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贵 许兴阳 吴丹 胡家琼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写作能力作为现代人综合素质体现和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从2018级开始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写作课程,重视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就是很好的证明。由此可见,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更没有理由不重视写作教学。但重视归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并没有解除,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因此,探讨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写作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写作课程长期以来被当做理论课讲授,仅作为写作知识传授的工具,以至于学生掌握了写作知识,却不具备写作能力。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写作实践少,很少得到实践锻炼和能力提升;甚至于课程的考核,也是以知识点考核的考试为主,完全是以修学分为目的,而非以能力的养成为目的,教师以教完为任务,学生以考过为追求。与此同时,写作理论偏重于文章学,忽视了写作过程体验,教学效率不高。
如果说重理论教学是一种认识与观念问题,那么,要将抽象的写作理论“落地”却是能力问题,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很严峻的考验。写作课教师,特别是缺少写作经验的教师,要将抽象的写作理论“落地”将会是一件难事,这是写作课不得不成为理论课的原因,也是学生感到乏味的原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抽象的写作理论如何具象化和简单化,最终落地成实践的问题,是写作学科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写作教材几十年一贯制,过于强调理论习得,观念却又老套陈旧。特别是写作理念落后,以“灵感论”为代表的传统写作学理念,阻碍了学生创作激情的迸发。目前推荐的各种写作教材,一方面知识陈旧老化,另一方面从理论到理论,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忽视了写作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另外,一些内容甚至与《文艺理论》或《文学概论》重复教学,特别是文体论部分重复较大。在教学上,不少教师习惯于跟着教材走、跟着教案走,照本宣科,多年一本教材、一份教案打天下,也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枯燥、无新意。
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各科的学习需要兼顾与均衡,因此写作素养不可能得到过多的练习投入,甚至于受多年来害怕写作的思维定式影响,进入大学的学生普遍写作底子薄和害怕写作,特别是面对枯燥的理论讲授,学生普遍较为头痛,兴趣爱好受到影响。学生沉睡的写作兴趣需要唤醒,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年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应该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强调培养地方用得上、留得住,会动手、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2015年12月,贵州省教育厅决定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铜仁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5所学校确定为该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很快,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都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型,并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半壁江山,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围绕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大量待就业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令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得不顾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
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实践应用能力。一方面,相比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不仅仅能够发现问题,而且能够实际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相比于技术型人才,又具有宽厚的理论作为支撑,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1]。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写作者,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仅要从理论上懂得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还要能够躬身实践,亲自动手,要能写、会写。
写作能力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与生活、学习、工作紧密联系。写作能力作为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手段,直接影响和事关人的生存能力。作为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更是基本功。会写、能写是基本的学科素养。
创意写作起源于美国爱荷华大学,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普遍为欧美国家所接受,其核心理念认为写作是可以教的,通过系统训练,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写手或“写家”,颠覆中国传统的把写作神秘化,认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从事写作的灵感论怪圈,符合现代社会写作大众化的趋势。目前,创意写作的热潮正在中国掀起,以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等为先锋积极推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不断推动,创意写作作为学科已经被教育部认可,各高校已经开始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改写了在中国写作没有学科,一直挂在文艺学或中国现当代文学下的没有归属的历史。
葛红兵教授认为,创意写作拒绝理论化,并重新定位了课堂和师生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是没有地位的,他只是经验更为丰富的创造活动的组织者,他把自己的课程形式定位为工作坊,在工作坊中,要求教师带项目来和学生一起工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但不允许高高在上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教师不允许单独讲授知识,而要求教师亲自参与,把课堂变成师生的共同创作实践[2]。
