领导苏区人民广泛组织开展春耕运动,帮助解决土地、劳动力、耕牛等一系列问题。

(二)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只有正确处理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与拥护,广泛动员和领导广大农民沿着我们党既定的路线前行。1932年以来,国民党政府就开始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把严密封锁苏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策略”,妄图使中央苏区军民“不能存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的补给”。正是充分估计到苏区斗争的尖锐性与复杂性,毛泽东认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可见,发展农业生产,反映了当时苏区的现实需求,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生计需要,改善了苏区群众生产生活。通过开展土地革命、重新分配土地等方式实现耕地农有,有效解决了“无地可种”的现实问题,为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比如,针对劳动力不足等多重困境,中央苏区探索开展互助合作,组建合作社,有效克服了弱小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苏维埃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实行多元化生产的政策,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首位,并提倡多种经营,提出了“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值,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措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三、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既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又肩负着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但是我们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发展农业的执政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仍有可参考的价值。

(一)筑牢“压舱石”,在应变局、开新局中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比重持续下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尤其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必须当好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推进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培育“新农人”,推动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流向城镇比例会越来越大,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流失趋势不可逆转,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低文化、女性化的现象日益显现。新时代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现代农民是关键所在,着重从“育”和“引”上双向发力。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培养,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激励智力回归。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逐步配齐配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壮大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组织。鼓励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通过提供政治荣誉等措施,引导和激励他们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

(三)畅通“大循环”,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线,农业发展再走拼资源拼要素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向二三产业要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的单一链向现代的全产业链转型。运用工业化发展理念,建立农业产业“链长制”,畅通生产、加工、储藏、流通、销售各环节内部大循环,打造功能集聚、要素集约的农业园区平台。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业态,挖掘农业增值效益。加强顶层设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构建“融合体”,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当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必然。新时代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要面对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也要面对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短缺带来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革新生产方式,构建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新体系。遵循产业内在规律特征,细化产业分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推动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联动发展,真正把联农带农嵌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要用现代生产要素来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