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关于教育强国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凝练校长的办学经验。校长的办学经验体现在他们的战略选择智慧、危机处理机智以及对教育常识的坚守中。而如何将这些办学经验表述出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路径。
于文安在2019年第12期《教育评论》《校长办学思想凝练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
校长办学思想凝练一般经过“学习内化——形成体系——自我完善”这三个环节。
学习内化环节,即储备积累阶段。该阶段的重点是积累和反思来自读书或实践的经验,并尽可能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四个关键动作是阅读、实践、反思、写作。阅读、实践是获得思想和经验的两种渠道,反思是将经验凝练成思想的手段,写作的目的是将反思的成果记录下来,并将之条理化。在这样的过程中,校长需要静下心、沉住气、耐得住寂寞,难在坚持;最好能有导师的指导,提高理论素养,进行深度反思。
形成体系环节,即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校长办学思想是校长对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进行提炼和升华。可以通过四个步骤形成:一是删掉无用,突出有用,澄清浑水;二是材料分类,化繁为简,水落石出;三是厘清关系,分清因果;四是抓住重点,准确表述,形成概念。简言之,在众多材料中,要提取有用信息,做好分类分析,明确相互关系,围绕重点,精准表述框架概念,形成一套体系。
自我完善环节,即不断丰富和改进办学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校长需要将构建出的办学思想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借助实践进一步充实、完善,并根据时代变化和学校发展,逐步改进办学思想,使之不断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稳步发展。
凝练校长办学思想要注意“四化与三性”。“四化”分别如下:显性化,即尽可能把校长的隐性知识明确化,使之可以言传;理性化,即将校长平时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层面;系统化,即将日常工作的碎片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即形成被认同与可接受的思想体系。“三性”分别如下:时代性,即立足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现实性,即根源于学校的实际,能够指导任教学校的发展;前瞻性,即能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引导学校发展。
刘莉莉在2020年第12期《中小学学校管理》《让校长办学经验更有价值》一文中认为:
校长的办学经验既体现在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中,也折射在他们的管理行为上;既存在于校内教职员工个体和各级组织部门的活动中,也通过各种标识与理念得以彰显;既浸润在学校空间环境和共享资源里,也弥漫于师师、师生、生生的交往方式中;既与学校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也与学校的当下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好的办学经验就蕴含在学校文化里,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此校长找寻经验,既可以从自我感知得心应手之处出发,也可以从突破困境的难点出发,进而找寻相关的线索。
首先,不能把现象当作经验,而是要找寻其背后的原因。挖掘与梳理办学经验的过程就是校长专业成长的过程,讲述经验的过程就是对实践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校长要想讲好自己的办学故事,就要走出就事论事、在浅层次上讲述办学经验的误区。
其次,不能把做法本身当作经验,而是要揭示其内在规律。学校要想形成办学经验,就需要建立一种内省和反思机制,学会理性地审视办学实践,让学校的每一件事情不仅做了,而且要思考为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取消班主任,实施选课走班,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鲜活的经验,甚至有人为此欢呼雀跃,可这并不是真正的经验。李希贵校长认为,“教育工作的最大特征是人对人的影响,一所学校产生效益的地方是师生相处的地方”。因此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是,他们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取消班主任是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担负起促进学生成长的更大职责。正因如此,他们才尽可能地增加师生相处的时间,让师生相处时产生最大效益。
再次,不能把理论或政策当作经验,而要在践行中选择合理路径。现实中,还有人把口号、标语、名人名言甚至是理论或政策当作办学经验。对此需要说明的是,经验不是一些辞藻的堆砌,对于经验的总结也不是搞文字游戏。比如:关于“文化立校”“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表述并非办学经验,真正的经验是怎么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文化立校中的“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如何被彰显和认同,立德树人中立的是什么样的“德”、落地机制怎样建构,只有结合学校办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回答才是经验。比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作为一所县级中学,以美育重构高中学生生活,把美的感受和美学精神融入校园日常,构建出“大美育课程体系”,让学生走出枯燥的学习,享受审美的课堂生活,在五育融合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让生命更丰富而有意义。
首先,经验需要有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支撑。经验不是一再重复昨天的故事,更不是不择手段地掠夺与垄断资源。同时,经验应该是有灵魂的,是回归教育本原的,它不能缺失价值而独立存在,不能让文与化相脱节。有些学校习惯于仅仅把校园环境的改造、育人空间的优化或是书画雕塑的装点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事实上,这种器物层面的文化只是“有形”的存在,真正的经验应有灵魂的在场与对教育生命的叩问,应是立足于有限空间内构筑无限的学习场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根本改变。
其次,经验的形成要经过对办学实践的系统化梳理。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鲜活的经验常常在一些教育细节中得到彰显,有时会显得零散而琐碎,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结构化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就北京十一学校而言,其经验已经从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微观领域的局部探索,走向整体性、结构性的学校变革。他们既着眼于学校系统,又合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从而透过现象看到管理的本质。反观当下,很多学校不仅需要反思自身办学理念与“三风一训”的自洽,还需要让那些或空泛或充满诗意的口号落地,要让经验与办学历史、现实环境、未来发展紧密联系,把经验变成系统的知识,而不是一地鸡毛。
再次,经验不一定都是光环照耀下的绚丽成就。很多人认为,只有名校才有谈经验的资本。事实上,经验既可以是名校在已有光环照耀下取得的绚丽成就,也可以是普通校甚至薄弱学校在改进中的艰难突围留给人们的思考,无论是对成功因素的汲取还是对失败教训的反思都可以让人少走弯路,都可以形成值得借鉴的经验。正因如此,经验有时候看上去是简单朴素的,但在这简单的背后常常蕴含着复杂的思想。