创意写作之所以能够被写作界和各高校认可,主要在于其“写作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和“人人皆可以成为写家”的写作理念,在于其对虚化的理论进行形象化和可操作化解构,在于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和有难度的东西趣味化和容易化,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建设性、共建性与创意性。它解决了将写作学作为理论学科的长期误读,赋予写作学实践性的特征,解决了写作学的本质问题。特别是把实践性作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作为目标导向理念,与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高度一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意写作的引入,有别于一般的教学改革。因为创意写作本身涉及到写作学自身的学科构建问题,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因此,引入创意写作理念的教学改革是全新的、全方位的。再次还要特别提到的和有意思的是,创意本身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话题,此项改革常改常新,永无止境。
源于欧美的创意写作理念,强调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人人可以成为写家,使写作的大众化成为可能,其工坊式创意化教学,成功将理论落地为实践,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借鉴创意写作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型高校实际,将其中国化与本土化,将有助于应用型写作人才的培养。
因此,基于创意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和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探讨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现结合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引入创意写作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际,谈谈粗浅看法。
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和学什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需要,写作教学主要依据学生写作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不是将教材逐章给学生照本宣科,需要依据写作能力的体系构建其理论体系,很显然不能够再照搬传统教材。创意写作的探索者们虽然也出了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仍然只是创意的个别案例和学术探索,不具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另一方面这些教材学术性强,起点较高,为研究型教材,适合211和985等高校中的硕士生使用。对于普通本科,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别更大,要找到适合的教材更是难上加难。
(1)需要教师解构原有教材,重构理论体系。理论教学不是写作课的目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才是写作课的目的,但适当的理论指导还是要有的。然而,目前传统写作教材中过分偏重写作理论,且教材往往体现大而全的特点,对学生适用的不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照单全收,需要对相关教材进行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对必备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提取,构建新的适用的知识体系。在编写大纲和教案写作中,须要为我所用,做精细化处理,进行有效抽取,坚守写作课作为一门实践课的特点,遵循精讲、少讲理论的原则,按照写作规律对传统写作学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进行重构,打破传统教材和教学的理论框架体系,重新搭建写作学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框架。主要围绕写作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升、写作的一般过程、几种文学体裁的具体写作进行构建。
(2)需要教师运用创意写作的方法解构理论,实现理论到技能的跨越。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作之难在于写作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心理现象要变成固化的文字很难,而写作课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变成现实就难上加难了。因此,传统写作教材体现的不是倾向于写作心理学,就是倾向于文章学,多是空泛的理论,不具备可操作性。把写作课当作理论课讲授成为传统写作教学的误区,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成为写作教学的难点,而要解决的这些问题,却是创意写作的特点和优势所在——通过对理论体系的解构,寓理论于实践,以实践消化理论是创意写作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轻松有趣的一个个工坊式的创意练习突破能力,寓理论于实践,最终达到人人皆能成功的首倡。
创意写作教学理念正是直逼这一难点,巧妙避开直接讲授理论的抽象,很少讲授理论或不讲理论,将理论融汇在具体的工坊式的写作练习中,这些练习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简单易完成的特点。
如创意工坊练习的一个例子:
【工坊训练】想一想,除了看到了对方手机信息、翻看了对方的手提包、遗留在床上的一根长发……你还有哪些方法和手段?发掘更多发现“抽屉里的响尾蛇”的方式,一一列举出来,看谁的方法最多。5分钟完成。
【工坊训练】根据前一个练习中列出的发现“响尾蛇”的方式,写作一个情景,同时给出你处理“响尾蛇”的方式。15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抽屉里的响尾蛇”是源自美国作家马克讲述的关于作家如何学会讲故事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回家后发现抽屉里有一条响尾蛇,他拔出枪将抽屉打个稀巴烂,响尾蛇却不知所踪,他的处置方式带来了更大的麻烦。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懂得如何虚构故事,故事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导火线,即“响尾蛇”,学生在写作中要学会设置“响尾蛇”,还要会处置“响尾蛇”,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明白了编织故事的要素:(a)文章(故事)是要有波澜的;(b)如何具备波澜——设置导火线(“响尾蛇”);(c)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响尾蛇”处置方式的不同,情节发展的路径必然不同。
学生给出的各式各样的“响尾蛇”:偷偷摸摸看手机,衬衫上的口红印,表情包突然增多,游戏好友最近组队,突然注重打扮,朋友圈照片中你眼里的人影等等。随后,以自己处置“响尾蛇”的方式进行了场景写作。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需要枯燥地死记硬背就理解了前述知识点,还得到了关于叙述、描写的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创新性开拓,写作兴趣也得到激发。
这些练习学生感兴趣,积极性高,容易激发学生创意,也落实了写作教学的要求。理论自然融于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唯教材,也没有哪一本教材可以使用,将中国方法与国外先进方法结合,集无数关于创意的案例参考,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将写作的所谓理论体系和知识点融化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具体的工坊练习之中。
当然,作为教学创意,既是写作教学的亮点,也是写作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事实上,创意写作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在创意上下功夫,每一节课,每一次教学都会是全新的,如果有章可循,也就不是创意的本意了。一言以蔽之,对于创意写作,也只能借鉴,需要老师自己摸索和创新,而且永远在路上。
