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国积极顺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并积极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重视的基本课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铸魂育人的成效,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关系到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大局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时间短、基础薄,其师资队伍建设大多聚焦于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足或无暇顾及。因此,站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起点上,面对新任务、新问题,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经历了艰辛探索和改革推进期后,我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已进入了创新提升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和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亦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并作出重要讲话和批示。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讲话批示,从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彰显了党中央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新兴载体,其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亦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时代要求之中。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高校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第一践行者,要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时代任务,但更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围绕这一价值取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当成为“传道”的人师和“授业解惑”的经师的结合体,应当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应当成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地方服务的积极实践者,应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这既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面对新时代的考核和特殊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既应有师德师风教育也应有学校转型认同教育,工作任务比普通高校来得更重、更艰巨。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德”为首,要教育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3],真正树立起为人师表和大国良师的风范。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学校转型认同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是从普通院校转型而来,其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对教师宣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让教师认清学校转型的历史意义和战略地位,深刻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号召的转型意识,真正将学校转型内化成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目标。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随而来的是经济环境对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影响和冲击,个别教师甚至出现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滑坡等行为,严重脱离了新时代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究其原因分析,主要为:其一,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的负面影响。教师要不忘初心,热爱教师事业,要有能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但当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无限度介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后,部分教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于无形中滋生,由此自然无法潜心进行教书育人工作。其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趋利思想严重。如不少教师认为科研攻关、课题立项、职称晋升、访学进修才是硬道理,育人工作事不关己;个别教师只顾着在企业兼职赚钱或外出讲课,漠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等。其三,“双师型”教师身份带来的潜在风险。“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但随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教师拥有“教师”+“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他们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归属感也可能随之降低,亦易受企业文化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产生动摇,脱离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际目的,从而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度。重学生思政、轻教师思政是高等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其重应用重实践的学校定位而更加容易轻视甚至忽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未形成强大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教师工作被分割到党委、教务、人事、宣传、工会等多个部门,且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亦不是这些部门的主要业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形成整体推进、协同合作的网络。第二,未建成完善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考评制度侧重于工作业绩、科研成果和实践服务的评价,师德考核只是底线,是非竞争性指标,是软指标、虚指标。这种考评机制在引导教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职责等方面就起不到应有的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第三,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4]是我国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的学习、工作、科研、生活是两张皮,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意愿,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自然无法对教师形成强而有效的吸引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大多停留在“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灌输与记忆上,未能通过深度的实践体验,解决理论内容和思维转化之间的关系”[5],实践体验浅表化必然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
应用型本科高校“特殊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6]。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以独特的方式传道授业,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可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却出现了教师影响力和渗透力不足的问题。第一,重专业理论轻课程思政。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突出应用性,其专业教师往往具有相同的专业教育背景,即受到的更多的是运行规律和自然机理的教育,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自身教育背景的制约必然会影响到应用型高校教师课堂思政的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德育工作和思政课课堂教学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课程思政的作用与价值尚未完全发挥。一些专业课老师完全没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意愿,或虽有意愿但对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关系领悟不够到位,课程思政的实践流于表面、不得要领。第二,重理论教学轻应用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但现在不少教师存在着改革意识不强、实践意识较弱、应用服务能力较低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不论是重专业理论轻课程思政还是重理论教学轻应用实践,都脱离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和话语生态的复杂性也正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信息传播普泛化对教师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带来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普泛化的物理条件已经成熟,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已然成为现实。互联网上,大量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言论,大量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迅速传播,并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尤其是青年教师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极容易受极端思潮和错误言论的影响,导致其思想政治模糊、政治信仰动摇,甚至被诱导出现贬低信仰、拒绝崇高、消解主流等价值偏离和失范行为。另一方面,网络特性给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等特性,这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网络师德监督、把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状况增加了难度。还应特别关注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时,线上教学的方式容易导致部分教师因缺乏实体监管而出现网络课堂行为失范、言论错误等不当行为。
只有理论上的认知和认同,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思想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根源,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个别教师在讲政治和自身发展需求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无影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无用处,甚至认为讲政治是对其自身发展的一种束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因此,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教师的头脑,这是矫正他们错误认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必须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教育教师,“只有讲政治,才能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发生偏差”[7];必须要严词厉色、坚持不懈地警戒教师,无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淡薄、不讲政治规矩,必将难免在政治原则和重大问题上犯错误,最终甚至身败名裂。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认同讲政治与个人发展是相统一的,才能让教师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对教师明确学校转型的历史意义和战略地位,让其深刻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进而深刻领会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亦是相互促进的,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之中。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上至下凝集工作力量,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加强创新。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由“学生思政”单焦点转化为“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双焦点,高度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情况,尽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形成群体凝聚力,党政团齐抓共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会的独特作用,协调好党政团关系,建立各部门权责清晰、互相支持配合,全面覆盖、互相协调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机制。再者,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开展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师为本,从教师入手,定期开展调查,了解教师感兴趣的政治内容、社会内容、文化内容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教师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畅通教职工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倾听教师的呼声,尽力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党的关怀,增强其政治感和幸福感。最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注重形式的新颖和多样,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采取政治理论学习、学术研讨、党团活动、座谈交流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教师对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协同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第一,完善教师考核考评机制。公平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改变以科研成效定职称、定绩效的方法,将教师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质量、实践服务纳入到教师的考评机制中。第二,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师德师风评价同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在制定校内分配、年度考核、教师奖励等政策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高尚、育人良好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师德较低的教师要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一定的如转岗、降级等惩罚手段。第三,强化教师思政督查和引导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采取以基层党委、督导部门、教务处等多方协作,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教师意识形态、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师德师风的有效监督,确保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第四,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定期让教师去地方、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服务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五,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和补偿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对教师思想政治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判断,并经常性地对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把握教师的思想政治情况。同时,针对薄弱环节,要建立补偿机制,因时因势因缺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新媒体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要重视并合理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转变,努力挖掘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全力搭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大平台。第一,切实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和网络管理主导权。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把握传播规律,不遗余力地打造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占领网络阵地,随时随地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要及时更新教育界思想政治素质先进工作者的资料或视频,制作内容通俗易懂的教育短片,设计有奖竞猜、竞赛小游戏等方式,来增强教师的现实感和兴趣感,以此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第二,注重培养教师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帮助教师树立必要的信息意识和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网络科学技术,将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同时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重点提高教师的信息伦理意识和培养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其自觉维护网络安全,自觉遵循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第三,努力搭建网络沟通、意见反馈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速度快、覆盖广、灵活快捷等优势,建立起教师意见、建议表达平台,促进教师与学校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校要能及时充分地回应教师的网络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的需求。简言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巩固壮大意识形态阵地、注重教师参与、线上线下融合、升级沟通理念等层面化解新媒体带来的不虞效应和利用好互联网的思政价值。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质性效果,就要因应形势、直面挑战,既要遵循普通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又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性;既要让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又要建立科学长效的工作机制,多方并举、合力协作凝聚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形成良好有效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专业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8]。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