对课堂的解构与重构是创意写作的特点之一,解构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在课堂重构中重构知识与能力。
(1)师生共生共建课堂,集交互性与重构性于一体。李运奎认为,课堂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社会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存在,其内容要在体现对主流文化引导意义的基础上,接纳学生文化,避免文化专断造成学生的文化失语,介绍多元文化,加强对话提升理解,扩展师生的视野,在互动中达成文化共生,使教学内容成为在文本规定性与开发生成性上的统一[3]。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写作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一堂课上,教师讲授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三分之一时间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工坊练习,三分之一时间为学生分享优秀练习,同学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以教师点评为主,在点评中延伸和深化知识及能力,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也体现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课堂写作中瞬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会成为新的教学点,像波浪一样把课堂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后面的问题总是建立在前面的问题上,课堂体现共生共建的重构性与交互性特点,具备无限的创造力。
(2)对课堂进行延伸,针对写作特点,把课堂移入自然与社会。学生学习写作,仅仅依靠每周一次课,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除完成4次左右固定的作文外,要求学生写日记、做手抄报,收集民歌、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创办创意写作工坊微信平台,组织学生审稿、编辑,在微信平台发布每节课的课堂习作和课外习作,实现优秀作品的课堂分享和课外分享相结合。建立班级创意写作微信群,在群里分享文章,发布学习要求,推荐读书书目等。
在教学中针对写作源于生活和灵感需要激发等特点,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理解生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然后进行写作,从而进一步理解生活与写作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如何在生活基础上进行创意写作,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的讲授为具体直观的过程体验,学生积极性高。如深入明湖体验大自然和进行观察然后想象作文,到三线博物馆进行采风体验然后想象作文,多年来这两个项目已积累了大量写作明湖和三线建设的优秀文章,可以适时专题式地结集出版。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很好地进行了课程思政,也间接地为社会创造文化价值。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引入创意写作理念的实践型写作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学校《跋涉者》等各类文学刊物和文学活动的活跃以及学生发表作品、获奖情况等就是证明。该模式在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1班、2班中实践,深得学生好评与喜爱;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2018级、2019级各班不断总结实践和提升。得到校领导的好评,并作为案例推广。
以上各班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普遍评价较好,在以对写作活动的理解与感受为要求的形成性考核作业中,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不少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不再害怕写作,有的说“这样的写作课让我触动很大,原本在脑海里、在心里的那一套观念被彻底颠覆”,有的说“一边上课,一边进行训练,这样的写作课很有意义”,有的说“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发现学习文学写作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夯实写作基础,更能够感受到心灵的释放,在写作中享受写作的快乐”,有的说“特别感谢我们的文学写作课的老师,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创意写作工坊,通过对命题进行段落式的叙写,篇幅小,容易写,大家都乐于这样的练习来提升自我”,有的说“写作课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活跃的,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有的说“对于一个惧怕写作的我来说,当我得知有这门课程时,我内心是崩溃的——但经过学习我懂了,从不敢提笔写东西到敢于去写点东西作为自己的情绪表达,我觉得自己进步了”“写作课的过程是很幸福的,因为自己基础不好,但没关系,每节课你总会听到很多动听的优美的文学句子,可以借鉴他们的写作”,有的说“说实话,刚刚看到有这门课的时候,我是抵触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上课时的那种抵触心理是多么强烈。因为我最怕的就是写作——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文学写作这一课程了解得越来越多,那种抵触的情绪也在逐渐消散”。对写作渐渐产生了兴趣,不少学生写作水平渐渐提高。
阶段性教学成果“基于学生中心地位的‘降升式’写作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2017年获学校第二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获贵州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生写作兴趣浓厚,投稿、创作蔚然成风,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方兴未艾,校内《六盘水师范学院报》《跋涉者》《清泉诗社》《高原风》等都是学生活跃的阵地。本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创意写作工坊微信平台也发表了大量学生作品,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各种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发表。不少学生在第二学期便在发表作品方面崭露头角,从发表的作品看,学生作品具备一定质量和水平,在校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一是写作中的头脑风暴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意能力培养;二是创意案例需要进一步丰富,应该尽可能将所有知识点都落实成为案例,且每一个知识点有多个案例供选取,建设好案例库;三是通过实践探索,搭建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创意写作“理论-实践”模式写作学科体系,出版一本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用的文学创意写作教材,方便师生使用。
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除改革课堂教学与教材体系,还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考核方式等不断深入。从2019级开始,将原开设为1年的教学周期改为2年,学生会得到更多更好的锻炼;基于OBE理念的以实践成果倒逼学习的考核方式也是在2019级开始实行。相信,假以时日,长此以往,教学成果会更加得到彰显,更多的具有一定写作实力的“写家”将会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